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筑梦王朝》八 天鹅绒革命
(2015-08-15 09:34:01)
标签:
文化赵匡胤柴荣郭威李重进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宋代后周,真的算是一次天鹅绒革命。
因为整个改朝换代过程,只有一起流血事件,那就是军校王彦升杀了韩通夫妇和他的三个儿子。而且这几个人还不是死于乱兵,只是有目的地清除,因为韩通的幼子和女儿也都没被害。而前朝的皇室,不仅没有加害,还善待到了后世。
这个放在一千年后的背景里,可能不算什么,但放在这个时代,这个被称为残唐五代的时代,就太不一般了。
首先,要保证兵变时,上下一心,这样才没有什么内部的残杀。其次,要保证进京城时,京城毫无反抗。最后,还要保证手下的士兵,不乱杀乱抢。
这中间的任何一条,在当时,都很难做到,甚至除了第一个,都基本上做不到,不过这个改朝换代的兵变集团还真是做到了。
先说第一条,这一点能够做到,第一是因为什么“义社十兄弟”。
这个十兄弟差不多都是跟当年那个白手成家的士兵“郭雀儿”一起打拼天下的好哥们,就是说,当日的高级军官里,即使是郭威的亲信,后来也大多成了赵匡胤的兄弟。据说郭威的八个亲信里,有六个都和赵匡胤交往颇深,比如著名的石守信。而且不光如此,赵匡胤他老豆是军官,他自己是军官,十兄弟之外,还有其他的兄弟。甚至皇帝柴荣本人,也和他弟弟匡义成了连襟,关系也是很铁的哦。
第二呢,就要跟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奉旨整编殿前司有关了。就是说,选谁进殿前司,不选谁进,都得听赵匡胤的。虽说赵匡胤也不见得会以此谋私,可对于这些中下级军官,感激之情总是有的吧,再加上后来六年之间,赵匡胤作为这支军队的统帅之一,也算是跟这些军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几年之后的陈桥兵变里,这些中下级军官,也是很大的主力哟。
第二条么,就得怪那个“点检做天子”的牌子了。
那个牌子不是赵匡胤放的,那么最有可能放的,就是张永德的死对头李重进了。
话说李重进是郭威的外甥,不说跟张永德这个便宜姑爷相比,就是跟柴荣那个内侄相比,不论血缘远近,还是战功威望,都只会更好。如果说柴荣当皇帝,是郭威当着自己面要自己认下的,那么张永德,他算哪根葱?
凭什么本来我是殿前司的老大,现在把我调到亲军司也就罢了,殿前司居然扩充了,居然还在都指挥使的上面加了个都点检,隐隐在我之上。这些我看在郭威那个死鬼舅舅的面上也就忍了,可气的是张永德,居然拉帮结派,处处跟我做对,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跟我吵架,让我下不来台,甚至还在我出征时向皇帝告恶状,说我要造反。恨,告我造反,我就让你“造反”试试。
所以有人说“点检做天子”的牌子其实是李重进做的,其实是有道理的。在李重进看来,柴荣捡到“点检做天子”的牌子,要么直接废了这个点检的官职,要么杀了都点检,他都赢定了。可他没想到,柴荣只是把点检换了个人,这个人就是赵匡胤。千算万算,算不到这个啊,算了,不管了,谅赵匡胤也不敢不把我放到眼里,论资历,他还差得远呢。
可是他没有算到的,是柴荣很快就去世,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柴荣去世后的人事变动。
柴荣之所以只是换个人而不是兴什么大狱,大概也是累觉不爱了,知道说不定就是这两个死对头互相想用“造反”来搞倒对方,实在是看不下去,算了,都给我滚吧。
至于继任的都点检赵匡胤呢,虽然这几年声望大了些,可都是高平之战后才起来的,时日甚短,资历还不太够,而且看上去还比较老实,而侍卫亲军司的二把手韩通的忠心朕更是放心,这样吧,为了朕的儿子,朕再留上一手,遗命让王著为相吧。王著这个人虽然说话冲了点,还喜欢喝酒发酒疯,可很刚直很忠心,他当宰相,我放心得很。可没想到,当时的宰相之首范质,可不希望王著这样的人分他的权利,说不定将来吵起架来,还尽落下风,给王著治得死死的,结果就是“范质等”把这条遗命自己吃了。
这个“范质等”后面的是谁,不知道,但很有可能就是赵匡胤。跟范质这样的贪恋权位的文臣而不是说话很冲的王著结成政治同盟,显然于已有利,现在上面没有了驸马爷,也得找个可靠的朝中大臣吧,再说了,范质毕竟是一把手哪。
结果就是在范质的支持之下,京城的人事继续变动,李重进外放到淮南,到那里领兵了。而另一个比较不对付的袁彦,也被外调。韩通虽然还是侍卫亲军司的二把手,可下面的马军和步军的都指挥使,也都换成了赵匡胤的好哥们,基本上算是被架空了。这个时候,京城中,差不多就是赵匡胤这个殿前司的老大的了。
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范质那个同盟,这事基本上就定了。虽然他不一定支持改朝换代,但只要不强烈反对就够了。
至于士兵么,以前郭威在造反前也要求士兵不要烧杀抢掠,结果呢,谁听啊,杀得血流成河。谁怕呀?现在哪个当兵的,打完仗之后不杀几个人,不抢点东西,不做点坏事,不放点火?打仗是刀头是舔血的买卖,不烧杀一顿,心里怎么过得去?怎么对得住死去的兄弟?皇帝又能怎么样?皇帝不也是从士兵做起来的么,敢跟我们士兵做对,说不定明天就不是皇帝,是死鬼了。
所以选在陈桥这个地方,真的是不错的。陈桥离京城不过四十里,半天时间就到了。只要想办法通过各级军官把命令执行好,进京后再许以重赏,进京城的过程中也没有伤亡,还是有希望在半天时间里约束好他们的行为的。再远一点,可就说不定了,象郭威那种远在数百里之外,几天走下来,再遇到点反抗,谁能管得住谁呀。
接下来就比较简单了,北边契丹来犯,带兵出城,然后杀个回马枪。不过,这事要想顺利进行,还关系到当时的一个很流行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