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三十三 四禅和八定
(2014-11-05 21:46:40)
标签:
佛学无边修行禅定色界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从欲界定一路修行过来,我们知道,所谓的修行,其实并不是得到什么,我们并不是得到“无喜妙乐”,我们只是舍弃。
快乐本来就是一种内心的感受,而不是什么外境的产物,那种来自于内心的快乐是人本来就有的。但是我们长期被五欲所淹没,被五盖所蒙蔽,以为快乐是来自于外物,以为快乐来自于索取,来自于感官享受,来自于名,来自于利,来自于男欢女爱。却不知道,我们求的越多,痛苦也就越多,那些求来的东西,那些害怕失去的东西,那些求不得的东西,象一座座大山压在我们身上,让我们痛苦不堪,而我们却不自知,反倒要求加上更多的东西。
只有放弃欲界的所有,我们才能达到色界,而只有放弃二禅的喜,才能达到三禅的“无喜妙乐”。而且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即使那些快乐,也是要放弃的,因为这个内心的感受,仍是一种幻相,是一种妄念,是无常,是无我。无常无我,就是不由我们控制,不由我们作主,一旦离开禅定,它也就不在了,它也是苦。我们所要的,是内心的安定,而不是那些激动与喜悦,我们要看到万法实相,我们要涅槃寂静,就不能被这些幻相所迷惑。放弃这些感受,我们才能达到新的境界。
而且从未来禅一路过来,我们又知道,从一种禅定到达另一种禅定,除了要放得下,不能贪恋之外,还要无尤无悔。因为每一种禅定到下一种禅定,都有一种空白。旧的状态放弃了,而新的状态还没有到来,这时如果想念旧状态的快乐,内心动摇,就会掉举,甚至会落在不上不下的地方,旧的再也找不到,新的也再也修不来,算是走火入魔了,多少年的修行,毁于一旦。
舍得了,放得下,无尤无悔,这是修行的极重要法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戒和慧是要同时修的,如果只修定不修慧,“圣默然定”就只是“默然定”,没有一个“圣”字。如果只修定不修慧,到得第三禅之后,就非常可能因为放不下三禅极乐而不再进步。如果只修定不修慧,还有可能因为不明佛理,到了未来禅,或到了四禅,觉得自己无相、无所得、无所住,就以为自己明心见性了。如果只修定不修慧,还有可能在四禅之后的任意一个阶段停下来,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涅槃。其实他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定力好罢了,离涅槃寂静还远着呢。
接下来说四禅。四禅有四支,分别是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除一心外,就是在描述四禅的状态,有点象欲界的未来禅,色界的快乐已经放弃,而无色界尚未到来,不知有身,心如明镜,只有意识的觉知,所以叫“不动定”。如果说三禅象雨过天青一样美好,那么到了四禅,天空没有颜色,没有形状,只有一片空明寂静。
但这个空明寂静,虽然看上去和“常寂光净土”差不多,看上去似乎跟成佛差不多,其实还差得远。所谓“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我们要连这个空明寂静的境界也不在了,那才是真的证道涅槃呢。要是先给自己树一个事先假定好的目标,一个状态的样子,那还是在妄想啊,那还是“所知障”啊。所以要继续修行,还得继续舍弃,觉要舍弃,观要舍弃,喜要舍弃,乐要舍弃,连同这个空明寂静的境界,一样要舍弃。
更何况,你现在还在色界,还有个色身呢,色身在,谈何解脱,所谓“吾之大患,为吾有身。倘若无身,何患之有”。等到继续修行,放弃色界的所有,断灭色想和有对想,就是说,把一切观空,感觉不到任何物质,只有心在一片广大无边的空无一物的空境之中,这就是进入无色界了。我们会先观察到色身变得跟薄雾一样透明,然后终于,连这个薄雾也散去,彻底没有一丝一毫的色相,心在无边的虚空中翱翔,无碍自在,这个时候的定,叫做“空无边处定”。
但是在“空无边处定”的时候,虽无色想,却还有心想,受,想,行,识和法尘的活动还在。空想也是一种苦,它是一种想,是一种心念,它也会生灭。所以也要舍弃。
“空无边处定”虽然是一片虚空,可它只是色空,是一种境界上的空,仍然是一种相。只有把这个虚空的相舍弃了,直接让心识广大无边,才能到达新的禅定。因为只要心识明白就可以了,不必非得著一虚空的相。这就是“识无边处定” ,如果说“空无边处定”是色空,那么“识无边处定”则是识空。
“识无边处定”就无色界定的第二层,它和“空无边处定”一样,因为没有色想,所以没有前五识所生的“色想法尘”,却仍有意识所生的“识想法尘”。
所以继续修行下去,就会发现,“识想法尘”仍是法尘,仍会生灭无常,也得舍弃。色空想是外境,识空想是内境,既不作色空想,也不作识空想,远离一切识想,就到了“无所有处定”。这个时候,已经是“诸想不起”,什么想法都没有,色也没有,空也没有,识也没有,“安稳寂静,不见诸法”,“不见觉者不见受者”。
这就可以了吗,还不够。继续修行,又会发觉“无所有处定”的时候,“诸想不起”,可“诸想不起”也是一种想,是“无所有想”,是什么想都不要想的想。这个仍然要舍弃。
舍弃了之后是什么呢,是无色界定的第四层,“非想非非想定”。就是说,既不是有想,也不是无想,连什么想都不要想的想都放弃了。这下算是涅槃了吗?还不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连最细微的无想都放弃了,仍然还是最最细微的第六识在。这个第六识还有个“我”的存在。还有大乘所以为的第七识末那识也在,第八识阿赖耶识也仍被执著。
所以继续修行下去,就要把这个“我”彻底舍弃,进入第九定,“灭尽定”。至此,离开无色界,证得涅槃。
据说只有三果或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进入“灭尽定”,但是三果圣者一旦出定,仍有“我执”,而只有阿罗汉圣者和佛才能完全断除“我执”。至于菩萨呢,有人说能进“灭尽定”,有人说不能。但不管怎么说,如果你能经过这十三层的修行,到达“灭尽定”,至少离成佛已经很近了。
那么成佛之路又是什么呢?三果圣者和阿罗汉圣者的区别又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