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四十 佛教的三个难题
(2014-11-30 21:51:25)
标签:
军事佛教难题浮屠使者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早期的中土佛教,就是汉明帝开始的那一两百年间的中土佛教,有几个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
第一个细节就是,佛教不管怎么传,影响总不外乎皇室几个人。
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是其他人都不喜欢佛教吗?从很多年后佛教让全国上下如痴如狂,似乎说不通啊。唯一的解释就是,只有皇室才有机会接触到佛教,或者这么说吧,只有皇室才有机会知道佛教这个东西。这就说明佛教在早期的传播,主要还是来自于西方的使者,而使者嘛,基本上也只和皇室重臣有所交往。
这就说明了佛教早期传播,存在第一个重大的难题,那就是地理难题。
首先打开地图,不是政区图,是地形图,比较详尽的那种。好了,现在在长安到印度之间,找出一条路出来。什么?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这是不可能的,你先看看那条直线上的海拔,就连最低的地方也远远高于欧洲任何一座山脉。如果你还没有自信到认为你能轻轻松松翻越喜马拉雅山的话,就赶紧断了这个念想吧。
现在你应该明白中国的地理环境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什么样的局面的了吧,周围全是文明更低的人群,唯一一个离得近而且文化相当的民族,中间居然隔着地球上最难以——实际上在古代根本不可能——穿越的高原和雪山。
剩下的,就是找一条路绕过去。
海路首先要被否掉,因为在两千年前,海路还不是怎么通畅。
在指南针没发明之间,人类在海上航行时,是无法脱离海岸线的,否则结果比陷在大漠里还要惨,最大的沙漠比起最小的大洋,也是不值一提的。然后在沿着海岸线航行的同时,你必须随时到陆地上补充食物和淡水,在那些语言不通的野蛮人中间周旋,很多年后一个叫麦哲伦的就死在那里。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还必须知道可以沿着哪条线过去。
问题就出在这里,在两千年前,谁也不知道沿着海路能到达中国,因为谁也没有到达过。而沿线的地区,多半还非常原始,语言不通,也无从通过口口相传知道这条海路是通畅的。更为重要的就是,不管是印度还是中国,都是北方发达于南方,中国甚至其时连江南都尚未开发,更何况岭南。这条路的开通可能还要些年份。好啦,那就陆路吧。
陆路本来也有还有一条,就是从西南的山林中穿到东南亚的山林中,然后一路在山林中穿行过去,这条路张骞曾经尝试过,但是失败了。因为那么漫长的热带雨林,能活下的机率实在是渺茫的。
所以,那个时候,对于西方人来说,大概只有丝绸之路才是到达中国的唯一途径。
好歹中国在汉朝的时候,刘野猪花了无数的钱财和荣誉,征集了“能使绝域者”,又倾尽当时全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财富——从财富上看可能还不止——打败北方的游牧民族,这才终于打通了这条道路的一部分。虽然这条道路还是极为艰险,唐僧的八十一难,那都是小儿科的。在崇崖绝壁间沿陇西古道入西域,然后穿越数千里的沙漠,再在极为高峻的葱岭,天山,阿尔泰山,以及昆仑山之间,找出极少的几条极为艰险的小道,到达中亚细亚,但这还才走了一半。接下来又得在崇崖绝壁间进入伊郎高原,再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
这个地理难题造成了当时几乎只有使者和极少数商人会穿行其中一部分,比如从印度到中亚,从中亚到西域,或从西域到中国,而从印度到中国,连使者也不是愿意去的。
第二,黄老和浮屠总是并称,这又说明了当时的人,普遍把佛教与道家思想看为一类。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佛教传播的第二个难题,那就是文化难题。
这可能是佛理虽然精深,可苦于使者也难以用汉语讲透,而文化差异又太大,使者还没讲几句,华夏之人就想着,哦,这不就是老庄的那些道理嘛,换一种方式说出来而已嘛。
这也说明了两种发展程度相当的文明,传播有多难了。因为人家的文化完美自足,能解释人生的一切难题,何必要你。这也是为什么古来的文化传播,要么是从高级向低级,要么就是通过武力征服,随着武力传播。而且佛教的传播比别的宗教尤其难,因为它不是一本书,一些故事能说清楚的,它承载的,是一整个的文明。如果没有对整个印度哲学、神话和历史的理解,是很难理解佛教的。佛教的传播,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宗教传播,实际上是一个文明的传播,当然不容易在一两百年间就有明显结果的。
第三,他们似乎更喜欢称“浮屠”而不是称“佛”。这个嘛,据说是因为最早传入中土的,是大月氏人,也就是当时的大夏人转译的佛教,在他们的发音里,这是个双音节,就是“浮屠”,这是南线。而后来呢,又有了从中亚经西域传来的,波斯语为单音节的“佛”,这是北线。
这又说明了第三个难题,那就是语言难题。
各种语言各种文字的佛经都等着翻译,而翻译可不是件容易事,先得通那些文字,又得通汉字,还得通佛理。还得两种文化,毕竟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是当日灿烂无比,博大精深的文明,可不是其他民族能比,你翻译得不堪卒读,凭什么人家就能接受你的思想,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思想呢。可真要译起来,连佛教的“佛”字,都有这么多周折,其他的文字可想而知。难道靠着几个使者转述,连黄老浮屠都能混为一谈,能有多少人接受?
所以佛教在中土大规模传播,恐怕首先还得有个靠谱的翻译,还得碰到个靠谱的时机。
不过那都是后面的事情了,在这个时候,这三个难题,让佛教一直只是一个极为小众的思想,甚至就连这些小众,也多半把佛教与黄老看成一类东西。
这大概就是那时佛教东来的状况吧。不过,就在佛教在东土数百年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时候,东土另一个宗教横空出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