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六卷《筑梦王朝》九 最后一次黄袍加身

(2015-08-19 09:59:41)
标签:

皇帝

赵匡胤

造反

李嗣源

赵在礼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其实在安史之乱后,当兵的把自己的老大杀了,再立一个新的老大,也是家常便饭了。不过所幸的是,他们还不至于立皇帝,立皇帝在那时还是那些残疾人的事,不是当兵的事。

 

不过到了梁晋争霸的两大主角朱温和李克用都归天之后,他们就越来也变本加厉,不仅“至五代,其风益甚,由是军士擅废立之权,往往害一师,立一师,有同儿戏”,而且,他们开始立皇帝了。

 

第一个中招的是李嗣源。

 

本来他的军队是要去魏州讨叛的,结果走着走着,他的兵就跟魏州的叛兵合作一处了。合作一处就罢了,还打出旗号,说他李嗣源要“帝河北”,就是据河北而返的意思呗。他当时就吓得越城而逃,准备收集散兵另作计较,然后在女婿石敬瑭还有几个手下的劝说下,从了。很简单,那时的李存勖基本上只听几个唱戏的,他逃回去也是凶多吉少。

 

而且更可笑的是,这次事件中的另一个主角,魏州的那些反贼,也是被部下逼上前台的。本来那伙人的老大叫杨仁晸,被叫皇甫晖的军士推成统帅造反,至于当皇帝还是称王你随意,带着大伙造反就行了。可杨仁晸不知道是因为太忠诚还是担心一家老小,死活不从,结果部下心一横,把杨仁晸杀了,又推了一个小校,结果那个小校居然也不从,又给杀了,又找到了赵在礼,赵在礼吓得马上跳墙逃跑,结果不知道是因为墙太高还是因为技术不到家,爬到一半硬是给人拉了下来,把两个人头摆在他的面前,说,你也看到了,这就是不带我们造反的下场,赵在礼一看,算了,认怂吧。只是他们没想到朝廷的平叛大军来得很快,而且是强大的李嗣源,但是没关系,再劝他们也一起造反,推李嗣源做皇帝得了呗。

 

接下来还有李从珂,他要好一点,是被百官拥立的。

 

接下来就轮到了李从珂的政治对手石敬瑭。当时皇帝李从珂只是有所猜忌,不见得马上就有祸,而且毕竟是河东节度使,有地盘有兵,怕个毛线,且有得耗呢。结果他的部下在朝廷宣慰时过来视察时突然哗变,山呼万岁,他吓了一跳,下令斩杀为首的三十多名将领和亲兵表示忠诚。可是你知道,这种事,皇帝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再往后,就形势日下,最后,在没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造反,认了契丹做儿皇帝,还送了好大一块地。要是没这次哗变,情况也许会好得多,虽然石敬瑭是沙陀人,也许不心痛幽云十六州,可如果真的志在天下,多少还是要在意的吧,毕竟当时的部下刘知远也劝他不必割地。虽然他已经认了一个一千年前的汉朝人做便宜祖宗,不在乎多认一个,但认现在比他还小几岁的契丹皇帝做便宜祖宗,传出去还是会挺丢人的吧,毕竟刘知远也劝他最多称臣,不必认儿皇帝的。

 

这些都是成功的,还有没成功的啊。象后晋大将杨光远率兵到滑州,也有将校突然要他当皇帝,这个杨光远在当时还算明白,赶紧怒斥他们,当初是你们要认栽,认栽就认栽,现在又要用皇帝把我哄回来,皇帝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反正唱得是声色俱厉,天地动容,石头落泪,这才让那些兵校们结束幻想。

 

这个当然算比较好的结局,也有比较狠的。另外有个大将符彦饶在瓦桥关守戌时,也有部下拥立,老符说,可以啊,明儿咱们就搞个仪式,把这事儿办了,大家说可好。大家当然说好啦,可没想到,第二天他埋伏下了甲士,把这些人一古脑儿全部做了。

 

有童鞋就要问了,这些人脑子是秀逗了吗?拥立主帅,拥立皇帝,这是红果果的造反哪,这些人不怕吗?可是你不知道啊,那个年代,兵力才是硬道理,所以对于战败的士兵,其实并不那么可怕,再被收编罢了,五十年间,五朝八姓十三帝的侍卫亲军,多半都是收编的其他军队。拥立主帅,拥立皇帝,最多是那个主帅或皇帝倒霉。而假如赢了呢,大家可都是从龙功臣啦。这么划算的买卖,到哪里找哟。

 

在其他时代,好歹还有点忠君报国的念想,犯下这种事,多少有点内疚,可在这个年代,谁还知道忠诚两个字怎么写,我们的大皇帝都没几个识字的呢。而在几个朝代包括契丹入主时都得居高位的冯道老人家,在其他时代简直就是个水性杨花的破鞋,可在这个年代,却是家贫如洗,德高望重,体恤民生的好官,名臣。

 

总之,你要记住,这个时代,与众不同。

 

所以陈桥兵变这种事,放在其他时代,十有八九就是个赵匡胤自己做的局,就象曹丕受禅之后,说“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一样,不过是个拥立游戏。可放在这个年代,是不是局还真不一定。

 

至少,当时赵大的家眷都在京城,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呢,而且还在庙里上香跟没事人一样呢。虽然皇帝年纪小,可那些大臣,难道真的那么心慈手软?而且听说,在陈桥兵变后,真的有人朝他家眷下手,只是给和尚藏起来而已呢。虽然有很多政客不讲究这个,可赵匡胤还真是个顾家的男人,是一个从小父母双全,家庭关系算得上和睦的男人,是个从小不缺爱,长大不缺钙的厚道男人。再说啦,赵匡胤当时是殿前司的老大,真想造反,何苦到陈桥转一圈,直接把朝政拿到手上,什么摄政,加九锡的来上一套不是更好?去陈桥转一圈虽然更容易玩拥立游戏,可再回到京城,多少有风险吧。虽说他有好兄弟在京城,可皇帝一声令下,据城而守,也是很麻烦的吧。

 

不过如果这个主意如果是部下或其他人想出来的,就不一样了。瞒着老实人赵匡胤,悄悄地把一切搞定,等到时机一到,准备好的黄袍披到身上,黄黄的一大坨,不是屎也是屎了,洗都洗不干净。

 

这个主意甚至不必是某一个人的,一个人也办不了这么大的事。二十出头却少年老成的年轻人赵匡义,主意很多的谋士赵普,还有殿前司的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候王审琦、侍卫亲军马军的老大高怀德,步军的老大张令铎,再加上另外两个将领张光翰和赵彦徽,这六人所谓翊戴功臣,估摸着都少不了。至于赵匡胤的老领导张永德知不知情就不知道了。

 

总之,如果从后世的眼光看,这件事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一个长达百年的和平时代的到来。可从当时来看,它不过是无数次拥立事件中的一件罢了。这个宋,会不会成为“后宋”,由五代而开六代,是谁也不知道的。

 

赵匡胤自己也不知道,但他知道的是,自己该为这件事做点什么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