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十九 分权制衡

(2015-09-23 10:05:48)
标签:

军事

皇帝

宰相

门下

大臣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老实人赵匡胤真的是深得分权制衡的精髓的,看他把武将的权力分割成那个样子,基本上动弹不得就知道了。

 

那文官要不要分权呢?

 

这个嘛,也许赵匡胤不需要,可他的子孙,也不需要吗?一个生长在深宫中的皇帝,即使有最好的老师帮助,想必也是玩不过上上下下几万文臣的吧。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千军万马考出来的,都是些聪明绝顶的人物,皇帝一对一,都有可能被带到沟里,何况是几万官员。当然,待遇当然要多多的给他们,武将有的要给,武将没有的,也要给,薪水要高,福利要好,子女亲戚要多多提携,共同进步,都没问题,但是,有好的待遇,他们就一定会忠于国家,忠于皇帝了么。利益啊利益,在利益面前,皇帝又算什么,在前朝,文臣弄权的还少么。

 

好吧,就是那个谋士赵普,都未必忠心吧,偷着收人钱,把持朝政,排斥异已。这还是在赵匡胤眼皮底下,如果换成自己的子孙呢?无怪乎前世的皇帝,要让女后,外戚,宗室,宦官,让这些人来帮助自己对付大臣了,也无怪乎后世的皇帝,会直接把宰相取消掉了,没有宰相,文臣就群龙无首了吧。

 

但是赵匡胤显然没有想到干脆取消宰相的做法,即使想到,也未必会用。他的做法是,分权制衡,赵普不是喜欢弄权么,给你加个副手吧,让他帮帮你。现在,你们给我互相管着,互相看着,不要全搞到一起,天下自然太平。

 

那怎么分权制衡呢?

 

先看中央一级呢。以前的三省六部制,现在基本上给分得所剩无几了。

 

本来行政权在三省,由中书决策,门下批驳,由尚书省的六部执行。后来虽然也把中书和门下放到一起,让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们没事讨论讨论,再让其他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一下,变成了集体领导,可那也只是为了方便。毕竟三省还在吧。

 

现在好啦,中书令,门下侍中神马的,变成了虚的,根本不管事,直接让政事堂做了最高行政机构。位置虽然也在中书省,可最高长官就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听上去好象还跟“中书”和“门下”一起参与讨论了,可却没有中书令,门下侍中什么事。就是说,有一个临时性官职,是和市委市政府一起讨论重要事宜,后来这个临时性官职,倒变成唯一的决策者,没市委市政府领导什么事,这也算是鸠占鹊巢了吧。

 

而且那地方虽然名义上还是叫“中书省”,可职权倒是以前中书门下,外加尚书省的部分职能,而下面设了什么舍人院,什么孔目、吏、户、兵礼和刑五房。听名字就知道,就这架势,根本不必有三省什么事,有政事堂就够了。

 

可如果真是这样,也行吧,就当是宰相换了个名号,不叫中书令,门下侍中,就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者说,同平章事。但还不够哪,同平章事之外,又加了个“参知政事”,算是副宰相。

 

这个“参知政事”本来在唐朝,也是在中书令,门下侍中之后的一个临时性职务,地位倒在同平章事之前,现在被宋初那帮不学无术的读书人,说成是唐朝的副宰相,然后莫名其妙地就成了副宰相。

 

这就够了吗?当然不行,宰相权力太大,还得分。

 

军事权要归枢密院,这个相当于军机处啦,军国大事没宰相什么事。财政权要归三司使,这个三司使也是中晚唐发展出来的,管盐铁,度支,户部三司,把本来归户部和工部的职能拿出来,单独管着。下面再管着一群转运使,把地方的上的钱拿过来,统收统支,这样整个收钱用钱,也没宰相什么事了。人事权呢,本来归吏部的,现在有流内铨,管考试差遣的,有三班院,管武官考课差遣的,有审官院,管京官考核的,有考课院,管地方官考核的,好啦,人事权也差不多没了。那司法权呢,本该由刑部和大理寺管的吧,现在又多了个审刑院,腹黑男赵光义那个得意的笑啊得意的笑。

 

这就够了吗?当然还不够,权力光分割还不行,还得有人制衡,有人管着。你们这些都是行政体系的,现在再给你加个言官系统吧。

 

有童鞋就问了,言官应该是给皇帝提意见的吧,童鞋你答对啦,管大臣的叫御史,管皇帝的叫言官,这没问题,可这是在宋朝。本来前世的朝代,台是台,谏是谏,御史台是皇帝设了,挑大臣和宰相毛病的,而言官是宰相设了,挑皇帝毛病的。现在言官也是皇帝任命的了,也是只挑大臣的毛病,不挑皇帝的了。台谏合流也就罢了,再加上给事中,门下省虽然名存实亡,可他们仍然一如既往地封驳大臣的提议,在这之外,还有一个侍从群体,什么翰林学士之类,也不太省心,这所有的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言官系统,帮助行政系统共同进步,提高掐架水平。

 

他们甚至是有考核指标的,比如每个月必须挑若干个官员的毛病,否则不称职之类。现在,看官员们还能怎么蹦哒。

 

还有吗?当然还有啦。以前的朝代,大臣们主要是通过“议”,就是在朝廷上,或者机构内部,或者由皇帝召集,然后直接讨论方式来完成决策。这个大概相当于会议,有部门会议,有朝廷的例会,还有高级官员扩大会议。可宋朝还有一种,叫做“对”,这个是皇帝和一些大臣单独交流的方式,这种方式还很普遍。

 

这么跟你说吧,作为一个宋朝皇帝,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这样的。大概四五更,天还没有亮的时候,皇帝起床了,大臣也起床了,皇帝在宫内准备,大臣在宫外准备,等到薄明,开宫门上朝。然后到了巳时,到后殿视朝,那些不能上朝的或不能上奏,就能过来上奏了,到了下午,又是阅兵,开经筵,再就是读书,阅奏章,到晚上,还有翰苑夜对。看出来了吧,除了上朝,后殿视朝,开经筵,翰苑夜对,都是“对”的形式。所以不要以为上朝时掐完架就完事了,机会多着呢。

 

好啦,中央一级如此这般啦,地方上又当如何呢?

 

地方上有三级,先看最上面的路这一级。路这一级有三使,转运使管财政口,提点刑狱使管司法口,安抚使管军事口,各管各的,但基本上只算是中央的外派专员,问题不算太大。而且这几个专员之所以设立,也并不是分中央的权,倒是收地方的权,主要就是为了财政权收归中央,地方只留少许,其他统收统支,而且司法和军事,也都要受中央的监督。其实路这一级,应该算是监察区。

 

最下面的县这一级,是直接面对百姓的父母官,地方很小,事情很少,而且是倒不需要太制衡。县这一级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残唐五代的军头们,基本上都用那些不成器的流氓混混当县令,只要能帮自己搞钱,怎么都好,所以县这一级,是一片污烟漳气。现在让县令滚粗,让中央直派的文官“权知某某县”,就是知县啦,代替县令,再重设县尉,挂职下来的文臣,相对总要好一些吧。而且,州府上的厢兵,又把之前由百姓做的各种杂役,做得差不多,这样也算是功德无量了。

 

比较需要重视的,主要是中间一级的军,州,府之类,地方实权单位,还握着不多不少的厢兵,虽然厢兵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地方建设啦邮递啦运输啦,不再需要象残唐五代一样拉老百姓当壮丁,但那毕竟是兵哪。那就让知州和通判互相制衡,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吧,重要的事得两人都同意才行。

 

中央地方上,都分权制衡成这样了,这下该玩够了吧?当然不够,现在,史上最复杂的官制就要到来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