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后序

(2015-07-18 13:21:02)
标签:

佛学

佛教

道教

宗教

佛道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在这本书快要写完的时候,有一个朋友问我,佛道之间有过战争吗,我怎么看不到他们之间的战争。

 

这是对的。如果以西方一神教的标准来看,佛道之间何尝有过战争,不仅佛道没有战争,佛教和婆罗门教又何尝有过战争,佛教与外道又何尝有过战争,没有十字军东征,没有杀人无数的千年圣战,没有对异端的大规模血洗,没有对亵神者的火烧与轰击,这算哪门子战争哪。

 

甚至在有的时候,他们还有佛教道教一家亲的意思。在《西游记》里,当孙悟空打上灵霄宝殿的时候,当道教的大佬玉帝老儿束手无策的时候,对他施以援手的,正是佛教的如来,而当唐僧师徒西行取经,屡遇危难的时候,也常有道教的神仙加以帮助。“三教合一”,就是宋元之后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的确又有过战争。佛教的中土的法难,多数时候都有道教的影子,而北天师道在北齐,全真教在元初的劫难,也有佛教的因素。

 

这一点同样能在《西游记》里看到,某个国家和尚被赶走,因为来了个道士,很得国王信任,所以国王很不喜欢和尚,最后,更厉害的唐僧师徒到来,与道士斗法,道士失败,和尚赢得了国王的信任,和尚的好日子又一次来临了。这差不多算是中国自佛教东来及道教兴起以来,至元初全真教代表道教与佛教进行最后一次大辩论结束,佛道历次斗争的经典桥段。

 

想想也有道理啊,国王也没必要无缘无故地跟一群超然物外的出家人过不去啊,人家不就是求个解脱,求涅磐,求个长生,求个逍遥么。人家又没有谋朝篡位,人家最多也就是想拉点赞助,多建几个寺庙或道观,多招几个信徒而已。既然国王不喜欢这些出家人了,自然是因为有另外的出家人说了些不中听的话吧。

 

但那也仅仅是一个因素而已。因为国王也不都是些糊涂虫,大规模清洗宗教这样的事情,只因为几句谗言,而且相反,历代给佛道造成劫难的,多半还是雄猜之主。一个雄猜之主,要做什么事情,自然有自己的考虑,并不是听信谗言那么简单的。

 

那么他们要考虑什么呢?要考虑的,自然是他的江山,他的抱负,他的王图霸业。其实很简单的,不管是佛教的法难,还是道教劫难,根本而首当其冲的对手,都不是另一种宗教,而是权力。

 

所以东方式宗教战争,与其说是宗教与宗教之争,倒不如说是权力与宗教之争。

 

而首当其冲,让权力觉得碍眼的,并非佛教,而是道教。

 

张角就不用说了,直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不打你打谁。同样的还有孙恩卢循那些人,一样不能放过。

 

但是于吉呢,虽然没有什么反迹,但是群臣十个倒有七个都去看于吉,把孙策晾到一边,虽无反迹,但是有反的能力啊,这还不该死么。

 

张鲁呢,虽然只得了个汉中,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更何况,他的五斗米教遍布南北,谁知道将来会不会再占到其他地方。所以张鲁被拿下的必然的,只是被曹操拿下还是被刘备拿下的区别。拿下张天师,移到权力眼皮底下看起来,再把组织打乱,张天师的力量就消饵于无形了。

 

等到南北天师道在陆修静和寇谦之的整顿下,更为规范,也更为规矩,同时随着佛教的大规模翻译,底层平民开始转向佛教的时候,与权力磕上的,也就是佛教了。寇谦之的时代,正好就是佛教第一次法难发生的时候。

 

此后数百年间,道教一直是无害小白兔的形象,除了让唐朝的皇帝报销了六个之外,倒也没有其他的恶迹。而这六个唐朝皇帝之所以报销掉,也不是因为什么道士故意暗害,然后自己变成皇帝的模样,就象《西游记》中那样。那只是化学实验的副作用而已,毕竟“要想早升天,就嗑九转丹”,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类似的事件,在那些爱嗑药的魏晋名士们身上,已经出现过很多次了,反正就是嗑药嗑多了,难免身体不好。

 

而在这段时间里,每隔一段时间就让权力觉得碍眼的,主要是佛教。

 

碍眼到什么程度呢?天下佛寺,有几万座,和尚尼姑有几百万,七八个人里就有一个,而“天下十分财,佛有七八”。虽然这些占据着大量金银,田地,奴婢,庄客的和尚们,一个个笑嘻嘻的,跟无害小白兔似的,但搞成这个样子,有哪个皇帝看得过去?特别是立志富国强兵,一统天下的雄猜之主,人家打仗要人没人,要钱没钱,还能放过你?而且还有很多寺庙藏污纳垢,招亡纳叛,与不法分子勾结,这又置王法于何地?

 

所以这段时间的主题基本上就是,佛教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吞噬了大量的田地,财富和人口,皇帝忍无可忍,终于痛下杀手,然后灭佛。但对后面的皇帝来说,佛教的危害已除,已然无害,正可以崇佛以笼络人心,然后上百年后,佛教又一次兴盛,然后再一次被灭。

 

这个循环直到周世宗最后一次灭佛终止。其原因么,一来佛教转向禅宗,已不复之前那么让人狂热,二来理学即将兴起,三来宋朝正好又是一个崇道的朝代。

 

至于道教,全真教在元初和明初的被打压,应该是最后一次劫难了。其后,无论佛道,都不可能再掀起以前那样的风浪了。

 

所以这本书,虽云佛道之争,其实更象是二教的发展史。当二教发生,发展,兴盛,衰亡的脉络展现出来后,宗教何以占据人心,宗教何以兴盛,宗教何以衰落,宗教与权力何以会发生斗争,也就一清二楚了。

 

当然,在这之前,还有一些关于印度佛教及佛理的文字。

 

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佛教不是一个普通的宗教,它有文化,有宗教,有科学,有哲学,有心理学,它能解决几乎全部的人生问题,它包含着几乎全部的人生智慧,或者说,它的里面有一整个的文明。而佛教之所以能在固有文明已经相当发达的中国生长,与它那深厚的文明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宇宙观是分不开。这一点,无论拜火教,袄教,景教都是做不到的,很多宗教,都只能占领那些比较低级落后的文明,而无法占领那些历数千年不间断演进的高级文明。

 

当然,这一点,也意味着佛教要想在中土生根发芽,所需要的时间也远超过其他宗教。它需要成千上万卷的经书,西行几万里戈壁,或东渡几万里大洋,九死一生地一捆一捆地驮进来,需要成千上万的僧人经年累月地翻译,需要成千上万的僧人耐心地解释,宣讲,然后还要与本土文明融合。这中间,用了差不多六百年。

 

当然,成果也是惊人的,中土佛教不仅成了佛教最大的大本营,而且青出于蓝,甚至能反哺印度。至于禅宗,更是石破天惊,比中国文明还中国文明。

 

东方式宗教战争,其实也是两个文明碰撞和融合的历史。

 

东方式宗教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无论神仙还是佛陀,都是从凡人修成的。这在一神教里,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对于一神教,凡人就是凡人,神就是神,是无法逾越的,凡人只有按神的指引去做事,然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对于佛教和道教,佛和神仙,是人人可成的。

 

既然人人可以成佛,既然人人可以成仙,还打什么打?你慢打,我忙着呢。

 

在东方,宗教与宗教的区别,并不是他们的神互相不对付,只是他们解决生死爱欲问题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涅磐解脱,一个是长生逍遥,而不管哪种宗教,最需要做的,都是了解自己的内心,要静下心来,堪破那些红尘虚妄。宗派与宗派的区别,也不是对神的话有不同的理解,只是成为神仙或佛陀的方式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有的适宜于资质优异者,有的适宜于资质愚钝者罢了。

 

既然如此,各自各的路,条条大路做神仙,万千法门皆佛陀,有什么好争的。那些争来争去的,其实都算不得真正的修行者,都是为自己的妄念所左右,而不自知罢了。真正的修行者,哪里会在意那些虚名闲气呢。

 

东方式宗教还有第四个特点,那就是流派极多。佛教在印度就有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而与佛教对立的外道,据说有九十几个。大乘之所以在印度流派较少,很可能是因为其时佛教已经衰落,大乘是在中国得到充分发展的。中土佛教呢,有十三宗,而其中的禅宗,先后有牛头东山两系,东山的南北两系,南宗的五大宗匠,以及其后的五家七宗。

 

道教呢?旧教派有三山符籙,有楼观道,新教派就更多,有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净明派,有真大道,太一道,全真道,有金丹南宗,有武当道,有东西南北中宗,而全真七子,又各开一个门派。

 

这个大概也能说明东方式宗教战争的温和特性了。换成一神教,分个两三宗,基本上就可以开打了。

 

不过对于写作者来说,就增加难度了。这么多的流派,一个个罗列,没什么意思,抓大放小,又觉得少了点什么。所以最好的,还是顺着它的脉络,由干及支,比较的好。佛教则由印度诸教及于佛教,由四大结集及于大乘,由翻译及于各宗,八宗则以理论实践分,禅宗则以南北文化辩。道教则以符籙丹鼎两大系统分,每一系统皆有其分合发展,这两大系统在最初,分别代表道教的下层与上层,到后来,也慢慢以南北分,形成了“南正一,北全真”的局面。

 

是的,文化的南北演进,政治的上下变动,经济的治乱发展,才是宗教分合的根本原因。而这南北演进,政治的上下变动,经济的治乱发展,其实带来的,还不仅是宗教的分合,更将带来理学与心学的分岐,新党与旧党的斗争。而华夏文明,历数千年演进,也终于到达了一个顶峰,那个顶峰,甚至在它终将陨落的时候,人们还怀疑它是不是真的存在过。人们怀疑,那是一个梦里才会有的时代,那无边的繁华,其实不过是“华胥一梦”罢了。

 

是的,像梦一般的美丽,也像梦一般地脆弱,最后,像梦一般地消逝,再也找它不见,甚至在梦醒之后,梦中之事,已忘却了大半。只有那个梦的残影,还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但即使是那万千之一的残影,也足以让人们惊叹梦回了,那真的是《筑梦王朝》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