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五十五  从觉贤到玄奘

(2015-01-21 21:41:41)
标签:

佛学

法显

鸠摩罗什

释道安

建康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在鸠摩罗什同时代的人里面,如果还有谁有机会在佛学造诣上与他分庭抗礼的话,那个人一定是觉贤。

 

觉贤是一个印度人,他的印度名字叫佛陀跋陀罗,听上去就知道是个很厉害的人,而且似乎与佛陀有点关系。事实上也的确是,他是释伽族的人,是释尊的叔叔甘露饭王的后代。

 

他精通的是禅定和戒律,记忆力也惊人,一天能背别人一个月的,在罽宾国游学时,被中国僧人智严邀请到了长安。鸠摩罗什很欣赏他,经常与他一起讨论。

 

不过比较不幸的是,鸠摩罗什的门人却不喜欢他,于是只能离开长安。所幸的是,释道安的上座弟子,净土宗的开创者慧远和尚在庐山的东林寺欢迎他,宋武帝更是对他敬重有加,于是他就先在庐山,后入建康进行翻译。

 

他译了一百二十卷,偏重大乘佛教的有宗,而所译的著作中,以《华严经》最为著名,影响之下发展出了中国的华严宗。

 

释道安,鸠摩罗什,觉贤,这三个人物,相继来到长安,前后不到三十年,却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可以这么说吧,释道安让佛典翻译有了好的范式,他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译原则,让佛教真正开始大规模传播,不再是停留在小众,鸠摩罗什让中国知道了大小乘,不再是大小乘混着学,而觉贤则让中国人知道了空宗和有宗。

 

不过觉贤还不算是最不幸的,还有个更不幸的叫真谛。在鸠摩罗什之后,玄奘之前,如果还有谁有机会在翻译上与他分庭抗礼的话,那个人一定是觉贤。可惜的是,他的命实在不太好。

 

他也是一个印度人,是走海路来到中国的,比前面几个要晚上一百来年。谁知刚来到建康一年就遇到了侯景之乱,只好走走停停,翻译时断时续,好不容易天下平定,又被京城的僧人排挤,一直无法回到建康。

 

所以他虽是第二代翻译者,却更为不幸些,南方本来就缺少苻坚或姚兴那样财大气粗愿意养上成百上千人来翻译的主,好不容易有个由道入佛舍得花钱的萧衍,结果一来他的钱花的不是地方,只肯把钱花到佛像佛寺上面保佑自己,却不肯多请几个译手,二来没多久自己就被侯景给饿死了。所以真谛虽然名字不错,看上去似乎参透了佛法的真谛,岂料那年月是认不得真的,结果只能做民间的翻译者,只是得到一些南方官员和民间僧人帮助,才终于翻译了三十多部,一百多卷。

 

不过少归少,质量还是不错的,这么跟你说吧,四大翻译家里的第二个,就是真谛。而且尤为重要的,则是他翻译了《唯识论》、《摄大乘论》等等,开创了中土瑜伽学系,并且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出了摄论宗。

 

四大翻译家的第三个,就是玄奘,不过在请出他之前,还是先看看在他之前西行天竺求法的第一人,法显。在鸠摩罗什同时代的人里面,如果还有谁有机会在佛教成就上与他分庭抗礼的话,那个人一定是法显。不过,法显是用另一种方式完成了这种成就。

 

法显算是释道安,鸠摩罗什,觉贤一辈人,比释道安小二十几岁,比鸠摩罗什大十岁,比觉贤大二十几岁,而活动的时间则几乎与这几人相差无几。

 

虽然活动的时间相差无几,活动的方式却大不相同。法显也翻译,却主要不是翻译,他要到佛陀出生成长和传道的地方看一看,走一走,听听佛陀当年都做了些什么,看看那里的人在做什么,找找那里有什么样原汁原味的真经。

 

但是说得容易,做却不容易。

 

首先路有多难走,根本不是现在的人所能理解的。这么问你吧,有人步行去过西藏么?步行走上雪域高原么?没有?没有就对了,别说步行,就是开车,都是非常难的一件事。而那年月去天竺嘛,要比那个困难十倍。因为距离远上十倍,而环境也要复杂上十倍,什么沙漠,雪山,草地,绝壁,狼群,可以这么说吧,长征路上该有的,它都有,长征路上没有的,它也有。要走多久呢?这么跟你说吧,法显他走了整整三年,路上死了好几个兄弟,才翻过葱岭,到达克什米尔地区,而南度雪山,直到印度本部,又花了整整两年。

 

好吧,这三年,不,这五年是怎么过的呢,“西度沙河,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四顾茫茫,莫测所之,唯视日以准东西,人骨以标行路耳”,“屡有热风、恶鬼,遇之必死”,“岭冬夏积雪,有恶龙吐毒风,雨沙砾”。看到没有?所以那些动不动说自己辛苦啦,苦不苦,想想法显西行处,累不累,想想人骨埋沙堆。而那些穿越爱好者,也不要动不动就想着浪迹天涯,什么雪域高原,什么海外孤岛,什么大雪山,什么黄沙千里啦,因为你很可能就是那个“人骨以标行路耳”。

 

有童鞋就要问啦,既然那么艰险,为什么法显没有成为那个“人骨以标行路耳”?甚至法显的年纪比其他人还要大一些,他西行的时候,可已经有六十五岁啦。

 

一个比较励志的原因是法显的信仰。法显还在长安的时候,就“慨律藏残缺”,“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汉地”,是发过大宏愿的。所以他能从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过敦煌以西的大漠至西域,在天山南路向西,再过大漠,越葱岭而西,南行入印度,度雪山,至印度河再至恒河,足迹遍布整个印度,再到斯里兰卡,取海路,至爪哇,再拖着七八十岁的身子骨在茫茫大海中经年累月地颠簸,在胶东半岛登陆,取陆路至建康,前后历十四年,同伴或死或留,只有他完成了他的任务。

 

但是这中间有个问题就是,他的同伴难道没有足够的信仰了么?比如那个好不容易走了三四年时间,到达北天竺的时候,却在度雪山的时候病死的慧景。

 

所以另一个比较靠谱的原因则是,他比较命大。想想看吧,法显为什么会出家,因为他三个哥哥都夭折了,他父母怕他再夭折,就三岁送进了庙里,结果他倒没事,他父母在他十来岁时却相继去世,可以这么说吧,他们一家子六口人,只有他命格如此坚挺,运气全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了,能不好么。

 

还有一个更靠谱的原因则是,那年月西行的僧人很多,那年月西来的和尚也很多,只有少数人活过来了。这么跟你说吧,如果他真的和慧景一样死在异国他乡,我们今天就不会知道有法显这个人了,也就不会感慨他西行十五年,历几十个国家,最终能平安到达建康,取得真经了,我们只会感慨其他的某个人。

 

当然还有个更为准确的原因则是,不仅那些西行的僧人里,只有少数人活过来了,而且在这少数人里,只有他写下了美仑美奂的游记,三十多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山川方位,物产气候,人口语言,政治宗教,都说得清楚明白,这就非常了不得。要知道印度人是一向不注重历史的,也懒得记那些东西,反正都是些幻相么,倒幸亏有法显的游记,我们才知道那个时候的西域和天竺是什么样子,知道佛陀的死对头提婆达多甚至在千年之后,仍有许多人信仰,知道他们供养过去三佛,唯独不供养释伽佛。也幸亏有法显的抄写律藏,我们现在才保留了很多经文,要知道当时的印度经师多半都是口口相传,如果没有法显花上很久的时间一一抄写,有些经文谁知道能传多久。

 

释道安去世后十四年的时候,六十五岁的法显西行。鸠摩罗什至长安的时候,觉贤至葱岭。觉贤至长安的时候,法显西行第八年,正在天竺把那些口口相传的经文笔录下来。鸠摩罗什在长安去世的时候,法显回到建康。两年后,法显撰写完游记,和觉贤一起翻译佛经。再过六年,八十八岁的法显去世。再过七年,觉贤去世。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结束,下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来临,则要到玄奘的时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