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六十四  六祖传说

(2015-02-25 20:55:53)
标签:

佛学

神秀

衣钵

慧能

弟子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这又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传说五祖弘忍在老的时候,打算寻找一个传人。于是他把七百多个弟子都召集过来,对他们说,传承佛法,不能只传佛经,也不能只记住我说的,你们也要有你们的理解,这样吧,乃们每个人都写个偈子,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说出来,谁说得好,我就把衣钵传给他。

 

什么叫偈子呢?其实就是打油诗啦,只比起张打油的诗来说,偈子听上去肯定更有道理一些,所以看上去呢也就不那么油罢了。但终究算不得很严格的诗,毕竟做诗,要讲究平仄粘对的。当然,从禅宗的角度来看,如果作诗一定要平仄粘对,也未免太执著了,太注重形式了,再说啦是诗又如何,不是诗又如何,不过都是些美丽的幻相罢了。

 

好啦,闲话休题,只说这个师尊让大家做诗了,弟子们有的闭目苦想,做深情状,有的神情紧张,做不安状,有的紧锁眉头,做痛苦状,而有更多的人则眼巴巴地着大师兄上座神秀。这个五十六岁的大师兄虽然入门不过六年,却在出家前就饱读经史,精通老庄,可以说出入儒佛道三家,学问不是一般的好,如果没有出家,多半也是个才子,金榜题名了。而入五祖门后,又是修持不断,精通佛理,区区二十字的偈子,何在话下。大伙心想,反正写不过大师兄,不如偷个懒,看大师兄怎么写。

 

神秀看了一眼大家,微微笑了一下,不假思索地在墙上写了二十个字。哪二十个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众弟子都齐声叫好,不愧是上座,不愧是大弟子,这么快就写出来了,写得真好。

 

有童鞋就说了,我怎么没看出哪里好来着,同样是二十个字,同样是禅理,你看人家王维的,“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意境优美,旨趣幽远,神秀这个嘛,简直是大白话嘛。这位童鞋就不知道啦,人家本来就是高僧,又不是才子,意境那都不是重点,重点的是意思。再说啦,人家本来就是偈子嘛,偈子就讲究单刀直入,再跟你说一个有名的偈子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这个也许不是什么好诗,但肯定是一个好偈子,因为它把诸行无常的意思写出来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神秀这个偈子也是个好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们人人皆有佛性,正如那菩提树,却因迷而成众生,一定要时时拂拭,好生修行啊。

 

就在大家都以为衣钵舍神秀其谁的时候,一个叫惠能的烧火僧听到了这个消息后却摇摇头说,偈子不错,可还是不够。别的和尚就不高兴了,你说不好,那你上啊,惠能说,你知道我不会写字的,那和尚说,连字都不认识还敢说别人写得不好,惠能说,不识字又有什么打紧,修行又不是做学问,本来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穿衣吃饭,无处不是佛心,这样吧,我也念一首,你帮我写上去吧,那和尚说,我帮你写可以,但是被人骂了可别怪我,惠能说,没关系,只说是我叫人写的。于是就有了另外一首偈子,“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偈子显然要更好一些,因为神秀还是悟即菩提迷即众生的阶段,而慧能直接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了。这有可能是因为神秀身为上座弟子,每日里俗事缠事,应酬不断,所以多半难于“无我”,想要成佛,就得不停地清修,禅定,乃们这些俗事,乃们这些勾引我的魔鬼,还不给我滚开,给我滚开,而慧能一个做粗活的和尚,心思简单,无欲无求,反倒更能悟得三无漏学吧。也有可能是因为神秀本来出身于儒道,读书博杂,所以读佛经时,难免多方印证,纠结于语义概念的差异,而慧能根本不识字,只把弘忍的佛理听进去了,自相印证,豁然开朗吧。总之,弘忍第二天看到了这首偈子,大吃一惊,问是谁,知道是慧能之后,马上在心里说,就是他了。

 

慧能偈子写得更好,把衣钵传给他也是理所应当,不过在普通人看来,这却是一件很离谱的事。什么?居然把衣钵传给一个低级的踏碓推磨的弟子,而不是上座弟子,要知道这个上座弟子不但学识出众,而且还被师尊带着平起平座呢。再说啦,这个惠能只有二十四岁,甚至还不识字,不识字啊,他何德何能,居然要当我们的主持。所以可想而知,如果把这个消息说出来,恐怕惠能这个衣钵也是拿不了多久的,即使神秀脾气好,别的弟子也未必受得了的。弘忍当然也知道,就把衣钵给了他,让他赶紧走,往南方去,到你岭南的老家,越快越好,越远越好。

 

结果就是惠能虽然得了衣钵,却只能逃回岭南,然后多年之后,才在南方慢慢发展壮大,十五年之后,才把衣钵拿出来。

 

这个传说也许不是真的,因为后来让慧能这一派在大论战中胜出的弟子神会,就没有提到这个偈子。记载这个故事的《坛经》,虽然是出自于慧能的弟子,出自于那个后来被民间故事弄得面目全非的法海和尚,但最终完成,却要到很久很久之后的曹溪宗时代了。

 

而且甚至在达摩弟子那一代,就有个得肉得骨得髓的故事,尼总持“断烦恼,得菩提”为得肉,道育“迷即烦恼,悟即菩提”得骨,二祖慧可“本无烦恼,元是菩提”得髓,最后衣钵传给慧可,和那两个偈子几乎是一样一样的。如果说在慧可时代就已经有这样的故事,神秀为什么还要和慧能重复一次那个论争呢?难道说,他本就以为,慧可的说法虽好,顿悟虽佳,但对众生而言,还是渐悟更有用一些呢?

 

但这个传说也许是真的,因为从达摩开始,衣钵传承的时候,多半都有些故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