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 二十 临时工官员

(2015-09-26 21:47:45)
标签:

临时工

宋朝

工资

官职

寄禄官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看宋朝人的官职的时候,最搞不懂的,就是任命一个官吧,通常会甩出一大堆头衔,难道宋朝的官,是论斤卖的,一送送俩?介绍一个官时,也通常会介绍一大堆头衔,比如包拯,他是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那么问题来了,他到底在哪上班,龙图阁?六部中的某个部?还是开封府?他拿几份工资,这些地方都给他开工资,还是只有一个地方开工资?

 

这就是宋朝官制的复杂之处了,也是精妙之处了。

 

这么跟你说吧,宋朝的官职分三种。

 

一种是听上去好听的官。这个嘛,只有文官才有,而且是文官中那些有身份的人才有,而且还有啊,必须是进士出身的人才有的,不是“考”出来的,而是靠着拼爹“恩荫”出来的,是混不到这个荣誉的。现在你明白为什么宋朝有恩荫制度,可那些当官人家的孩子,还是要拼命地考科举了吧。而且这个官,可不仅仅是为了听起来好听,实际上,想位极人臣,多半是需要这个听上去很好听的身份的。

 

对了,这个听上去好听的官,是荣誉性的,叫做“职”,也叫“贴职”,比如“昭文馆大学士”。

 

一种是拿工资,拼待遇的官。拿工资的官叫做“寄禄官”,寄禄寄禄,就是靠这个拿工资嘛。这个嘛,文武都有,文官嘛,象前朝的左右仆射,六部尚书,侍郎,员外郎,郎中,这些全是寄禄官。武官呢,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都是拿工资的官。

 

最后一种,才是做事情的官。这个叫做“职事官”,职事职事,职责所在的事情。这个嘛,象武官里“都部署”,“招讨使”,就算是做事情的官,文官呢,一般要看名字,名字里有“权”啦,“知”啦,“判”啦,就是做事情的官。

 

够复杂吧,就是说宋朝的官,任命下来,有身份性的,有待遇性的,还有职责性的,相互配合。它们有一定相关性,至少在待遇上相去不远,但也不一定相关,因为几个官职根本风马牛不相及,除了级别,你看不出它们的任何关联。而且级别虽然相关,却不一定对应,有可能出现工资拿得多,而职责轻的,或工资拿得不多,而职责重的。总之,你自己看着办吧。

 

打个比方吧。比如包拯,仔细看一下,会发现每次升官或贬官,基本上都是成对的,授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后面又是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再后面又是升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这个池州知州,权知开封府,御史中丞,就是他的职事官,而兵部员外郎,右司郎中,谏议大夫,则是他的寄禄官。至于他的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什么的,就是“职”。

 

好啦,如果还不是足够明白的话,那么用现在的话说,可能是这么个称呼吧,“国家档案馆荣誉馆长,教育部副部长,代理北京市市长”。国家档案馆荣誉馆长,这是“贴职”,与之相当的,还有国家图书馆,国家美术馆,国家天文台之类,都颇有些荣誉馆长,以表明这些人,是大知识分子中的大知识分子。教育部副部长呢,就是个待遇,表明他享受副部级待遇,而后面的代理北京市市长,才是他真正的职责所在。

 

现在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吧。其实也不算复杂,但凡你看见官职中,有“大学士”、“直学士”、“学士”、“待制”之类,多半是“贴职”,但凡你看见官职中,有“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大夫”之类在前朝很“正常”的官职,现在基本上,就是拿工资的官,而名字里有“权”啦,“知”啦,“判”啦,则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做事情的官。

 

现在问题来了,宋朝的皇帝为什么要这么做?搞得这么复杂,有什么好处?

 

首先,现在,所有的正规官职,都是“代理”的。荣誉馆长就不说了,部长副部长什么的,也不过是个待遇,后面的代理北京市市长,才是真正的职责。但是,假如不让你“代理”了呢?“权”啦,“知”啦,“判”啦,其实都是一个意思,“代理”,“临时”。就是说,大宋朝的所有正规官员,实际上,都是临时工。一个临时工,想弄权,能弄到哪里去?一个临时工,想长久的把着位子,能把得下去?一个临时工,想结党营私,能结得下去?

 

想想看就知道了,假如一个单位里上班的各位同事,虽然大家的职责在一起,可是代理厅长呢,是在京城某部某司拿工资,代理副厅长呢,是在京城某委拿工资,代理处长呢,又是在另一个城市拿工资,大家工资都不在一起拿,你还能怎么搞到一块去?

 

其次,这种制度,几乎能提供源源不断的官职。这个,想想看就知道了,以前一个部只有一个部长,一个副部长,若干司长,现在呢,你想提供多少就提供多少,反正只是拿工资,不用管事。

 

当然,有童鞋就要说啦,你把部长副部长和司长,都拿出来当“寄禄官”,那么,那个什么部,到底谁管事啊?笨,也用临时工就是啦。

 

所以你看看现在的六部九寺六监什么的,也全是些临时工,反正呢,这些省部台寺监什么的,权力也基本上所剩无几啦,临时工足矣。比如户部吧,有了三司使,户部这个财政部门,现在不过是管点各地土贡,“判户部事”一员足矣。其他礼部兵部工部都一样,派个判某部事好啦。九寺呢,除了大理太常还算有点实权外,其他的都成了闲职,搞个“判本寺事”就好啦。六监呢,也是“判本监事”一二人,或“同判监事”一人。

 

其次,至少在宋朝得天下之初,地方政治被武人弄得污烟漳气,一个在京城拿工资,派下来当代理县官,代理州官的人,相对来说,更能澄清吏治吧,这个大概就象北齐为了澄清吏治,让世家子弟下放挂职当地方官一样。虽然,到了后来,到也不必非得这么做了。

 

最后,这个制度,最大的好处还在于,代理不代理,代什么理,不全是皇帝说了算么。

 

现在你应该明白得更多一些了吧。那么现在的问题是,满朝文武,全是些临时工,这样真的很好么?好不好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宋朝虽然开始的几个皇帝都号称节俭,而且宋朝的财政也称得上富足,可是,却从一开始,就落得个“积贫积弱”的评价。那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