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 八十三 崖山之后

(2016-05-07 15:28:47)
标签:

陆秀夫

文天祥

张世杰

南宋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文天祥去了汀州之后,小朝廷按既定路线南下。

 

福州之后是泉州,那里本来也有机会的。因为泉州港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有数十万市民,有数千赵宋皇室,富甲天下,长期控制着东方的海上贸易,是南宋成为海上霸主的重要保证,而且城池雄踞山海之间,异常坚固。如果能占据泉州港,加上对面的台湾,还是能有所为的。

 

但是,又要说但是了,泉州城却被阿拉伯人后裔蒲寿庚控制。为什么会被阿拉伯人后裔控制呢?说起来,这就要提到半个世纪前的蒙古人西征啦,当时,阿拉伯人的祖国被蒙古人占领毁灭,他们流亡海外经商,经占城到广州再到泉州。可能是因为他们实在有着太强的经商才能,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扫灭海盗有功,结果他在南宋的土地上,成了泉州的管理者,成为大宋朝的提举市舶司。再后来,蒲氏本来就是商业天才,海上强者,现在又做过提举市舶司,于是就成了泉州的实际统治者,统治泉州三十年,也成了三十年的海上霸主。

 

然后,在南宋快要灭亡的时候,蒲寿庚也在权衡利弊,是拼死抵抗呢,还是攀高枝呢?他开始频繁与蒙古人联络。

 

所以张世杰到这里时,并没有抱太多的希望能留下,但还是打算借点船用用,毕竟这里船多,毕竟蒲寿庚受宋恩那么多年。但是,借船的请求也被蒲寿庚拒绝了。至于有没有拒绝流亡朝廷进泉州城,说法不一,有的说拒绝进城,有的说邀请进城,不管是什么情况,总之,流亡小朝廷最后驻扎在城外,而且没有借到船。

 

对张世杰这种武将来说,既然认为蒲寿庚有异心,与其夜长梦多,倒不如先抢了船再说,于是他就带兵到港口抢了两千艘船。然后蒲寿庚就彻底反了,他消灭了流亡的两淮军队一万人,屠杀了全部赵宋宗室数千人,屠杀了泉州清源少林寺僧人数千人,还屠杀了许,陈,曾三姓支持南宋的家族。

 

再后来,张世杰在其他义军的支持下,再一次回到泉州城,包围泉州城两个多月,但终于在蒙古援军到来后失败,只好彻底南逃。

 

但蒲寿庚并没有就此放过南宋小朝廷,他把所有船只都交给蒙古人,让他们动用泉州港的所有力量去攻击南宋小朝廷,甚至在崖山之后,他还在派船到海外追击南宋残余抵抗力量。就这样,张世杰不仅没有得到泉州港的帮助,反而平添强敌。本来就是刘整训练过的蒙古水师,现在又加上蒲寿庚的海上力量,自然更是难于抵抗。祸不单行,他且战且退,到雷州的时候,一场海战中,曾经在风暴中落海,又在战争中受到惊吓的年仅十一岁的赵昰死去。

 

小皇帝死了,张世杰的战船沉没,陈宜中带的八百艘战船也损失殆尽,小朝廷再一次发生分裂。绝望中的陈宜中主张南迁占城,而张世杰主张继续在中国抗元,陈宜中说,那我去占城借兵吧,然后就一去占城不复回了,陆秀夫则扶持六岁的赵昺做了新的小皇帝。

 

以后世的眼光看来,陈宜中的办法也不算是太不可取的办法。南宋现在没有一个真正可供利用的陆上据点,手上的战船损失一艘是一艘,而且蒙古的战船,增加了蒲寿庚的力量之外,还能新造,只能是越打越绝望。还不如找一个海外的据点,砺兵秣马,多募生番水手,多造战船,至少能补充不足吧,然后时机成熟,再与蒙古人争夺制海权,制海权拿到之后,才谈得上反攻。最坏的情况,也至少让南宋有一个念想吧。但是正如文天祥主张联络各路义军在南方作战一样,张世杰也不希望彻底离开大宋的土地,那块土地,是他的信念所在。

 

但是雷州城破,文天祥战败被俘,陈宜中出走占城,种种打击之下,张世杰也越来越失去耐心了。在到达崖山之后,他终于破罐子破摔地说,“年年出海,何时是头”,他要在此与蒙古海军决一死战。但是对于蒙古海军来说,又岂会怕你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呢?要是破釜沉舟就有用,四十几个国家,早有人能活下来了。那就打吧,几十万人参与的最后的大海战开始了。

 

可是张世杰的旱鸭子思维再一次发挥作用了。当初在江上尚且如此,现在是海上,海上船晃成什么样子,大家都晓得的,所以这个旱鸭子第一时间想到的,又是要让船稳住,稳住。就这样,张世杰再一次把战船连在了一起,再一次给了蒙古军活的迂回包抄和火攻的靶子。而且更要命的是,可能是战船越打越少,空间有限,想在甲板上腾开地方打仗,他还把淡水放在身后的海岛上了——真的是破釜沉舟了,结果那些淡水自然地,被蒙古兵拿到了。有过海上经历的都知道的,在海上,淡水比食物重要得多,有多少人不是饿死的,而是渴死的。

 

崖山海战就这样战败了,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赵昺跳了海,张世杰带着杨太后和十一艘战船突围了出来。他劝杨太后再立一个赵姓宗室,但杨太后听到皇帝跳海后,自杀了。张世杰在葬了杨太后,终于也绝望了,没多久也蹈海而死。

 

文天祥呢?你问文天祥,他被元兵带着观看了那场海战,元军希望他看了之后会死心踏地地投降蒙古,因为大宋朝再无翻盘的可能。可是文天祥看到了那个曾经繁华无比的文明最后葬送在海上,虽死了心,却不会踏地,他写了《过零丁洋》,此后求死之心益坚。

 

而这场战争的元军主将张洪范则在战后庆祝,勒石纪功曰“张洪范灭宋于此”,浑然忘记了如果不是当初宋将孟珙在蔡州城下救下他父亲张柔,哪里会有他来“灭宋于此”。

 

至于其他人,就是不算在各地抵抗牺牲的,不算岳麓书院战死的书生,光是那场海战之后,在元人脱脱修的《宋史》里,南宋蹈海而死的,有十余万之多,“七日,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大概就是这样了,一个诞生于孤儿寡母的政权,在三百余年后,终于也死于孤儿寡母,而一个诞生于海上的南渡政权,也终于死在了海上。华夏文明,第一次整个地沦于异族之手,作为三四等人被奴役和阉割。崖山之后,再无崖山,此后的政权,或逃于大漠,或没于深山,或狩于行营,却再没有一个把大海当作自己的大后方。而华夏民族,也终于在崖山之后,有了根本的变化。在此之前,他们相信自己是最文明也是最优秀的一群,也为之毕生努力,此后,他们只是假装相信。中国文明由野蛮入于文明再归于野蛮,其顶峰,则在崖山。

 

文天祥被解到大都,忽必烈要他跪拜,他拒绝了,他说,南揖北跪,你们蒙古人喜欢玩下跪,我们南人却是揖拜的。很多年以后,泰西人来到中土之时,不肯下跪,人人讶然,认为是生理结构问题,可他们没有想过,很多年以前,中国的城市里生活着无数的外国人,他们有哪一个是必须三叩九拜的?

 

还是以一首文天祥的《正气歌》结束“崖山之后”的悲凉吧,“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嗟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在,仰视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