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还是定风波
还是定风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05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二十一 积贫积弱

(2015-09-30 11:16:28)
标签:

文化

宋朝

进士

唐朝

军队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其实有很多事情,大概最后总非最初想像的样子吧。

 

老实人赵匡胤费心思修的那个开封外城,谁知道会被他弟弟那败家子孙给拆了呢。而他让军队三年一轮岗,本来也有让军队动动,不能老在京城花花世界玩坏了,也要到边疆历练历练的意思,谁知道竟产生了财政最大的花费之一呢。而他让京城的军队,城东的去城西领粮,城西到城东领粮,谁知道,后世那些军人,竟然雇人去搬呢。

 

就象他优待文人之举,本是为了文武兼治,让残唐五代上百年的乱世结束,谁知在他那个腹黑男弟弟手上,却变本加厉,成了“以文制武”,“崇文抑武”之举呢。连管军事的枢密院的老大,本来还是以武人为主,文武兼顾的,可几代之后,居然变成了文官的禁脔,武将出身的狄青,以军功而入枢密,没有谦虚地推辞,居然成了文臣的眼中钉肉中刺。而一个举世不知周公孔子为何物,只知使刀弄棒杀人亡命的残唐五代后的中国,居然也文治得惊人,流传起“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民谚。而且据说,一个武将,即使功盖当世,收复燕云,也比不上一个状元及第来得风光,每次状元赴琼林宴,骑马游街,那种万人空巷的风光,哪里是脸上还刺着字的赳赳武夫能比的。

 

而且最要命的,就是他本来打算拿钱解决问题的,可眼下,钱却怎么也不够花。钱都花哪去了呢?

 

第一是养官。

 

宋朝的官制复杂,拿工资的和做事情的又不对应,你不能光从编制来算,但从几个方面都应该能看出官员实在不少。

 

一个方面就是裁员数量,真宗朝所裁冗员就有十九万五千多员。这个应该是有官有吏,因为官的数量还是万这个级别的,但既然是皇帝裁的,应该还是比较正规的。还有人说,“南宋州县之地,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总之,跟前朝相比,是成倍数增加的。

 

另一个方面,是进士及第数量和恩荫数量。

 

进士的数量,唐朝一般不过四十人,有段时间到了八十人,后面又是四十人,加上明经,一百人顶天了。而且这些只是中进士,不一定有官做的,据说是八九个人等一个官职。等不到怎么办,要么走要么打秋风,后门,要么忍,要么滚,要么等啊。

 

宋朝呢,赵大在的时候还好,一次不过十个,可到了赵二在的时候,读书人的春天来啦。他要招多少人?有时是五百人,有时是七百人。有一次,开始录了好几百了,可那些落第的读书人在外面吵啊闹啊,又开科取了一些,再后来,又闹,又取了一些,一两个月时间,倒招了上千人。而且这些人一考上就有官做的,有工资拿的,跟唐朝可不一样。开始殿试还会淘汰一些,后来有个叫张元的进士,因为殿士淘汰,跑到李元昊那里,很是帮了敌人一把,结果后来殿试也不敢淘汰了。

 

这个和后面的明清比一下也可以知道。明清的科举,三年一次,一次三百多人,可宋朝的呢,几乎每年一次,一次大几百人。后来隔年一次,但也经常一连开上三年,而要是哪年不开科的话,还要特别通告一下,说这是临时性的。这么跟你说吧,两宋三百年,科举一共录了多少人?录了十一万五千多人,这个数字五倍于唐,三十倍于元,四倍于明,三至四倍于清,就是说,就是说,历朝历代加在一起,也没宋朝录的人多。厉害吧。

 

这还不是全部。还有久考不中的,在明清,要么当周进范进,胡子白了才得中举人,要么当孔乙已,胡子白了也什么都没有。但是,大宋朝是不会有孔乙已的,因为只要连考很多场不中,还可以恩科得赐进士,给一个鼓励嘛。具体多少场呢,开始是十五场,后来甚至不到,年过四十就有机会。

 

这么多的人通过科举进了官场,这官员能不多么。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还有恩荫。每年皇帝过生日,每三年进行的郊祀,退休的时候,临死之前上表的时候,都可以根据级别,让子侄,甚至是外姓亲戚,门生故旧到国学读书并且以此进入仕途。如果是高级官员,一次甚至能让四十个子侄入仕。你说这官员能不多么。

 

如果只是数量多也就罢了,象明朝,县官一年不过四十五两银子,还要打个折换成实物,倒也养得起。可宋朝不一样啊,宋朝是优待士大夫啊,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啊,皇帝说了,咱们已经花了不少钱给武将了,现在文臣可也不能被比下去对吧,“左、右仆射乃百僚之师长,月俸所入,不及军中千夫之帅,岂稽古之意”。那么待遇有多好呢?比如宰相吧,有正俸四百贯,有禄米两百石,有职钱,还有下属一百人的衣服粮食,有公钱两万贯,有职田四十顷,就是四千亩啦。还有啊,冬天和春天各有绫二十匹,绢三十匹,冬棉有一百斤,四时还有茶酒米面油盐柴炭羊口等等送上,出个差,换个岗什么的,还有茶汤钱,添给什么的,反正就是名目众多,工资不仅高,而且基本不动。

 

好啦,你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宋朝财政紧张了吧,为什么寇准能天天喝酒玩乐,包拯家里条件很好,而岳飞居然是个大地主了吧,有这么高的薪资待遇,只要不是太败家,大约都是不可能多穷的。我们大宋朝,一定要让士大夫有质量地活着,绝不提倡海瑞于成龙。

 

其实,这还只是财政支出的一小部分。那么大头在哪呢,在养兵。

 

宋朝的兵很多。同样可以比较一下,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前,九镇节度使,有多少兵,四十多万,全国兵力可能有六十多万。安史之乱后,高峰期达到了八十三万,让江南八道不堪重负,终于有了黄巢起义。而宋朝呢,开国时还好,二三十万吧,太宗时六十多万,真宗时就有九十多万了,仁宗时一百二十多万。光是京城的禁军,在熙宁大裁兵之前,就有二十万之多。

 

不光军队数量多,而且花费也比唐朝高得多啊。不光是军官的薪资福利好,普通士兵的薪水也不错啊。军饷之外,还有各种赏赐,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在边疆的,每季度给银子和鞋,更偏远的,有絮襦裤,有加薪,有给时服等等。打仗之前,有赏钱,打完仗,还有赏钱,就是不打仗,三年一轮岗,也跟出征差不多,钱是撒得哗哗的,这叫郊赏,开始一次是五百万贯,后来一次能到一千三百万费。

 

英宗时也统计过,禁军七十万,按一人一年五十贯算,厢兵五十万,按一人一年三十贯算,至少就有五千万贯,这还不算打仗出征的钱。就是说,按当时的财政收入,六千万贯,有五千万贯用来养兵了。要知道,这六千万贯的财政收入,相当于六千万两银子,这让一年守着一两千万两银子的朱由检情何以堪哪,又让拼了老命才让唐朝财政收入增加到一千三百万贯,让皇帝终于能养出象样的军队对付藩镇的刘晏,又情何以堪哪。

 

能不能再增加财政收入呢,当然能,实际上,六千万贯远不是宋朝财政收入的峰值,可即使再增加一些,面对这些越来越烧钱的军队,和越来越烧钱的临时工官员,又有什么用呢。

 

对于这种可怕的情景,老实人赵匡胤有没有想过呢,有没有“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呢。应该是想过的吧,否则就不会有迁都之念了,只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迁都之念,却也给自己惹来了一场杀身之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