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三十八  佛教之衰落

(2014-11-23 08:04:29)
标签:

佛学

佛教

大乘佛教

婆罗门教

梵文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差不多是必然的,反倒它的兴起,有些偶然。

 

由于种姓制度之根深蒂固,又由于印度几千年来差不多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外族入侵,外族嘛,你知道的,有一个现成等级分明的几乎是给自己量身定制的种姓制度,谁还会提倡各族平等?岂不是等着别人推翻?所以主张等级制的婆罗门思想倒如汪洋大海一般。

 

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完美结合,门下除正统教派外,还有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六大分支,包罗万有,从政治到宗教到文化,从科学到逻辑到修行,自成体系,完整自足。如果不是特殊时期特殊阶段,其实外道是不会有多少机会的,比起婆罗门教之汪洋大海,源于沙门思想之佛教,不过是这汪洋大海中之群岛中之一岛罢了。

 

沙门之脱胎于婆罗门,倒还有些必然性。毕竟那些年印度诸国林立,而又文化兴盛,有点象东周列国,各种学说都有其存在之地,同时东西南北文化之不同,也造成沙门思想有一定地位。但佛教之兴盛,就未必是必然的结果了。

 

当然,你可以说,佛理之精深远胜于其他宗教。但是哲学的道理和心灵老鸭汤,哪一个精深?叔本华“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是我的意志”,不比那些无病呻吟有道理?可结果呢?再说啦,你能说婆罗门教之《奥义书》道理不精深,你能说六师外道九十六见,都是些无用的废话?怎么就见得你的道理就能完胜别人的道理呢?

 

那么实践呢?也不是佛教一家在实践啊亲。论实践,婆罗门教就一直在修行,甚至一生里有大半生都在出家,瑜伽派至今都以修行著称。外道就更不用说了,各种苦修啊,耆那教就要比佛教艰苦得多。反倒佛教,是苦修久久无果之后,菩提树下思考的结晶。当然,你可以说那些修行都是成不了正果的。可是亲啊,一般的平头百姓,哪里就知道哪种修行就一定是对的呢,如果他没有见过正果是什么样子的,他又怎么知道什么样子才是他想要的呢。事实上,如果他就是相信能以苦求乐,说不定就能在心里升起满满的快乐呢。更何况,说不定普罗大众所求的,并不是涅磐寂静,而是今生的福报,或者是来世的好报呢?

 

无论比理论,比实践,佛教其实都无必胜的把握。其实呢,佛教之胜过耆那教,释尊之胜过提婆达多,你很难说是道理上的胜利,也很难说是修行更为成功。与其说主要是产品本身的优秀,倒不如说主要是营销上的成功,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做对了适当的事情。虽然,虽然产品本身也的确优秀,而产品本身的优秀,也的确是一个必备条件。

 

比如说,当日文化兴盛,民智渐开,讲精深的道理,比如十二因缘之类,开始有了更多的市场。还比如说,上层路线比较成功,一个强大的摩揭陀国,一个强大的阿育王,还有一个强大的迦腻色伽王一世,这是多少苦口婆心都换不来的啊。

 

可以这么说吧,印度这个特殊的获得了冥想力量的地方,拥有这个特殊的更为重视人的身心关系的文化,又在一个特殊的文明极为兴盛繁荣的列国时期,再遇见了几个特别追求智慧和解脱,而又特别有成就的王子或国王,才成就了这后日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吧。

 

大乘佛教之出现,也是如此。适当的时候,做了适当的事情。

 

大乘佛教出现之日,印度的文化更为繁荣,书籍开始大量增加,文字不仅是用于公文或婆罗门教,也开始用于佛教。这就意味着,对于阐述佛理探讨佛理更为擅长的大乘佛教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想想就知道了,如果只是口口相传的话,你是很难进一步发挥的,你能把师傅说的记住就很不容易了。而等师傅不厌其烦地对你说上十遍,你终于能一字不漏地背下来,想想看,你现在还愿意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一些扩展,改动或发挥吗?你对它进行扩展,改动或发挥,你对得起师傅不厌其烦地说上十遍吗?你对得起你背啊背地背了几百遍吗?如果你没有记全呢,天哪,你连记都记不全,连这点都比不过别人,凭什么随意地扩展,改动或发挥?

 

但如果是印在书上就大不一样了。你可以背下来,也可以不背,反正书就在那里。你只要把书的意思读懂了就可以了,你可以在书上批注,写上你的理解,你甚至可以根据书的意思,自己再写一本,这都是很容易的事。

 

可以这么说吧,口口相传,最要紧的是背下来,而读书,是要紧的是思想的汲取和吸收。后者,显然更适合义理的阐述和探讨。

 

不过,这中间有一件事却有点麻烦,那是什么呢?

 

那就是,当日只有婆罗门教的官方语言梵语写成了文字,而出于沙门系统的佛教,与他们是对立的。如果用梵文来写佛经,会不会是一种妥协?要知道,一个是等级森严的婆罗门教,一个是众生平等的佛教啊。事实上,根据佛典记载,佛陀甚至直接说,谁也不许用梵文来写佛经,否则就要受惩罚。

 

对于早期佛教来说,这的确是个问题。这也是早期佛教基本上都用摩揭陀语和巴利文口口相传的重要原因。不过对于几百年后的人,它就不算多严重的问题了,毕竟阿育王都差点统一了印度,而迦腻色伽王一世也有一个偌大的贵霜帝国。对于这些帝王和他的小伙伴们,你还非要坚持不用梵文写佛经,是不是有点矫情又有点过份了呢。至于很多年前那条戒律,哎,也许佛陀说的只是不用梵文来吟诵,可以书写呢,也许,也许佛陀即使生在现在,也会此一时彼一时呢,大家都是求解脱的人了,就不必太执著了嘛。

 

最后的结果就是,南传的上座部佛教,最后用了巴利语,而北传的大乘佛教,用的则是梵文。

 

不管用什么文吧,佛教分来分去,东西南北传来传去,连语言也彻底分开了。

 

大乘佛教后来分出了中观宗和唯识宗,它们的区别就不再是戒律的区别,而是佛理的区别了。简单地说,中观宗主张心境俱空,而唯识宗主张有一个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实有的。前者又叫空宗,后者又叫有宗。

 

不过尽管靠着梵文的传播,佛理的拓展,以及普渡众生的宏愿,大乘佛教尽管一时之间超越小乘而胜出,但佛教在印度还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比如说吧,中国东晋时代和唐朝,都有和尚西行,相差两三百年吧。前一个和尚去的时候,还是“皆小乘学”的地方,不少两三百年后就是“敬信大乘”或“大小二乘,兼功习学”,这是大乘胜小乘。但同时呢,之前是“寺中有七百余僧”的地方呢,之后则是“僧徒寡少”,之前是“亦有三千许僧”的地方,之后则是“僧徒三百余人”了。剩下的都信了什么呢?当然是外道了。

 

等到大乘佛教发展成可以速成而“即身成佛”,同时又只有很少人可以学,神神秘秘的密乘,佛教自身变得奇怪,再加上回教征服了好些年再离开,印度社会自然就又渐渐回到婆罗门的路子上。

 

大乘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却要等到北传的那一支,到达另一个文明之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