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五十六  真实的玄奘西行

(2015-01-24 09:36:53)
标签:

佛学

玄奘

法显

中土

故事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一个唐朝的青年和尚,他是唐皇李世民的御弟,在观世音菩萨的支持下西天取经,唐皇亲自给他饯行,送他袈裟和禅杖。他有三个徒弟,个个都有神通,尤其以大徒弟最为神通广大,连他坐的马都是小白龙的化身。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了各种各样的国家,斗过了无数的妖怪,最后终于到达西天灵山,取得真经。

 

这个,并不是玄奘的真实故事,这是《西游记》里面的桥段。

 

一个唐朝的青年和尚,他只身去天竺取经,路遇猴行者。猴行者和他一起经历了各种艰险,经历了鬼子母国,女人国,沉香国等各种国家,猴行者一路大显神通,最后助他取得真经。

 

这个,还不是玄奘的真实故事,这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的情节。

 

还有更多的故事。

 

一个心肠很好却罗里罗嗦的不停碎碎念,结果差点被大徒弟打死,最后还是因缘巧合,大徒弟还是助他取经的唐朝和尚,这是《大话西游》。

 

一个会唱“儿歌三百首”,遇到妖怪却没有什么好的办法,但最终却终于悟得“儿歌三百首”的唐朝和尚,这是《西游降魔篇》。

 

一个把自己的嗔念化为孙悟空,把自己的贪念化为猪八戒,把自己的痴念化为沙悟净,而真实的自己,曾经打死过匪徒,起过流恋之心,但最终仍然超越了这三念,取得真经,但是他心里却有另一个故事,一个更美好的故事,这是《少年玄奘的奇幻漂流》。

 

一个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爱情,总是讨漂亮或不漂亮的女妖怪的喜欢,甚至在吃他之前都要说上一堆话的,有些油嘴滑舌,说出“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为金蝉子转世的唐朝和尚,这个,是《悟空传》。

 

同样的西行求经,和六十多岁的生长于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法显不一样,二十多岁的玄奘,又生长于盛唐,不管真实的故事是什么样子的,总能催生出各式各样的美丽故事,或文艺,或深刻,或励志,或悲情,而这些故事的版本越来越多,象是南方的榕树一样,只要给它土地,它总能长出越来越多的榕树。

 

现在再看这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玄奘并不是唐皇的御弟,事实上他是偷着逃出长安的。因为那年头唐朝初建,边界不稳,百姓不能随便出境,他求了几次,也没有给他发护照。不仅边关出不了,而且即使出去了,也有好些座烽火台在必经之路上,随时能抓他回来。他并没有什么弟子,好不容易收了一个向导,还半路摞挑子了,他的驴子还死在路上,好不容易才弄了匹老马。西行有几万里,又是只身一人,路途艰险无可想像,有一次在沙漠里五天四夜没有喝一滴水,白天在风沙里艰难前行,晚上看着鬼影,渴得昏死过去,而支持他的力量,则是神迹。他当初几次三番没有被批准的时候,是梦见了海中的宝山,又有石莲花通往这山,所以他坚定了偷偷西行的信念。在沙漠里差点饿死,也是梦见了神人,神人要他赶紧醒来,于是他醒来,老马狂奔几十里,找到了水源。

 

这个故事有点接近真相了,但是还差点,因为自法显以来,也不知有多少和尚西行求经,但能平安回来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难道别人不够虔诚,只有他玄奘,对了,还有法显和智严被佛祖垂青?

 

这是玄奘的弟子慧立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还有更靠谱的,则是玄奘自己写的《大唐西域记》。大致情节也差不多,的确是逃出长安的,也的确是孤身一人西行,也的确是艰险无可想像。这么跟你说吧,孤身一人西行历雪山,沙漠,草地,各种恶劣的环境和气候,经过了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前后五万多里,历经十七年,想想看,有几个人能做得到?

 

不过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说不同的是,他并非因为神迹西行,而是因为求知,因为当时地论和摄论对于法相的分岐很大,当年真谛那个倒霉的印度人,并没有官方翻译团队,靠着民间的几个人翻译出来的东西,又不准确,于是玄奘立志去天竺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取得真经。

 

他的成就也是惊人的,他在那烂陀寺留学五年,又周游印度各国,学遍了大小乘各部各派的理论,最后在曲女城的佛学辩论大会上,在十八个国王,三千个佛教学者,两千个外道学者中名震当时,五千人没有一个能问得倒他,名震五印,成为大乘佛教的“大乘天”,小乘佛教的“解脱天”。最后又带回佛舍利一百五十粒,佛像七尊,经论六百五十七部,满载而归。

 

这个才是真实的故事嘛。

 

在这个故事里,中国其时的佛学水准已不在印度之下,甚至某些方面还有超越之象。《大唐西域记》比起《法显传》,佛教在印度的力量已有衰落的意思,而且玄奘在印度的辩论大赛,竟然没有对手。这也可见中土佛学的水平,中土佛学所差的,更多的是佛经的数量,种类,以及翻译的水平。

 

当然,有了玄奘,这一点也可以弥补了。如果说第二阶段的翻译还是外国人为主,中国人为辅,组成团队的方式来翻译,第三阶段,玄奘时代的翻译则基本以中国人为主,甚至还既取经又翻译了,玄奘的翻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超前代。这么跟你说吧,玄奘花了二十年时间,翻译了七十四部,一千三百多卷,共有一千三百多万字的佛经。一千三百多万字哪,比四大翻译的其他三家加起来还要多得多。

 

可以这么说吧,虽然四大翻译家还有一个要到稍晚些的开元年间才会出现,但是佛教的翻译工作,到玄奘这个时代,基本上已大功告成。

 

而且更重要的是,玄奘代表的不仅是西行取经的顶峰,或翻译的顶峰,也代表着另一个时代顶峰正在到来,那就是中土佛教各宗的形成。可以这么说吧,中土佛教各宗形成,也意味着佛教本土化真正完成,意味着从翻译到会通再到超胜这个过程,已到了超胜的阶段。而玄奘自己,也是这个过程的重要代表,因为他西行回来后,创建了中土佛教八宗之一的法相宗。

 

一辈子能做成这其中任何一件事都是了不得的,可他却做成了三件,差不多是一件接着一件,在法显开始西行的六十五岁,他已离开人世。所以永远也不要说自己老,法显六十五岁才开始西行,也永远不要说自己还年轻,玄奘二十九岁就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

 

那么,还是看一下那些传奇的中土佛教各宗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