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三十九 佛教东来
(2014-11-26 22:17:44)
标签:
佛学西域佛教张骞明帝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佛教之传入中国,据说是在汉明帝的时候,连大文豪韩愈先生都说,“汉明帝时,始有佛法”嘛。
不过韩愈虽然文章写得不错,学术却未必精通,至少他辟佛辟了那么久,也只是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来辟,于佛理并不甚了解。他之所以那么说,很可能只是因为那年头流传着一个故事。
那个故事是这样的。永平七年是一个甲子年,那年那晚,明帝梦见了一个神人。你可能想,这不就是个梦嘛。然后,更有意思的是,白天的时候天上出现了星星,正在西方。你可能会想,这不科学,除非出现日全食,要不白天哪来的星星,再不济,也得在日出前,或日没后,金星才有可能在天上出现。的确不科学,更不科学的是,明帝召来了傅毅,傅毅居然告诉明帝,西方有人成佛了。于是明帝就派张骞出使天竺,经过西域三十六国,到达舍卫城,释尊其时已经涅磐,就把经书抄写回来。于是,东土就有了佛教。
其实我很怀疑写这个故事的人是个高级黑。
想想就知道,张骞是神马时候的人,是刘野猪时代的好不好,差了两百年啊亲。更何况,经过王莽折腾,西域这时已然不通,要等到永平十六年的时候,窦固击匈奴,班超使西域,才在六十五年后再一次恢复。可这都是十年以后的事了啊。
其实高级黑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这个故事是出自一本据说是道教弄出来的书,叫《老子化胡经》。
不管是不是高级黑吧,佛教徒们似乎并没有发现这个天大的破绽,这个段子很快有了新的版本,那是佛经《四十二章经》的序。在这个版本里,除了使者张骞外,又多了叫秦景的中郎将,博士弟子王遵,一共十二个人,有名有姓。而且只到了大月氏,并不曾到天竺,大约这个作者学过几天历史,但学得不好,忘记了张骞的年代,却知道张骞只到过西域,并不曾到过天竺吧。
也有人说这个段子本来就是佛教徒编的,那当然更有可能,因为其时道教已经红得发紫,而佛教的粉丝还少得可怜,很需要些话题来炒作炒作。
不管是谁编的,版本却还在增加,有的在洛阳建寺,有的还有大月氏把经文译成汉文的和尚,名叫叫竺摩腾。直到南朝一个叫慧皎的和尚写《高僧传》的时候,张骞的名字总算除掉,换成了一个叫蔡愔的人,留下了秦景和摩腾,秦景也从中郎将变成了本来的身份博士弟子。除了摩腾外,还有一个叫法兰的,也加入了译者队伍,一共译了五大部经文,当然,最少不了的一部,就是那个神奇的《四十二章经》。看来总算有一个熟悉历史的作者了。
这个故事就比较像样了。有点可惜的是,秦景这个博士弟子这时应该有七十多岁了,途经流沙千里,远赴绝域之外,实在有点不近人情。还有点可惜的是,如果汉明帝永平年间已有人大肆译经,那么后面百年之间,居然没有一个能译经的人,实在也是非常地不科学。
不过这个故事比起《广弘明集》的某故事,又要靠谱得多了。
那个故事是这样的。话说蔡愔把摩腾和法兰带回洛阳之后,道士非常羡慕妒嫉恨,有六百九十个道士一齐上书抗议要求比试。于是永平十四年,佛道就在白马寺前斗法。摩腾和法兰虽然是两个人,却是大显神通,最终有一个道士羞愤而死,另外六百多个道士出家为僧,连带着宫嫔二百三十人,官民一千多人都出了家。
这个简直就是西游记乱入嘛,那个年头,张天师还没出生哪,哪来的六百多个道士,又哪来的官民妃嫔千人出家。真有那么牛,一百年后,黄金,啊不,黄巾大起义时,哪有道教神马事?该换白莲教上阵了吧。
所以这些故事听听就行了,不必当真。但是那年月中国也未必没有佛教这个东西,毕竟其时西域已传佛教,东土完全不知,似乎也不可能。至于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与阿育王同时的秦始皇把十八个传经的西域和尚关进监狱的故事是真的吧,毕竟阿育王的确派了两百多个人出国传教。
那就假设一下,假设那两百多个和尚真的有十八个穿过雪山和大漠,涉过千里流沙,行过万里征途,历经磨难,然后终于来到了中国。然后呢,可怜中国的秦始皇刚刚被几个方士骗过,哼,骗朕可以长生不老,花了无数钱财,失败后逃掉也就罢了,居然还说朕是暴君,说朕专制,不自由,去死吧,既然说朕是暴君朕就暴给你看看,来人,刨坑埋了丫的。神马?又来了几个外国方士,又黑又瘦又小的几个外国方士,居然也说能长生不老?还说有大神通?真有那个神通,怎么不把自己整漂亮点?来人,全给我关到牢里去!就这样,东方两大文明的第一次交流就被关到了牢里。
看上去有点道理,不过秦始皇时代,尚未通西域,而且秦始皇如果知道有西域那么多的国家,会不会眼红得要征伐呢?
也许汉哀帝时代博士弟子秦景宪从大月氏的使者那里听到了口述的佛经,也是真的吧,毕竟当日大月氏正在征服佛教极盛的罽宾,那时西域已通,顺便把佛教传播一下也有可能。
也许《后汉书》记载的,明帝年间的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也是真的吧,毕竟那时候大月氏人的力量,已经遍布北印度,阿富汗,中亚细亚,以及西域中的一部分。而黄老浮屠混在一起,也符合佛教初来,大家还搞不清两者有多少区别的情况吧。
但是不管怎么说,《后汉书》记载的,桓帝年间,大臣上书说“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总是真的吧。一来,这可是大臣的奏折啊,可信度比较高,二来,这是正史所记,可信度更高,三来,这可是明帝之后百年的事,到这时佛教还不能入东土,那反倒不科学了。
不过这中间也透露出几个细节。那又是什么细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