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还是定风波
还是定风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05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五十七 为发烧而死

(2016-02-03 10:18:46)
标签:

赵顼

兵败

王安石

变法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话说赵顼听到种将军的计划后,很感兴趣,于是他就派了两个人去考察。

 

哪两个人呢?一个是身边的李舜举李公公,一个是军事发烧友徐禧。李舜举公公就不说了,他虽然是皇帝比较信任的人,也有才干,但对于打仗,主意是并不多的。而那军事发烧友呢,他简直就是一个为发烧而生的人哪。

 

这么跟你说吧,他天文地理读了很多书,却从不参加科举,要知道在宋朝,科举录取率又高,公务员薪水又高,也真亏他能做到。不参加科举,又做什么呢,他读了万卷书了,就要行万里路了,他就走啊走,走啊走,走遍了天下山川,他对何处可以行军,何处可以埋伏,都有研究。总而言之,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发烧友,他的见识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了皇帝对他说,“朕多阅人,未见有如卿者”。现在你应该知道会发生什么了吧?没错,这次考查的主心骨,就是那个军事发烧友徐禧。一个军事发烧友能被皇帝委以重任,只能说明皇帝对他的信任是无以复加的。

 

结果这个军事发烧友到了银州之后,四处看了一圈,对种将军说,你的计划不行,按你的计划,我们要沿线筑六七个城,然后还只是第一步,然后再推进,耗时耗力耗钱,你说说要多久才能拿下吧,这么久,朝廷财力能撑得下么,那些旧党的攻击,皇上能抗得住么?这样吧,在这银州宥州夏州的中间筑一个城,居高临夏,重点突破,不就可以对灵州下手了么。种将军的内心一定有千万只草泥马在奔腾,但他还是平心静气地说,你的想法再好,可你想过没有,那地方没水啊,没水怎么打仗?徐禧说,放心,山人自有妙计,你听我的就行。种将军虽然知道自己一个武将,生活在这个北宋年代就是个小媳妇的命,可他还是不甘心哪不甘心,他没有听命,但他也没有办法,无非让徐禧把大队人马带走,自己带着两万人留在原地罢了。

 

这时还有另一个重要人物也起了一定作用,那个人物很多人都不陌生,他的名字叫沈括。他是当时西北的最高军事长官。

 

如果说徐禧是新党里的军事发烧友,沈括就是新党里的科学家,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十一世纪最耀眼的科学家,是中国古代科学集大成的人物,知识面极广,天文,历法,地形学,地图学,数学,光学,声学,电磁学,化学,医学,经济学,军事,音乐,书画,无一不精,无一不是有很重要的建树和突破。按理说,有这样的人坐镇,应该是出不了什么大问题的。

 

可是沈括有两个最大的问题。什么问题?

 

第一,他很惧内。

 

这还不是一般的惧内,还不是不敢纳妾,再喝点醋什么的。这么跟你说吧,他的第二任妻子张氏大概有点狂躁症,没事就对他拳打脚踢,有一次连胡子带皮带肉都给撕了下来,血肉模糊的,平常身上新伤带旧伤,那是常见的事,儿女替他求情都没用,有时还到官府去撒泼告发他。这哪是什么家暴啊,这简直就是虐待,简直就是蹂躏,而沈括年老之后,在这样的虐待摧残之下,身体自然也每况愈下。

 

所幸的是,他的狂躁症妻子张氏终于先他而去了,他终于解脱了。可奇怪的是,自从他妻子离他而去之后,他仿佛一夜之间失了魂,整天精神恍惚,几乎要崩溃,没事嚷着要寻死,有一次坐船还要跳到江里,被家人拦住,然后没多久,就真的死了,去地下继续受张氏折磨了。

 

所以在这方面大概能看出,沈括和张氏,要么就是真爱,要么就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大约不是一个很棍气,很刚烈,很能坚持的人。

 

第二,他在当日的政治漩涡里卷得太深。

 

苏轼知道不?在党争最猛烈的时候,就是元丰二年吧,新党的何正臣和李定弹劾苏轼,由此爆发北宋历史上独无仅有的一次文祸——乌台诗案。那一次,李定,舒亶,王珪几乎要置苏轼于死地,收集了黑材料数万字,牵连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这些名臣二十九人,旧党几乎要一网打尽。在这个时候,那些跟苏轼没事诗文唱和,讽刺新法的旧党人物,各求自保,一个也不为苏轼求情,有的甚至骂苏轼为“奸邪”,“小人”。倒是苏轼讽刺过的新党人物王安石,章惇这些人纷纷求情,最后,在苏轼坐了好几个月牢后,在欣赏苏轼的曹太皇太后干预之下,才外贬黄州。曹太皇太后对赵顼说,当年仁宗皇帝看到苏轼苏辙后说,朕给子孙收了两个宰相啦,官家算就这样杀了这两个你爷爷留给你的宰相之材么?

 

而这场乌台诗案的始作俑者,就是跟苏轼曾经是好友的沈括,那时苏轼正好把自己的诗作抄录出来,给了一本沈括,而沈括把这诗文上交了朝廷,还把敏感词部分特别标出。虽然这是乌台诗案六年前的事,但是却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一个有受虐倾向的,又在政治漩涡里卷入甚深,甚至出卖朋友,现在皇帝的厚爱之下作了西北的最高军事长官的科学家,遇到了徐禧和种谔的意见不一,他会怎么做呢?坚持原则,支持种谔?皇帝会因为他而不信任徐禧,想都不要想。算了吧,不过是个面子工程,就让那个军事发烧友筑个城玩玩好啦,谁还指望靠他打仗啊。

 

结果就是在科学家沈括的昧良心支持下,军事发烧友筑成了他有生之年的第一座,也是最后一座城,永乐城。

 

可惜西夏人是不会让他们那么得意的,西夏虽然已是强弩之末,可收拾一个军事发烧友还是足够的。西夏的仁多零丁静静地看着徐禧筑城,也不攻打,等城筑好了,再静静看着徐禧拒绝沈括放弃永乐城的建议,把大军开进永乐城,再看着徐禧瞎指挥,宣布不管杀敌多少军功一律平等,团结就是力量,看着那个军事发烧友不趁西夏兵立足未稳进行突破,搞什么“不鼓不成列”,然后,带着三十万大军把永乐城围得水泄不通。要知道,永乐城里面是没有水的,这么一围下去,如果短期内不能突围,也没有强大的援军,只有死路一条。

 

那个时候援军有哪些呢?有沈括的一万人,可惜打过去根本不够看的。有李宪李公公的三万熙河兵,可惜隔得太远,长途奔涉过来了,也没办法击破三十万西夏兵。有种将军的两万人,可种将军心里有气,就是不肯救。

 

然后呢,然后军事发烧友就成了尸骨。那个军事发烧友临死前还在城头跟将士们同甘共苦,一起吃一起卧一起打仗,坚持不逃走,倒也算是得偿所愿,为发烧而生,也为发烧而死。只是为了他的这场发烧,坚持不肯逃走的李舜臣李公公,还有好几个鄜延军的宿将,被误死的几万鄜延军,还有二十万民夫,都枉死沙场。

 

再然后呢,经过这一战,鄜延军损折过半,种将军急火攻心,没多久也得急病死了。刘将军倒活得多了几年,一年后,还是他的军队杀死了西夏的新战神仁多零丁。至于李宪李公公,因为一个公公居然坐享军功,文臣看不过眼,拼命弹劾他,他终于被贬谪,几年后也病死了,倒是他的一个门生在后来的军队里大出风头,那个门生叫童贯。

 

至于赵顼,他在听到消息时,失声痛哭了起来,第二天和大臣说起这事的时候,他还在痛哭。他恨他自己,看看自己用的都是些什么人?当初王安石用的人,哪怕吕惠卿用的人,都比自己强得太多,自己挑了一个国舅姥爷,生生把大好形势玩死,挑了个军事发烧友,把二十万人葬送敌手,他们大多数都是手无寸铁的民夫啊。

 

经此一役,赵顼虽是三十多岁的身体,却彻底垮下去了,渐渐就病倒了,没两年,他就离开了人世。在他登基之前,是一个隐患重重的帝国,而他留给后世的,却是一个已被党争撕成两半的国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