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三十  照见五蕴皆空

(2014-10-25 20:15:12)
标签:

五蕴

行蕴

六尘

六识

末那识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现在终于可以打坐了。

 

不过在打坐之前,还得知道一些关于五蕴的知识。为什么要知道五蕴?因为五蕴是我们的全部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是全部的感觉,知觉,意识和无意识。如果对于自己的心理活动都一知半解的话,你在那里打坐,又能坐出些什么结果呢?因为你要通过打坐,来改变这些心理活动的啊,所谓“认识你自己”,然后才能改变你自己的啊。

 

那么五蕴又是什么呢?蕴,是聚合。五蕴,就是五种法的聚合。因为每一种都很多,所以也叫五众。又因为它们是遮盖我们智慧的东西,所以也叫五阴。但不管什么意思,它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五蕴是色,受,想,行,识。

 

色蕴,就是物质方面的聚合。色与名相对,名是精神活动,知道它存在,能命名,所以叫名,而色呢,有色相,也许能看得到摸得到,也许不能,但至少,也能观察得到测量得到吧。

 

所以色蕴,就是占有一定空间的,久后会变坏的一切物质及其活动现象。就是说,物质的活动和变化,也是色,比如说声音。

 

色按照性质有四大种,分别是固态的地,液态的水,气态的风,还有能量态的火。而按照与人的关系,则分成内色与外色。

 

内色是眼,耳,鼻,舍,身五根,注意,这里没有意根,意根不是色。外色呢,也与之相对,有五种,是色,声,香,味,触,这是五境。这五境与法加在一起,通常也叫六尘,与六根相对。而虽然法尘是偏于精神活动,可它也是有物质基础的,就是说,法尘可以分为心法和色法,这个色法,叫法处所摄色。五根加上五境,再加上法处所摄色,共十一种,构成全部的色蕴。

 

受蕴呢?就是心对于外境的感受,就是苦受,乐受,舍受。你可以把受蕴理解为感觉,它因六根而起,所以有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和意受。前五个比较好理解,意受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你背课文,越背越难受,这个受,是意带来的,就是意受。你做算术题,怎么做都做不出来,也很难受,这个受,也是意受。

 

这个受很重要,因为它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哪怕在睡梦中,我们都在感受。一旦醒过来,那个各种各样的感受就象雨点一样落过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你说重要不重要?

 

想蕴呢?就是构造出主观世界的过程。你听人说,前面一堆沙土叫做山,从此后,你看见这样的沙土都会叫它山,你听到山这个名词,眼前也会出现一堆沙土。你看到很多水从天下掉下来,然后听人说它叫做雨,于是就认定世上有一个叫做雨的东西会从天下掉下来。你听到一个声音非常尖锐刺耳,吓得要死,然后听人说它是汽车的喇叭,于是你再听到那个声音,你就会认为它是车声,而且看到汽车,都会想到那个声音。

 

这个想蕴,帮我们构画出世界的样子,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的观念,用我们的取舍,构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以为那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其实那只是你构造出来的世界。

 

行蕴呢?可以这么说吧,我们的心念之中,除了受、想、识之外,都是行。

 

心爱的人离开了,你很伤心,这是行,有人骂你,你起了生气了,这也是行。贪,嗔,痴,忿,恨,恼,害,是行,起好心,善心,也是行。这么跟你说吧,行蕴所生的心,是我们造业的力量来源,就是这些心念,驱动我们的身,口,意去造业。

 

最后看识蕴。识蕴至少也有六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之所以是至少,是因为这是小乘佛教的说法,而大乘佛教的唯识宗,则认为还要加上第七识末那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而摄论宗呢,则认为还要加上第九识阿摩罗识。

 

不管是六识,八识还是九识,识到底是什么呢?你可以把前五个理解为知觉,而把第六个理解为知觉加上意识。对于佛教来说,这两者分别叫了别和分别。了别是六识根据尘境而生起知道的心理,我们知道了,却没有用语言去描述它,而分别呢,就是在了别了之后,用很多连续的心念去了解刚才过去了的境,进一步用语言来理解。我们听到了一个男声,这是了别,我们听到了之后,然后告诉自己,这是男声,然后再告诉自己,这是不是自己认识的男声,这是分别。

 

这么一来就比较简单了。六根与外界的六尘接触,如果正好心念也在此处,就形成了根、尘、识的接触,即所谓触心所,就产生了了别和分别。如果根与尘不接触,就无所谓识,比如闭上眼睛看不见,就没有眼识,塞上耳朵听不到,就没有耳识。如果根尘接触,但心不在此处,比如我们聚精会神读书,外面有人说话我们根本没注意,事后也不知道有人说话,那也是耳识不生。六根、六尘与六识,共称十八界,是知觉和意识产生的关键。

 

所以整个识蕴的过程就是六根与六尘相触,加上心在此处,六识由此而生,形成了别。然后第六识再由连续很多个心念来分别,至于那些一念一念的连续的心念,它也形成了一个个极小的心境,生成了一个个的极小的法,那就是法尘。法尘和意识,在这一念一念之中,刹那生灭。

 

至于第七识,那是意识的根,就是通常所谓的意根,唯识宗认为它也是一种识。意为末那,所以称为末那识。

 

第八识呢,那是转世的根,是收藏造业的种子的所在,那些种子依靠此识的因缘形成果报,所以阿赖耶识也叫种子识。至于它到底是本性还是妄心,还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是清净之真识,还是染污之妄识,各个流派有不同的说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相信有此识的,都会认为第七识,也就是末那识所执著的“我”,其实就是阿赖耶识,所以它不但是意根,也是一种“我执”。

 

不过对于摄论宗,第八识显然是染污之妄识,第九识阿摩罗识,那才是远离迷惑而本自清净的人心本来面目,所以也叫无垢识、清净识、如来识。

 

但不管怎么说,五蕴的活动过程大约都是一样的。就是色蕴的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接触,因接触产生受蕴,在接触的时候进行了别和分别,由此有了识蕴,然后是想蕴,和行蕴。

 

但是这个过程却是无常的,无我的,苦的,空的。它一念一念的,没有一个主人,没有谁来控制,随着因缘,刹那间生,刹那间灭。色蕴就象海浪堆起的泡沫,虚有其形,实无一物,很快就消失了。受蕴就象烧开水时,浮上水面的气泡,看上去很多,可在它浮上水面的时候,就已经破了。想蕴就象夏天阳光照在潮湿的地上,那一层层的水汽,摇曳多姿,可它只是一种幻相。行蕴就象芭蕉树,一片一片的,可剥开来,里面却是空心的,什么都没有。识蕴呢,就象魔术师的变化,看上去好象是在的,其实已经不在了,而我们却往往迷惑其中。

 

这就是所谓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

 

现在,你明白了没有?明白了,就跟我一起禅定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