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还是定风波
还是定风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40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五十七  中土佛教诸宗

(2015-01-28 22:16:34)
标签:

佛学

论宗

佛性

摄论师

宗派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中土佛教听说有十三宗,但也有一种说法是十宗,还有一种说法是八宗,还有一种说法是五宗。

 

说十三宗的时候,它分别是毗昙宗、成实宗、律宗、三论宗、涅槃宗、地论宗、摄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

 

说十宗的时候呢,有三个宗派就被并掉啦。哪三个?

 

第一个是涅槃宗,这是一种靠讲述《大般涅槃经》而形成的宗派。而讲述《大般涅槃经》的和尚么,就叫“涅槃师”,听起来好象是专门教人涅槃的老师,跟渡人成佛差不多,其实只是个教书的老师。

 

而且这个宗派听起来也是很奇怪的样子,哪有专门靠讲一本书就开宗立派的道理。问题是这本书有些特别。怎么特别?这本书主张阐提也有佛性,也能成佛。阐提是什么?阐提就是“断灭善根”的,贪生怕死,欲望还特别多的那种人,总之,是比凡夫俗子还要俗一点,酒色财气样样不少,吃喝嫖赌也未必不沾的那种。

 

现在问题来了?这号人能成佛?打死我也不信的。的确,在比较保守的佛教流派里,这号人根本就没救了,来世是地狱道还是饿鬼道,那都得看造化,如果能投个畜生道,都是烧高香了,还想成佛?你真是好美哟。哪儿美?想得美!但《大般涅槃经》说可以的。

 

据说开始这个经被法显和觉贤译出来的时候,叫《佛说大般涅槃经》,是个小乘的经书,看法还没这么厉害,不过到南北朝昙无谶敦煌译大乘的《大般涅槃经》的时候,这个宗派就算是生根啦。而其真正生长,则要到江南一个叫道生的和尚看到了后开始大规模传播的时候。

 

这个叫道生的人,据说因为这个观点,曾经当场被人轰走。但轰走就轰走呗,我就传给别人,于是就传给了别人。要说他的口才也真是好,“高僧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就出自这儿。而且除了“一阐提皆能成佛”的奇怪言论外,他当时还提出了两个石破天惊的观点。

 

哪两个?

 

一个是“善不受报”。这个观点的意义是这样的。你不说“善有善报”么,我说不,你行善了,把钱给了穷人,可人家那穷本是有因的,并不会因为你给了钱,那个穷的因就变了,他的福慧并没有增加,所以如果他没有报你什么恩,也不要怪他,你所以为的那些善报都是虚的,不过是一个幻相。你最终的目的是解脱,是涅槃,而不是求什么“善有善报”的幻相,你当然可以继续行善,但你要知道,你行善是你的事,而不是受善人的事。

 

另一个是“顿悟成佛”,这个嘛就不多说了,后来的禅宗啦天台宗啦都有这个说法,不算特别离奇,当然在当时来说,还是不太能听得见的。

 

口才好,能让石头都点头称是,观点又新,能引起争论,能吸引眼球,涅槃宗如果还不红,简直没有天理。再加上师出鸠摩罗什门下,主张渐悟的慧观,双峰并峙,你来我往,各聚生徒,一时热闹无比,久之涅槃宗就成了十三宗之一啦。

 

不过呢,靠着一本书,几个新颖的观点和几个“佛家擅利口”的和尚,开宗立派虽易,长久发展却难,结果涅槃宗在经过了南北朝到唐初的繁荣之后,就很快衰落了,然后就被天台宗给吃掉啦,啊不,给并购啦。

 

第二个被并购的宗派是地论宗。

 

听到地论这两个字你就知道,应该又是和某个理论有关啦。没错,它是因为一本叫做《十地论》的书。跟它相似的还有第三个被并购的宗派,那就是摄论宗,摄论宗是因为一本叫做《摄大乘论》的书。

 

有童鞋要问了,难道被并到三论宗啦?三论本来不叫三论,而叫一个别的什么论,现在再并了俩论,就成三论宗啦。这下你就猜错了。三论宗的确是因为三本叫做“论”的书,但那三本书是《中论》、《十二门论》和《百论》,跟《十地论》和《摄大乘论》是没什么关系的。所以有时候也不能望文生义的,那年月印度的佛教经书委实不是一般的多,长安的译场,建康的译场,敦煌的译场,几千人几千人译了一年又一年,几百卷几千卷译了那么多年,也没有全部译完,就是后世的四库全书也不过如此吧。唉,还是西边的那些宗教简单,一本书就能搞定全部的生老病死,翻译起来容易,不翻译学起来也容易,难怪传播起来也那么容易了,哪象佛道二教,光看个书就累死人,简直就是整个图书馆的阅读量,整个文明的知识量。不过真学好了,成佛成仙,也不是西边那些宗教所能企及的就是了。

 

好啦,言归正传,地论宗和摄论宗倒的确和某个宗有些特别的接近,那就是唯识宗。据说当日印度有个叫世亲的人,教派之下有三论,一个是《十地论》,一个是《摄大乘论》,一个是《唯识论》。这三个论的最大区别,在于对第八识,就是所谓阿赖耶识——也叫阿梨耶识——的认识。《十地论》认为阿赖耶识是清净识,和真如是同一个意思,虽处迷妄,而不失真如本性,所以也叫无没识。《摄大乘论》叫,认为这个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识,既有真如识,也有妄识,迷妄也由此识造成,所以是和合识。而《唯识论》呢,认为这个识全是妄识,和真如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是生出迷妄的根本力量所在,所以也叫藏识。

 

这都和涅槃宗一样一样,算是偏于理论的啦,讲《十地论》的和尚呢也叫“地论师”,讲《摄大乘论》就叫“摄论师”。而且也和涅槃宗分顿渐两派一样,这个“地论师”和“摄论师”讲着讲着,就慢慢加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就慢慢的意见相左,搞不到一块去,又分了好些个流派。

 

比如地论宗就有传自勒那摩提的南派,有传自菩提流支的北派,就是这两人闹翻啦,各立门户啦。他们的观点对立就很鲜明,北派主张“当常”,就是佛性是修着修着才有的,未来才有佛性,而南派主张“现常”,就是佛性本来就有的,现在就有佛性,有点象西洋人经验和先验的哲学争辩啦。还有啊,南派主张有八识,第八识就已经是干净的,北派主张九识,第九识才是真识,净识,这个就渐渐与摄论宗有些合流了。

 

而且也的确,后来地论宗南北之争就变成了地论摄论之争。摄论宗的主张就是,你修着修着,阿赖耶识里本来不是真妄和合么,这样就分啦,有净分和妄分,净分把妄分给搞定了,然后就证出了第九识阿摩罗识,也叫无垢识的。这个阿摩罗识是有真如佛性的,这样就能成佛啦,所以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啦,没有不能成佛的啦。

 

摄论宗是被法相宗,也就是唯识宗并购的。原因是因为玄奘这家伙太厉害了,他翻译了一个更好的《摄大乘论》,比原来的版本要好得多,结果大家学他的版本,都成了他的学生,哪还有人听那些“摄论师”的各不相同把人绕晕的高谈呢。结果连“摄论师”都没了,哪来的摄论宗呢,摄论宗就这么被唯识宗吃掉啦,啊不,并购啦。其实也是可以说,摄论宗是加入到玄奘新成立的唯识宗阵营啦。

 

至于地论宗,作为摄论宗的主要对手,是被华严宗吃掉的。其实也可以说,是加入到后起的华严宗,甚至还可以说,地论宗扩展而成为华严宗的。

 

十三宗的三宗已经被并购,剩下的十宗,又各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