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七卷 《哲学家们》 一 从韩愈说起

(2016-05-15 11:34:04)
标签:

哲学

韩愈

古文

柳宗元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韩愈小时候身体也许不太好,所以他老豆给取了个“愈”做名字,再加了个表字“退之”,希望小韩愈一辈子逢凶化吉,遇病转安。

 

当然,即使这是真的,也只是很小很小的韩愈小宝宝时候的事情了,并不代表长大之后的韩愈还是个病秧子。正如以疾病为名的,还有前很多朝的霍去病,后很多朝的辛弃疾,长大后其实也一个个生猛无比呢,他们不是跑到万里之外的草原把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就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能单挑金兵大营呢。当然,霍去病死得是早了一些,但成天跑到漠北苦寒的大草原上吃沙子,跟生下来就皮实无比的匈奴人血拼还能全胜,病秧子能做到?

 

事实上,如果韩愈曾经身体不好的话,那时的确应该很小,因为他其实是个孤儿,他的老豆在他三岁上就死了。

 

这真是一件不幸的事。不过对于一个有大志向的人来说,这也许正能成为磨砺心性的一件事情,正如江湖很多大侠,其实也都是些孤儿呢。而被哥嫂养大的韩愈,也的确立志苦读,他七岁就读了好多书,他十三岁就能写出漂亮文章,真是个努力而优秀的孩子啊。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不太好看了。什么事情?这么跟你说吧,哥哥在他十二岁时也去世了,他又跟着寡嫂颠沛流离的过,一直搬家到宣城。在那年月,如果家里没有成年男子会有什么结果你知道的,女人是没有什么工作机会的,所以韩愈的少年时代,差不多算是流浪。

 

终于,韩愈十八岁了,他要出门做一些事情了。他离开宣城投奔族兄韩弇,谁知韩弇出使河中与吐蕃谈判,竟被吐蕃害死。该死的吐蕃,你害谁不好,非要害韩愈的哥哥?你知道这个孩子有多苦么?

 

族兄投奔不成,那就去京城吧。虽然京师房价贵,房租高,“长安居,大不易“,但机会多啊。韩愈是个有才学的青年,他也遇到了他的机会,他得到了前宰相郑余庆的赏识,把他推荐给当日有名的人,可不幸运的事情还是一件接着一件。他从二十一岁开始考进士,一共考了三次都没考上,等到二十四岁考上进士之后,接下来二十五岁开始考博学鸿词科,又是一连三年没考上。幸好当时的科举一年一次,要是象后来三年一次,这样落个六次榜,二十年就过去了。

 

当然,那时的科举也有不好的,就是考上了并不能做官,还得等机会。而在这期间,更要命的事来了,在他二十五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寡嫂郑氏也去世了。你说这都什么事啊。于是,小韩愈,啊不对,应该是,青年韩愈,开始怀疑起一些东西。

 

怀疑人生?不,圣贤书没有说错,一定是别的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这么跟你说吧,他怀疑如今的政坛,文坛,学坛,都有大问题。政坛上吧,华北大地全被胡化,一帮骄兵悍将你砍过来我砍过去,民不聊生,朝廷的沉重税赋压在江南八道的百姓身上,一些年轻士子不思进取,不图恢复。文坛吧,个个都以才子自居,写文章必定骈四骊六,其实又哪有那么多原创的好句子,无非你抄过来我抄过去,堆砌词藻罢了,无非弄些大家不认识的字自以为有学问,思想全无罢了。而更要命的是,上上下下,从皇帝到文人到百姓,都在追逐西方来的佛教,一听说和尚说法那是万人空巷啊,寺庙占有的财富土地,比国库还要充盈,和尚的数量,比军队还多。不行,我得改变这一切。

 

有童鞋就要问了,这些个政坛学坛文坛的问题,跟他父母哥嫂去世还有考上不科举有啥关系么?这个嘛,哼,受惊吓的孩子容易早熟,有的变得极世故,而有的变得极理想,韩愈就成了后者,不行么?反正韩愈现在心气极高,要为天下致太平呢,天下太平了,应该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不幸了吧。

 

想想也是,如果一个人从二十一岁开始考试,年年考,考上了进士,又继续年年考博学鸿词,这个心气是够高的。二十四岁中进士,对于唐朝人,其实并不算过份的,甚至算是够年轻的。常言说得好,“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本来就难考,比他小的孟郊五十岁中进士,还“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呢。而且唐朝有行卷制度,想要中进士,不光靠场内的文章,更得靠场外的活动,科举远不比后世那么公平,一个父兄都去世的孤儿,其实是很不沾光的。至于博学鸿词科,听名字就知道,这通常都是给老学究准备的,一个嘴上没毛的年轻人,考不上也正常。

 

但韩愈大概不是这样想的,他心气极高,他要只手改变政风学风文风。如果不是唐朝的诗歌,经过初唐四杰的改造和洗礼,再经过李白杜甫王维那帮人的大刀阔斧,唐诗早已不是六朝宫体诗的模样,说不定他还要改造诗风呢。要知道,韩愈以赋体写诗,还是产生了不少试验性的作品,也很有特色的呢。

 

至于政风呢,在政治上,他是当时有明的“韩大胆”,地方闹灾荒,老百姓流离失所,他看上下去,上书直谏,被贬。皇帝劳民伤财,花大量的钱财去迎什么“佛骨”,他看不下去,差点没命,又被贬。他其实并没有改变政风,不过也算是尽力了吧。

 

但学风和文风就不一样了,在这两方面,他还真的做不小的成绩呢。文风方面,当时写文章,还是骈四骊六的天下,但是韩愈看不惯,这都什么跟什么呀,看我的。他有什么便说什么,甚至以口语入文,文章好懂无比,当然,文彩方面不如骈四骊六好看,但是好学,好懂啊。如果韩愈晚生个一两千年,可能他会自称在搞“白话文运动”或“新文化运动”吧,不过在当日,还是起个“古文运动”的名字更妥贴些。

 

他的“古文运动”,接下来被柳宗元继承,晚唐更有一帮人用这种新文体写了不少小品文。然后经过五代宋初的骈体文回潮,被欧阳修再一次提倡,经过苏氏父子,王安石等人的实践,终于成了近世中国的最重要文体。从此之后,平民读书人,再也不用担心文章难写了,而千年之后的读书人也不用担心文言文不好懂了,“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这实在是太好懂了。虽然,虽然读起来不那么漂亮,可是好学,不是么?

 

所以“古文运动”的意义是很大的,大到可以跟后世“白话文运动”相提并论的地步。这其实算得上是中古时代的“白话文运动”,它为平民社会的到来,为中古向近古演变的所谓“唐宋变革”,在文字上开辟了道路。如果说,科举制度的产生,士族的没落,是在政治上作好准备,杨炎理财,改实物税为货币税,改人口税为财产税,是在经济上作好准备的话,“古文运动”则是文化上的准备。

 

但是你以为韩愈的开创工作到此为止,那就错了,事实上,“唐宋变革”在文化上的三大标志,新古文,新禅宗,新儒家,除新禅宗是惠能搞出来的之外,其他两个都开创于他。后世苏轼说韩愈“文起八代之衰”,意思就是自汉以后,韩愈重拾“文以载道”传统,让文章不再是花瓶,而是有血有肉的东西。这个观点有点见仁见智,毕竟骈文也有骈文的价值,不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韩愈是八代以来,儒家复兴的先行者,那是一点都不错的。毕竟自汉亡之后,先是魏晋玄学,再是隋唐佛学,可以说,除了山东士族还有人靠着家学传些旧的章句之外,儒学真的乏人问津的,也没人有兴趣的,章句的故纸堆,哪有方兴未艾的佛道二教叫人叹为观止?那些英杰之士,或做名士,或做名道,或做名僧,还真的没有几个名儒。

 

而自韩愈之后,情况就有点不太一样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