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五十二 苦命皇帝

(2016-01-16 11:42:03)
标签:

吕惠卿

变法

宋朝

王安石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这可能真的是命吧。他和刘野猪,同样承平日久然后想有所作为,但是成败,褒贬,功过,相去那么远。

 

他在位七年,发生了一场旱灾,然后有人上了个《流民图》,然后就成了新法的祸害了,但是刘野猪的时候,天下户口减半,又有多少是自然死亡呢?他推行新法,有几个人为了反保甲法把自己弄残废,有人为了不交免役钱把自己搞穷,就弄得众议纷纷,而刘野猪搞算缗告缗,中产之家尽皆破产,也没什么,照样是“汉武大帝”。他攻打西夏,败了两仗,几乎成了千古罪人,但是刘野猪为了一匹马劳师远征,丧师八万,也没有什么事,直到末年,天下户口减半,才下了罪已诏,但也只是不继续开边而已。

 

说实在的,还真是命啊。刘野猪登基之后没过几年,皇族,功臣和外戚,所有反对的力量都衰弱了。皇族经过七国之乱,推恩令一下,基本没有力量,什么江都王淮南王,都是不费吹灰之力平定。功臣集团呢,经过八十年子孙相传,也所剩无几,先帝时代的周亚夫几乎是他们的遗响。唯一的障碍,是坚持黄老治国的太皇太后,可毕竟老啦,没几年也就去世了。至于文官集团,天哪,这年头有文官集团这种存在么?能做官的,除了勋贵子弟,除了花钱捐官的阔佬,不就是自己身边那些让自己赏识的“郎”么。至于刚刚才兴起的儒学,不过是刘野猪为了打击黄老学说的工具罢了,想想秦火才几年,天下又有几个读书人啊亲,就是有几个人不清头,想用董仲舒的灾异学说反对国家政策,马上也就被抓进去了,怕什么。

 

而再看看赵顼呢,外有无处不在的,离开他们几乎一事无成的强大的文官集团,内有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亲兄弟,全都反对变法,而她们身后,还有强大的祖宗之法,那是任谁也无法反对的。他是个真正的孤家寡人,他说,“朕好孤寒”,谁又能理解他的苦衷呢。

 

说起来,刘野猪也真是命好啊。他用人只有一个原则,任人唯亲,跟谁玩得好就用谁,他用将也只有一个原则,就是用小舅子。他出去找女人找来了一个小舅子卫青,然后再附送了一个侄子霍去病。再后来他找女人找来了小舅子李广利的时候,运气就没那么好了,但是没关系的,最困难的时期都过去了。如果他先遇到的是李夫人呢?可人家就是命好,第一次搞外遇就能找对女人,找来一个有会打仗的弟弟和侄子的卫子夫,而不是两个弟弟要么是绣花枕头要么是坊间乐师的李夫人。

 

但是再看赵顼,他有机会搞外遇么?他身边的女人,从老的到小的,都反对变法好不好?好不容易还颇有些武略,也立了些边功的,太后的叔叔高遵裕,结果这一次,却正是这个舅姥爷导致伐夏大败了。那就再打一次吧,用的人里,还有对城守武略器具都非常有研究的大科学家沈括,结果这一次,又是大败。你说这都什么命哪。

 

然后呢,命好的刘野猪建了无数宫室,到处打猎,到处游玩,到处玩女人,做了四十多年皇帝,最后玩成了“武帝”,至于国家虚耗,天下户口减半,没关系,下个罪已诏,后面卫子夫娘家还有一个叫霍光的替他擦屁股,再后来,卫子夫那个倒霉的废太子刘据,死之前还在民间留了个皇孙,后来搞了个宣帝中兴,最后他被后世人惊呼“汉武大帝”。这才是人生赢家啊,死了都有人替他收拾烂摊子,那个卫子夫是不是前世欠他刘野猪的啊。

 

而他呢,他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把自己的命都搭进去了,却英年早逝,只做了十几年皇帝,成了不知道说什么好的“神宗”。后面呢,一个儿子跟他一样英年早逝,另一个儿子没心没肺,把刘野猪的荒唐事学了十成十,却既没有那等好命,搞得亡了国。你说这都什么命哪。

 

啊,对了,这个苦命皇帝赵顼,在王安石丧子之后再一次离开的时候,没有再一次挽留,他自己挑起了变法的大梁。就是说,如果说熙宁年间的变法,是王安石挑大梁,吕惠卿和韩绛为左膀右臂,赵顼只是替他们站台打气的话,那么元丰年间的变法,只有赵顼一个人担纲,然后再加上几个变法派硕果仅存的人站台打气。

 

但是即使这样,元丰年间的变法,还是算不错的。这一点,后世的朱熹说了句话,他说赵顼之所以没有再让王安石回来,是因为他把王安石的那一套都学会了,自然学会徒弟饿死师傅,不必再让王安石回来了。但是你以为赵顼愿意这么做么?古来的哪一场变法,是皇帝自己当主力下场的?

 

元丰年间,赵顼基本上做了三件事。一件是继续变法,一件是改官制,一件是伐夏。

 

继续变法,他现在面对的压力,只会更大,不会更小。宋朝的官员你是知道的,犯下再大的错,基本上也不过贬谪,如果贬到苏杭那等地方,游山玩水之余,说不定还能留下点英名,贬到琼州之类的地方要麻烦一点,但也不至于死,毕竟以宋朝的薪水,做官总比做民好吧。所以宋朝的官员,无论坚持理想还是坚持既得利益,那都是能死抗到底,哪管对面是宰相,还是皇帝。赵顼没有王安石和吕惠卿一帮人替他辩论,只好采取终极大法,反对新法的,一律贬出去。

 

如果这还不行,那就发大招,于是,在他的支持下,一个以苏轼为突破口,牵连到旧党名臣二十九人的“乌台诗案”正式出炉,只是可惜的是,有新党王安石和章惇等人求情,又有太后的干预,最终不了了之。但是,反对新法的,应该也是很少了吧。

 

改官制呢,他总算把临时工官员现象给治理了,他让“台、省、守、监之官实典职事,领空名者一切罢去,而易之以阶,因以制禄”,就是说,把只领工资不干事情的官职都除掉,以后么,做什么事情,领什么工资,工资按级别大小发放就好啦,不必再搞一堆官职专门用来发工资。而且之间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不是都变成了空架子么,一二把手是只领工资的虚职,“权知”“权判”的行政助理掌握实权,而且实权还基本上被分割走了么,现在都给我回来。三省六部制重新走起,除了军事仍由枢密院掌握外,其他五部基本上恢复了原来的权力,而三省长官也成了实职,尚书左右仆射,分别兼职中书令和门下侍中,成了现在的宰相。

 

这个力度真的是一点也不比王安石在的时候小。可谁也没有想到,在最后一件事,伐夏的事情上,他遭到了彻底的失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