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三十五 四大结集
(2014-11-12 23:04:56)
标签:
佛学释尊佛教数以百计摩揭陀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印度实在是一个很奇怪的国家——自古以来。
这个国家有着数以百计的民族,数以百计的宗教,数以千计的语言,以及,数以亿计的神灵。如果在古代,还得加上,数以百计的国家。热闹是够热闹的,五十六个民族就有五十六朵花,三大宗教就能演绎出多么精彩的故事,而几十个神灵就能把天上地下打得不可开交,想想看印度的这个数字能让岁月精彩成什么样子。
但是对于一个新生的宗教来说,传播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了。
数以百计的民族,意味着要跟大量的奇怪风俗打交道,接受,还是不接受,这都是问题。
数以百计的宗教,那都是竞争对手啊,而且一定是非常恶劣的竞争环境。事实上,直到佛灭千二百年,唐朝有个和尚过去的时候,那些个国家也多半是外道盛行,“天祠数百”的。
数以百计的国家,又意味着要跟数以百计的统治者分别打交道,同样的市场公关工作,要做上几百次,想想看。
数以千计的语言,天哪,学过其他语言的童鞋都知道,几千种不同的语言意味着什么。提到这个,我们真该庆幸我们有秦始皇,帮我们统一文字,而又该庆幸这个文字是表义文字,不光方言有多少种,不管语音怎么变,文字还是能用下去,还该庆幸从周朝起就一直有“正音”“中原雅音”之类的普通话,让天南地北的人都有办法交流。
神灵,这个就不说了,每个人脑子里都装着成百上千的神灵,你再让他装上成百上千个新的,可能吗?幸好佛教要记住的神灵并不多,甚至可以说,佛教并不太鼓励记太多的神灵,能忘掉最好。
结果就是释尊本人,他后半辈子,直到他死的时候,他到底用什么语言来传播他的观点,居然是一个学术难题。
有人说是巴利文,这是根据一些发音。有人说是摩揭陀语,这是因为那些年月,佛教的根据地就是摩揭陀国,而且也因着摩揭陀的国王征服打败了几个周边小国,而让佛教得以传播。还有人说,摩揭陀语就是巴利文的一种,也有人说不是。
而关于这个语言,释尊本人也说了一句话。说什么呢?他说,我允许你们,比丘啊,用自己的语言学习佛所说的话。
问题是这句话也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说,这是因为大家的语言实在太多,所以释尊允许大伙用各自的语言去理解和传播。也有人说,释尊是说用释尊自己的语言,而这个语言,可能是摩揭陀语。当然也只是可能而已,因为释尊虽是释伽族的人,而后半生的根据地却是摩揭陀国。
总之,要搞清楚这些问题,难。
然后,也不知是因为当时的语言实在太多,大家实在不知用哪种语言,还是因为印度人自古以来就没有记录历史的传统,还是因为当日的佛教徒识字有限,还是因为佛教注重实践,对于理论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总之,直到佛灭,那些个著名的佛典,居然都是口口相传。
口口相传啊亲,结果就是,在中国,一场秦火造成了经学的大分裂,而佛教呢,口口相传久了,一切都有可能。
如果只是口口相传错了,还有办法可以解决,比如说第一次结集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那一次据说有五百个阿罗汉参加,由释尊的首席弟子伽叶召集,其实也就是把大家能背出来的东西都背出来,如果发现有分岐则讨论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跟中国的白虎观会议有点象。而其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一个叫阿难,一个叫优波离。
阿难是释尊的堂弟,跟随释尊时间最久,记忆力又好,倒把释尊的理论几乎记全了,据说是五百阿罗汉中多闻第一的。理论好的,实践不一定突出,他却是这五百人中最后证阿罗汉果的,据说在伽叶准备结集的时候,他还没有开悟。他也想参加这个只能由阿罗汉参加的集会啊,可是越是努力修行,就越是开悟不了,但是如果他不参加,这个结集就不可能成功,所以伽叶只好破例让他参加,他也在拼命用功却无结果的情况下,打算放弃了。结果却在那天晚上,奇怪地证了阿罗汉果了,可能是因为这次真的放下了吧。
优波离呢,是一个奴隶,给人理发的,地位低贱,但是出家得早,释尊也把就把他放到很多释伽族的刹帝利之前。这个人却是实践强的,尤其精于戒律,公认为持律第一的。
阿难的法,加上优波离的律,还有其他四百多个阿罗汉的各种东东,这一次大会当然就是一次成功的大会。除了阿难的菩萨藏、声闻藏、戒律藏三藏,另外还有集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等八藏,都是些很精妙无比的佛法。
释尊虽然不在了,可是他的佛法留下来了,伽叶之后是阿难,佛教的传承有着落了。而且摩揭陀也越来越强大,佛教的扩展也在得到解决,在东边,原来是耆那教盘踞的吠舍离,也开始盛行佛教。在西边,摩偷罗也成了佛教新的根据地。
但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第一个问题是,印度本来存在的东西文化问题也在佛教中出现,有婆罗门传统的西方偏于保守,而有沙门传统的东方偏于革新。结果就是在持律上有了区别,东方的一些教徒在要饭的时候,也会要钱,西方则只要饭。东方在过午不食时,可以稍稍过那么一点点,日晷的影子可以多出两个指头,西方则必须是正午。反正就是这些个事情,加起来有十种之多。西方认为是“十事非法”,东方认为根本不是什么“非法”,很多年以后,他们的传人,也根本不认为有什么“十事非法”事造成了双方的分裂,而只认为是 “五净法”造成的,就是说,并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十件不该做事,而是因为做了五件应该做的事。
第二个问题是,佛教的大佬们,佛教的教义到底该怎么理解,也有了分岐。即使每个人都能把阿难背的东西都背一遍,也不能保证他们所想的就是一个意思啊。
结果就是,佛灭一百年后,佛教的长老们又进行了第二次结集,以便大家能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且,也统一戒律。不过他们没有想到是,这次本来旨在统一的结集,却造成了佛教的第一次大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