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三十七  大乘佛教之出现

(2014-11-19 19:54:50)
标签:

佛学

大乘佛教

佛教

婆罗门教

梵文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如果说上座部与大众部,以及其他神马部的主要区别在于戒律和教义,在于佛教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传播之时,与民族风俗文化特点的妥协与不妥协,那么大乘佛教则直接在佛理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

 

在小乘佛教看来,人是只能自度的,谁也不可能真正救度别人,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开悟。而在大乘佛教看来,人是可以度人的,每个人都能多多少少影响到别人,能影响到多少,要看你的力量,而菩萨,就是能极大影响别人,能普渡众生的那种。

 

什么是大乘?乘就是车子,大乘当然就是大车子,就是豪华的马车,而小乘么,当然只是简陋的牛车。你愿意坐哪一个?神马?肯定是大车了?真是不可救药,当然要看情况啦,养马很贵的亲,豪车也很烧钱的亲。用哪种车,还得看各人的情况,要量力而行哪亲。

 

传说,成佛之路有三条。

 

一条叫声闻乘。就是听和尚讲法,跟着学,各种清规戒律,修持,思考,禅定。他们所修的,最主要是四圣谛。

 

一条缘觉乘,修的是十二因缘。这是无师自通的那种,有一些甚至在释尊出生之前就成佛了。有童鞋就要问了,释尊都没出世哪来的佛教?真笨,佛教虽无,佛理还是在的好不,十二因缘还是有的好不,你怎么不知道在释尊之前,就没有人彻悟十二因缘的规律,然后解脱了呢?他们还是有的,他们是些孤独的思考者,智慧者,虽然他们根本不知道有佛教的存在,但是他们仍然是佛,他们叫辟支佛。

 

还有第三条道路呢,就是菩萨乘,他们修的六波罗蜜。他们要经历六度万行,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啦,而且最重要的,他们要普渡众生,只有菩萨能普渡众生,所以他们是菩萨乘啦。

 

声闻乘,据说是小乘,适合普通人用,是经济适用型的车辆。缘觉乘,据说是中乘,适合资质较高的人用,是舒适宽敞型的车辆。而菩萨乘,据说是大乘,适合资质极高的人用,是高端豪华型的车辆。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事实上,小乘佛教根本不认为自己是小乘佛教——谁也不会认为自己只是“下根之人”,连自学成才的“辟支佛”都不如,他们只会称自己是什么“南传上座部佛教”之类。

 

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当然乐得称别人是小乘,自己是大乘。

 

那么,大乘佛教真的还是当年那个释伽族王子所传的宗教吗?也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说不是,那是因为大乘佛教出现之时,离佛灭都有几百年之久,完完全全是当年的样子,那是不可能的。至少从样子上看,它与原始佛教的区别,的确比小乘中的一些流派更多些。

 

说是呢,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所想的,就是释尊当年所想的。哪怕他能象阿难一样,能完完整整背出释尊发表过的每一次演讲,他也不能保证他所理解的,就一定是释尊所要表达的。甚至还可以这么说吧,释尊所要表达的,是他对世间万物真相的理解,而谁也不能保证,我就一定要通过记诵释尊的话才能理解这个真相,而谁也不能保证,我就一定要在真相的理解上,不能有任何异于释尊之处。事实上,也许我们的理解并不一样,而我们都是对的,因为就连释尊本人,也不可能他说过的每一句话,前后数十年,就毫无变化之处吧,也不能说,释尊如果再活上一百年,他的思想就毫无新的发展了吧。

 

现在你应该明白大乘佛教意味着什么了吧?

 

首先,它意味着你所能做的事情更多了,你除了自己觉悟之外,也能帮助别人觉悟,除了自度,还能度人,只要你能修成菩萨。

 

其次,它意味着你不必恪守代代相传下来的教条,至少不必完全遵守,你有更多的修持途径,而果位能至无上菩提。

 

最后,它还意味着你能在佛理上有更深的造诣,你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了悟,义理更为精深圆满,境界更为广大无垠。

 

打个比方吧,小乘佛教一般都以断灭烦恼为修行法门吧,大乘则不一定这么做。为什么呢?因为在大乘看来,烦恼和菩提,其实只是迷和悟的区别,就好比水和冰,你只要水不要冰,或只要冰不要水,其实又是何苦。你不知道,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呀。你失恋了,很痛苦吧,好的,这个痛苦却逼着你去思考,最后,你悟了,你通过这个经历成长了。你经历了苦难是吧,好的,这个苦难却逼着你去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世态炎凉,最后,你悟了,你的苦难成了你的财富。你生病了,很痛苦吧,这个病痛却逼着你去认识自己,让你抛弃那些不必要的虚荣,让你远离那些不必要的诱惑,抛弃贪婪之心,战胜恐惧之心,最后,你悟了,这个病痛成就了你的智慧。就是说,烦恼其实是可以成就智慧的呀。这就是“众生以菩提为烦恼,菩萨以烦恼为菩提”的道理,众生有点小聪明,反而徒生烦恼,而菩萨却能看到根本,烦恼也便是菩提。

 

当然,在另一个意义上说,这些道理小乘也未必没有,但是表述可能并不太一样,或者说,侧重点不一样。小乘对于实践的重视要更高,对于佛理的讨论当然会少一些,同时,从实践角度看,一个人既然无法代替别人去禅定,也无法代替别人去戒持,又怎么可能度人呢。

 

但不管怎么说,在传统佛教越分越多之日,大乘佛教的出现,都是一件不错的事。虽然它让佛教又多出个流派,又多出个分岐,统一更为指望。但一来佛教本来流派就够多,十八部或二十部,再加上一派,也并不为过,二来,佛教这种教,又怎么可能统一,如果没有外教竞争,分成一百八十部,也未尝不可能啊,毕竟佛教的典籍不是一般的多,不象有的宗教只有一本。

 

不过虽然大乘佛教让义理发展得更为精深圆满,境界更为广大无垠,在当时的印度,却并没有多少机会来证明这一点了。因为,佛教在印度渐渐衰落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