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十四 寂寞的扬雄

(2016-06-29 10:28:59)
标签:

文化

扬雄

王莽

太玄经

王安石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扬雄是谁?一个西汉末年的大学者,大思想家,大文学家。

 

到底有多大呢,刘歆知道吧?开创了古文经学的人,王莽新朝的国师,算是有大学问的了,但综合起来,扬雄尚在刘歆之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歆的主要功绩是整理图书,编辑书目,整理古文字,开创古文经学,而扬雄呢,他不光懂得古文字,而且他的主要功绩都是原创性的。

 

这么跟你说吧,扬雄本来是能靠着诗赋成名的,他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写得那都是非常精彩,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可他却不乐意,说搞文学那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搞文学谁不会呀,小孩子都会,他要搞哲学。怎么搞呢,他先写了一本类似于《论语》的书,叫《法言》,又写了一本语言学或文字学的著作《方言》,但这些都不算什么,更绝的是,他写了本类似于《易经》的书,叫《太玄经》。《易经》有多牛啊,而他的书,居然近于《易经》,可以看出他的功力,也难怪他的书,居然也被称为“经”。

 

“太玄”,听名字就知道,“玄之又玄”嘛。那它是怎么玩的呢?先看《易经》,《易经》的规律是二进制是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是为六十四重卦,一卦有六爻,是为三百八十四爻是吧,而他的《太玄经》,就是三进制,一玄生三方,三方生九州,九州生二十七部,二十七部生八十一家,一家有九赞,是为七百二十九赞。为什么要用三进制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对于天道,不仅“一生二”是一个重要的规律,“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另一个重要的规律,“天、地、人”是“三”,“ 宇宙、地球、生命”,“作用力、反作用力、制动者”,“国家、政府、公民”,“操作系统,载承平台,互动者”,“学校、书籍、读者”,很多都是以“三”为主体的体系。然后,然后他就写了《太玄经》。

 

可二进制的《易经》本来就够“玄”了,他这个三进制的《太玄经》,显然运作起来又要比《易经》复杂而神秘。《太玄经》的思想,涉及儒,道,阴阳,涉及到宇宙的变化规律,配以他画的图式,可以说,那是一个完整自足,变化万端的,涵盖天、地、人的宇宙图景。真不愧是“太玄”啊。

 

可小盆友们就要担心了,这么复杂,能指望人懂?当然不能懂啦,在那年月,守着几本旧经的传注才是正经。当初搞出一堆古经的刘歆都被人嘲笑,何况是一个搞出三进制版“易经”的扬雄呢。大家都骂他,说他又不是圣人,还敢写“经”,真是狂悖到不行,这就象春秋时代吴越楚明明是诸侯却自称王一样,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是灭族绝后之罪。他知道别人都在嘲笑他,也就写了点《解嘲》,《逐贫赋》,《反离骚》之类的辞赋,借以自嘲和反讽,可并没有改变初衷,依然认为他本来以之成名的辞赋,是雕虫小技,哲学才是他的热爱。

 

他就是这样一个以哲学为自己毕生爱好,寂寞清守的人,他一生清贫,家产从不超过十金,余粮没有超过一石。卢照邻有《长安古意》云,“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这说得是四十岁之前的扬雄。那时,他一直住在成都郊外,所有的爱好,唯有读书。李白《侠客行》又说,“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这说是后来的身居长安皇家图书馆的扬雄。李白很尊敬扬雄,但是他自己只想做一个侠客,“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可不想象扬雄一样,半辈子坐在天禄阁,也就是皇家图书馆里,一辈子坐在那里校书,写书,直到白头,直到老死。

 

但为什么在宋代,扬雄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呢?因为他曾经做过王莽的官,他在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王莽是什么人?是谋朝篡位的奸臣啊,他附和王莽,可想而知了。刘歆是帮过王莽的,谁知道他扬雄有没有做过助纣为虐的事呢,他那么有学问,说王莽没找过他,谁信呢?

 

事实上,还在王莽当皇帝的时候,那帮看不懂《太玄》的人,就有各种怪话了。

 

有个怪话是这样说的。王莽不是靠着符命当上皇帝的么,当上皇帝之后,不是又想清除符命学说,不想别人有样学么,就下令不让大家献符命,违者如何如何么。但是那时有个甄丰的儿子甄寻,伙同刘歆的儿子刘棻又来献符瑞,王莽就杀了甄丰父子,流放了刘棻,还下令供辞所牵连到的,立即抓了,都不必奏请。那帮人就把扬雄攀出来了,当时扬雄在天禄阁上校书,办案的使者来了,扬雄听说要抓自己,觉得不能逃脱了,就从高阁之上跳了下来,差点就死了。王莽听到这事之后,说扬雄一向不参与政事的,怎么也此案里面,就再查,结果发现了原因,原来刘棻曾跟扬雄学写过奇字,扬雄却不知情。王莽就下诏不追究他,可当时京城就有人不服气,编了句怪话,说“因寂寞,自投合,因清静,作符命”,意思是扬雄你不是自称寂寞么,怎么还到天禄阁校书哟,你不是自称清静么,怎么还和甄寻刘棻搞什么符命?

 

对于这些怪话,班固是这样说的。他说扬雄一直在成都生活到四十岁才来到京城,本来能靠着辞赋混得不错,却去研究哲学,到图书馆校书,还不够恬淡么?他到京城后,被王家的车骑将军王音所赏识,让他当了黄门,跟王莽和刘歆是同事,后来哀帝之初,又跟宠臣董贤是同事,当时王莽,董贤先后位列三公,亲戚故旧个个提拔,可扬雄历经三个皇帝,职位未变,这还不够恬淡?他跟刘歆一样,都是王莽的老同事,又有学问,王莽当皇帝后,以前那些献符命的,称功德的,封侯加爵升官的,不知道有多少,可扬雄,直到老得快要死了,才得了个大夫,还不够恬淡么?

 

不光是班固,后来的桓谭,姚铉,萧纲,对扬雄的评价都很高。而更重要的是韩愈,他也对扬雄评价不错,认为是“大醇”,因为在他看来,扬雄不同于其他那些汉代章句之学,是真正搞哲学的,而且还是弘扬儒学的,虽然比不上孟轲,但怎么说,也能跟荀子相当吧,虽然“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但好歹是儒学啊。更重要的是,韩愈推崇古文,讲究“文以明道”,扬雄又符合这个特征,韩愈把扬雄和司马迁,司马相如并列。

 

但是,为什么宋朝人就是不放过扬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