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五十四 五路伐夏

(2016-01-23 19:39:36)
标签:

变法

南人

宋朝

吕惠卿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交趾国是什么东东呢?就是现在越南北部的一个地方,地方并不大,本来只求中原王朝不来打自己,就谢天谢地了,但是看到宋朝跟小小的西夏撕了那么久还没的搞定,又被辽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勒索,送场子交保护费只求人家不来揍他,简直丢人丢到家了,当然也很愿意进来抢上一把。

 

于是交趾国王就带了八万兵马直杀到广西。这时广西有多少人口呢?有一百六十万,人数倒不少,但兵却并不多,只有一万正规军,另外私人武装和蕃兵有三万吧。靠着本土优势,倒也不是撑不到朝廷增兵。可那些私人武装和蕃兵各怀鬼胎,没有一个愿意出力的,甚至连出工都不愿意,靠着朝廷招募的一万人,还不是精兵,济得什么事?结果宋朝守将在邕州也坚守了四十二天,杀死敌军一万五千人,终是寡不敌众,城池陷落,城中五万多人,全被交趾屠杀,南国名城,成为一片丘墟。

 

宋朝本来就不重视南方的军备,那时交通又不便,交趾的入侵,是直到几个月后,郭逵带着十万兵马南来之后,才平定的。但是北方人到岭南打仗,山高林密,暑漳相继,水土不服,粮草又不济,军队和民夫二十万人,倒因为这些就死了一半,所以虽然把交趾赶出广西,却也无力围歼,乃至直取交趾——那地方地理条件更差,全是山林。所以最后还是谈和了事,只求恢复到战争之前的状态。

 

但是经过这两件事,宋朝对西夏的攻势,也缓上几年。这几年很关键哪。怎么关键?第一是旧党以外敌相继找事为由,攻击新法,而王韶抗不住压力,把朝廷推了出来,说自己开边并非本意,都是朝廷要这么做的之类,让皇帝大为恼火。第二呢,元丰四年,收复河湟的王韶死了,宋朝失去了一个能独当一面的名将,这对伐夏实在是极大的损失。

 

本来也许可以再等等的,但是赵顼等不及了,可巧西夏那时发生内乱,太后把皇帝关起来啦,西夏皇帝派人到宋朝求救,说只要宋朝帮他复位,他会把定难五州送给宋朝。这是极好的时机啊,所以宋朝就以此为借口五路伐夏。

 

等一下等一下,为什么要搞什么五路伐夏啊。用兵之道,宜聚不宜分哪,十则围之,五则分之,你这自己分成五股,是要闹哪样啊,要是西夏象后世那个叫努尔哈赤的搞个“任彼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岂不完了?难道不是要集中优势兵力聚歼敌人的么?

 

可是这是祖宗之法啊祖宗之法。就象庆历新政,十大政策里唯有兵制改革无法推行,赵顼的元丰改制,也唯有兵制基本保留原状一样,兵制的改进是很难的。虽然在王安石的再三要求下,练了些民兵,京城驻军也减了一半,但募兵制仍为主力,用兵方面的改变也甚少。因为“把军权关进笼子里”,是宋朝走出五代的关键,也是所有基本国策里,最大的基本国策,被皇帝的所有长辈同辈,被几乎所有的文臣拥护着的基本国策。这个基本国策,甚至导致了狄青,那个立功甚伟,以武将做了枢密使的人被排挤郁愤而死。

 

那么,又怎么会让哪一个将领独统数十万大军,独得平夏之功呢。所以宋朝还在太祖太宗时代,历次战役,就喜欢把优势兵力分几路。太祖时还好,毕竟自己就是名将,太宗是就不行了,自己居中坐镇的时候,自己成了赵跑跑,不居中坐镇的时候,大家比赛夺军旗,各路将领争功,生生葬送了一代名将杨业,让河东军事集团的菁华毁于一旦。但这是基本国策,没办法的。

 

现在这五路伐夏,又是哪五路呢?熙河军由残疾人李宪李公公带领,鄜延军由宿将种谔带领,环庆军由皇帝的舅姥爷,国舅党代表高遵裕带领,部出泾原军由名将刘昌祚带领,(刘昌祚受高遵裕的节制),河东军由另一个残疾人王中正王公公带领。所以看出来了,用兵这种事,赵顼还不如他的祖宗,太祖太宗真宗好歹用的还是武将,仁宗朝用了范仲淹和韩琦,也是文臣里的佼佼者,现在他用的五个人,两个公公一个国舅,这是要闹哪样啊。还是政治左右军事啊,用公公的话不怕功高震主,毕竟平夏是不世之功,而用舅姥爷再立了大功的话,太后应该不会再对新法唧唧歪歪了,但你总得先保证能拿下西夏再说吧,你真以西夏是囊中之物了么。

 

而且且慢哪,郭逵不是还在吗?为什么不用他呢?还是那句话,祖宗之法啊,平夏这样的不世之功,如果落到郭逵手里,天下还有谁能镇得住他么?没有张屠户,就一定要吃混毛猪么,这次打西夏,三十五万大军,二十万民夫,比雍熙北伐还多,又有熙宋变法十年的积蓄,还真不信就拿不下一个正在内乱的西夏。当然,雍熙北伐的时候,赵光义也这么想过,后来大家都知道的。

 

还是算了,郭逵毕竟在征交趾时手里折过十万兵士和民夫的,虽然有气候水土的因素,可毕竟死了人不是吗,就让他在家好好休养,等着我们的捷报吧。要知道王公公和李公公也都是颇有才干的,王公公也曾在西兵中立功,李公公也在边事中有好的建议,两个人都不是没见过阵仗的人,也算是军事型太监了。而且李公公管财政的时候,还节省了大半的冗费,王公公也是个能人。但跟人打仗和自己独当一面是不一样的亲,搞财政和玩军事也不一样的啊亲。

 

这还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在高国舅姥爷这。高国舅姥爷也不能说不会打仗,虽然他打仗的办法总是比较阴险,比较投机取巧,简直就有当年李继迁的风范,比如下毒啦,欺骗啦,总之就是从不硬拼。可带兵打仗光靠这个未必靠谱啊,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啊。以他的性格,能好好跟别人配合么?

 

其实连皇帝的妈妈高滔滔都说了,我这伯父啊,报国心切,但是心胸狭窄,虚荣心重,容不下人,所以你只能让他当副将,千万别当主将。可赵顼偏不,他偏让高遵裕做了主将,还让刘昌祚受他节制,他想得很好啊,如果真按高滔滔说的做了,国舅姥爷能没意见,能在母亲面前说什么好话?那两个公公是自己身边人,用起来放心,那个国舅姥爷如果不打点好,什么平夏之功都是假的,算了,都塞进去吧。

 

最后的情况是什么呢?一个武将听命于国舅爷,另一个武将听命于王公公,然后李公公呢,算是名义上的大当家。一个公公是大当家,另一个公公管着一个武将,另一个国舅管着另一个武将,粮草民夫和主要兵力,都在公公和国舅那里,也算是史上最奇葩的灭国之战了。

 

那么最后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