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二十二 迁都引发的血案

(2015-10-05 06:24:52)
标签:

文化

开封

契丹

宋朝

洛阳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如果只是看地图,很多童鞋可能都不会明白,为什么宋朝要定都开封。

 

这地方一点都不好,周围连个象样的山都没有,除了城墙,根本想不出能有什么险可守,而且,离契丹太近了。从契丹控制的幽云十六州出发,一马平川,三四天就到了黄河,而黄河又不宽,过了黄河,开封就在包围之中了。

 

开封,其实就是一个四战之地,打仗还行,却无法提供一个安定的环境,尤其是河北北部还在敌人手里的情况下。而且打仗么,打胜仗还行,一旦败了么,就会一败涂地,连翻本都难。这地方,就是当年战国时代魏国的都城,初期,靠着比别人早改革,四处攻击,倒也风光,可东边被齐国人打了一次,西边秦国又兴起了,就只能四处求饶,最后国破家亡了。

 

可以这么说吧,选择了开封,契丹就象一把利剑,悬在大宋朝的头上,只看什么时候落下来。你要么就是等着它落下来,要么就是迎上去,和它对砍,没有别的选择。

 

定都开封,就意味着,第一,要在京城留下足够多的军队,第二,要在京城的北边,就是河北路,也留下足够多的军队。这些军队,要足以抵抗契丹的倾国之力。要知道,契丹如果要对付宋朝,是不必在其他地方留重兵的,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而这个结论又意味着另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宋朝在骑兵明显少于契丹,野战能力也多半弱于契丹的情况下,必须有比契丹多得多的兵力,放在华北平原上,随调随用,这可能意味着,宋朝的民力,可能就要消耗在这上面了。第二个结论,一旦在其他地方发生战事,宋朝是很难在其他地区使用足够多的兵力的,这就意味着,如果宋朝其他地方有乱,将会首尾难顾,左右为难,直到被两件事拖垮。

 

这真是一个叫人伤心的结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为什么宋朝要定都开封。

 

这个其实与宋朝的其他制度一样,都是因循的产物,宋朝其实并没有太多自已创制的制度,很多就是五代时候用过的,就顺手拿过来,改造一下就用了。包括城市,唐朝整齐划一的坊制,因为城市残破,坊墙维持不下去,甚至都在里面种地,自然就不需要坊制,却间接地让宋朝的城市格外繁荣。

 

定都开封也一样。本来朱温的大本营虽是开封,当时的洛阳已经破败得荒无人烟,却让张全义招揽流民,复兴洛阳,又把长安城全拆了,人全迁了,用来建洛阳,无非是以他枭雄的眼光来看,洛阳的位置更适合做都城。不过梁朝的最一个皇帝朱友贞,却迁都开封,最后被李存勖打败,兵临城下,逼得自杀。而后唐呢,李克用的两个儿子可没这么傻,灭了朱温之后,仍然定都洛阳。

 

最后还是要怪石敬瑭,就是这个坏蛋,不仅把幽云十六州给了契丹,而且迁都开封了。对于他,开封当然要好一些,靠近运河,漕运方便,至于地利,他不在乎,反正他已经认了契丹那个比他还小的皇帝做便宜祖宗了嘛。可这也让后来的后汉后周,一直徘徊在开封洛阳之间,想迁都洛阳,可朝臣,军队,根基全在开封,而且要对北用兵,也得在开封,只能先让祖庙,郊祀神马的,先迁到洛阳。

 

现在政权落在了老实人赵匡胤手里,他也在苦思破局之策。为什么要留在开封,因为要仰赖运河,京城光禁兵就有那么多,连家带口的几十万人,再加上百姓,差不多百万,没有运河,根本养不活。可为什么要养那么多的禁兵呢,因为北边有契丹,无险可守,不养重兵太危险。那为什么不把都城迁到别的地方呢,因为别的地方养不活那么多人。养不活,那为什么不裁兵呢,因为都城在开封,不养重兵太危险。为什么要定都开封呢,因为别的地方养不活。为什么不少养一些呢,因为定都开封,这地太危险。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死循环。

 

打破死循环,还是得把某个环节拿掉才行,先裁兵再迁都?除非能在与契丹全面开战后,都城没有危险,同时还能必胜。还是得先迁都再裁兵。可以慢慢地迁,先迁一部分,军队可以留一部分在开封。黄河河道也可以慢慢疏浚,而洛阳到关中一带,也要慢慢恢复发展,争取能多养点人。这事急不得,但也等不得。

 

于是,某年月日,出生了洛阳夹马营的老实人赵匡胤,回到了洛阳,他祭了祭祖先,然后开始向大臣吹风,说洛阳地理位置好,更适合做都城,开封四战之地,太危险,养太多的兵,也劳民伤财,不拉不拉的。可他没有想到的是,不仅大臣全都反对,而且连他的亲弟弟,他一向认为深谋远虑,很有眼光的弟弟,居然也反对。

 

这让他很生气,他对弟弟说,哼,洛阳朕迁定了,朕不仅要迁都洛阳,后面还要迁都长安呢。他弟弟跟他说了句,“恃德不恃险”。这话其实是句屁话,“恃德不恃险”,难道恃德的同时,就不能恃险了?恃德一定要不恃险?这两者是对立的么?还有啊,自古讲天时地利人和,可也没有说把一定要把地利放弃了专讲人和的,人再和,也不过一两代了,而地利却一直都在。何况,大宋朝现在称得上“人和”么,人真的“和”,用得着费尽心思释兵权,然后分权制衡么。可是他沉默了。

 

他沉默的原因,应该不是无言以对,或者是给说服了,以他的军事才能,政治眼光,不可能看不到这句话的狗屁之处。事实上,他后来又说了句话,如果不迁都的话,百年之后,国家将不堪重负。

 

让他沉默的,是他弟弟的坚决。那个“恃德”,可不是说,他赵匡胤,可以凭着修德来战胜契丹,而是告诉他,如果他不顾所有大臣们的意见,一意孤行,那就可能意味着要“失德”的。他看到了他弟弟背后的那张网,那张在他披上黄袍之前,就开始编织的网。

 

这之后,他做了几件事。第一件事,是开始经常性地拜访四弟赵光美,第二件事,是重新厘定开封府的权限,而开封府尹,正是赵光义,第三件事,他对一些人事,进行了重新调整,还有最后一件事,那就是征北汉。可是没想到的是,在北汉出征顺利,即将完成任务的时候,某个冬天的晚上,忽然崩了。

 

那真是一个叫人悲伤的夜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