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 五十六 离开王安石的日子

(2016-01-31 22:03:01)
标签:

王安石

赵顼

变法

战争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打了败仗当然很痛惜,可更重要的,是得明白为什么打败仗。

 

仔细盘点五路伐夏,问题出在哪?

 

第一,天时问题。那个时候是秋天,几仗打下来,就入了冬,天寒地冻,冬衣不够,黄河又水冷,是不利于战争的。可西夏内乱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有什么办法?这个其实并不算最要命的,当年李靖用兵,岂能次次天公作美?

 

当然,也不妨先拿下定难五州和兰州,稳固形势,慢慢拖着,拖到来年春天,西夏那边消耗得也差不多,这边也准备好了,慢工出细活。但这是一个非常考量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的活,军队用人要好,否则守不住,朝廷上也得能顶得住压力,毕竟如果不能快速解决战斗,物资消耗会很大的。所以,这个其实是个下策。

 

第二,用人问题。两个将军,外加李公公,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但王公公和高国舅姥爷么,就实在太不成话了。王公公遇大事而惜身,坑人没商量,高国舅姥爷见小利而忘义,玩死人不偿命,后者人品如此不堪,居然弄成了主将,不出事除非是天幸。

 

可在赵顼的立场上,高太后也说了他伯父报国心切,只求个副将,能不让他参加这场战争?可一旦参加了,那个高国舅姥爷岂是肯居人下之人?两个公公都有主帅和主将的位置,又只给他个副将,那不是一片好心反倒遭人恨?干脆派个能打仗而又非常听话的刘将军,而非脾气不好的种将军做他的搭档,也算是用心良苦,可谁知道还是出了这样的事体?

 

用人方面,让赵顼来做,其实也并无太好的办法,除非他是狠心把高国舅姥爷得罪到底,但如果他真有那个能耐,就不至于顶不住压力,让王安石离任,以至于让新党内耗,元气大伤了。

 

唉,毕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啊,把军事问题搞成政治问题,就是这么复杂。

 

第三,还是用兵问题。在当时的天时条件下,五路伐夏的计划并不算好,因为涉及到配合,分兵越多越耽误时间,要想各部都能顺利完成任务,时间就得以进展最慢的来算,但如果时间给得太急了,又有人完不成耽误事,或是粮草不继。倒不如北边三万熙河兵三万蕃兵一路,任务是尽量往大里打,多牵制,南边二十万大军一路,再用几万人保证粮道,直捣灵州,无人能撄其锋,灵州一下,再合围兴庆府,其他各州就不是个事了。

 

但如果用这个办法,南边的统帅用谁就有点犯难了。用武将吧,这可是不赏之功,用残疾人吧,又怕打输了。顶好的是有范仲淹那种文臣坐镇,再让武将出力,公公当监军,就象前朝的多次战争一样。但是现在满朝的文臣,新党内讧之后人才凋零,旧党有谁肯出力?

 

赵顼原以为让几个武将当当副将在前方出力,让两个公公和高国舅姥爷摘摘桃子,得那不赏之功,可以皆大欢喜,既不违压制武将的祖宗之法,又让武将发挥了力量。可高国舅姥爷真是会摘桃子,桃子还没熟就生怕别人抢走了,宁愿谁也吃不上嘴也别想让人吃了去。

 

唉,祖宗之法啊祖宗之法。赵顼哪怕在防范文臣的改革之路上走得再远,防范武将的路上,他也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

 

第四,后勤问题。非战斗减员成了最主要的损失,后勤肯定是有责任的,部队粮草不继,你就得赶紧补上啊,秋天出征,冬衣你得准备,可对不起,军队都已冻饿而死了,后勤物资还在审批之中。

 

能怪谁?想当初,老实人赵匡胤想要个竹篮子,流程走了几个月,皇帝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宋朝把后勤分出来,军队不直接管理后勤,这也是祖宗之法,是“事为之防,曲为之制”,以前的战争,都是准备充分了再作战,有时干脆是皇帝亲自抓后勤,可遇到这种突发战争,后勤也没办法,毕竟这是规定,规定知道吗?

 

后来赵顼想要杀后勤官,被章悙劝阻了,没办法,人家只是照章办事。

 

唉,祖宗之法啊祖宗之法。当初多么高明的手段,现在却成了自已镣铐。

 

其实这四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三个根本问题。天时问题其实就是急于事功问题,赵顼一个年轻人顶了十几年的党争压力,急于证明自己。用人问题其实是党争问题,赵顼想缓和跟宫内反对派的矛盾。用兵问题和后勤问题其实是祖宗之法问题,对武将的防范和不信任,是赵宋官家与生俱来的基因。

 

而这几个问题都基本无解,赵顼在有王安石吕惠卿韩绛等一帮强硬派时尚且顶不住压力,现在他们一个都不在了,他一个“孤寒”的年轻人,能顶住压力变法就不错了,还能指望更多?还是《流民图》惹的祸啊,看看熙河开边和南征交趾,有王安石居中坐镇,进行得多顺利?

 

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不了,接下来的二次伐夏,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是武将仍然在努力。刘将军是老实人,被高国舅姥爷给玩得病了,虽然还能再守守边,也能给西夏人搞点乱子,但是不会有太过份的想法的,李公公呢,虽然也有想法,但他有自知之明,打仗还是要让武将去做,我替你们打打气,跑跑腿,运运粮草就好啦。但种将军却还有更大的想法,他看中了横山地区。

 

要说五路伐夏虽然最终败了,却也并非完败。至少当时西夏龙兴之地,定难五州都拿到手了,即使在最后退兵,宋人也很占了些地方。军损失大,西夏损失也不小啊,几次野战,宋军的表现也不在西夏兵之下,甚至占有优势,死的人多,也并不是战死的,基本上都是非战斗减员,冻死的。而且西夏禁不起消耗啊,事实上,西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正是这次五路伐夏。

 

上次只是操之过急了,这次稳扎稳打,种将军有信心玩死西夏。于是种将军进京面圣,陈述利害,“横山延袤千里,多马宜稼,人物劲悍,善战,且有监铁之利,夏人恃以为生。其城垒皆控险,足以守御。今兴功当自银州始,其次迁宥州,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已囊括其中。又其次修盐州,则横山强兵战马山泽之利,尽归中国。其势居高,俯视兴、灵,可以直覆其巢穴”。

 

他的想法其实很现实——实际上也是四十年前范仲淹的计划,就是靠着现在占的这些地方,以横山地区为据点,由定难五州的银州宥州夏州为根基,渐次修城,堡垒式进攻,一直把西夏掏空。要知道,定难五州是西夏的发迹之地,有盐铁,有兵,有马,有粮草,很多年里,他们就靠着这几州,牛皮糖一样跟宋人周旋,后来从宋人那里抢了灵州,又从吐蕃抢了甘凉,才向西发展的。现在宋人用堡垒式进攻的方式,把西夏的根基掏空,而西边又被熙河兵守着,经济困顿,地方狭小,总有一天能玩死他们。

 

他的计划,让赵顼那快了破碎的梦想又重新展翅了,但是种将军低估了一个长期生活高压之下的年轻人,会作出怎样不可理喻的事,也低估了一个猪队友的危害。只能说,离开王安石的日子,赵顼也许还会变法,但他绝对无法用合适的人指挥他的战争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