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二十八  三皈与五戒

(2014-10-18 08:51:57)
标签:

佛学

四圣谛

五戒

八正道

解脱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之前无论在谈到三法印,还是谈到四圣谛的时候,并没有任何清规戒律,也没有任何祈祷,膜拜或仪式。因为祈祷,膜拜或仪式这些,并非涅槃解脱的正道。

 

虽然八正道中,也有特别要注意言行的内容,比如正语正业正命,可八正道有世间八正道,也有出世间八正道。对于求解脱的出世间八正道,正精进所精进的,也是正定,正念,正见,对于正语正业正命是并不太注重的。

 

不过人与人不同,三法印,四圣谛,就适合不同的人。如果你是大乘所谓的菩萨,想要成佛,还有六波罗蜜可以选择,那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如果这些都不适合你呢,你还有三无漏学可以选择。可以这么说吧,三法印,四圣谛,六波罗蜜,三无漏学,总有一款适合你。

 

三无漏学,相对于三法印,四圣谛来说,对根基较浅者,悟性较差者,更为适合,因为它特别注重了戒律和禅定。而且也可以这么说吧,三法印和四圣谛更注重佛理,而三无漏学,则更注重实践。

 

不过虽然三无漏学适合根基较浅者,其终极目标可一点也不浅。从这个“无漏”两个字也能看出,它最终还是要追求涅槃解脱的。就是说,求升官,求发财,求观音送子,求菩萨保佑,求极乐世界,求来世福报,从来就不是佛教的终极追求。无论是以阿罗汉为最高目标,以佛为觉悟者为先行者的小乘,还是在阿罗汉和佛之间多出一个菩萨,以佛为有法力者为普渡众生者的大乘,都是求涅槃寂静,求证道解脱的,哪怕你是从三皈五戒开始的三无漏学。至于那些求升官,求发财,求观音送子,求菩萨保佑,求极乐世界,求来世福报的,他们是什么呢?他们的确促进了佛教这种宗教的发展,在将来应该也是我这本书里的内容之一,不过,至少在目前来说,在悉达多王子证道传教的时候,它还不是我们要关心的内容。

 

那么什么是三无漏学呢?三无漏学就是戒,定,慧。

 

三个字,看上去很简单,比三法印要少九个字,比四圣谛要少一个字,可其复杂程度,至少操作的复杂的程度,却要过之,因为它涉及到戒。注意,终于有清规戒律了。

 

修戒,不为别的,为的是完善道德品行。这样至少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为下一步修定打好基础。否则你罪孽深重难返,内心挣扎不安,想定,也很难定得下来吧。而修定,让内心平静下来,才好开展下一步的修行,就是修慧,让自己获得智慧,涅槃解脱吧。

 

修戒,就包括三皈与五戒。

 

三皈,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么,就是依靠的意思,是相依为命的意思,苦海无边,总得有个地方可以依靠吧,总得有些人可以相依为命吧,那就是佛,法,僧。

 

皈依佛,当然是向佛学习了。但也仅仅是学习,不是祈求,不是投靠,不是依恋。佛是一个觉悟者,一个大慈大悲者,是我们的导师,能指导我们觉悟,指导我们涅槃解脱,我们要感恩,要恭敬,却不是象孩童般地依赖于他。因为我们有一天也得自己觉悟的,也得成为觉悟者,成为阿罗汉,甚至成佛。

 

皈依法呢,就是皈依佛法,通过这些佛法,让我们解脱生死,涅槃清净。

 

皈依僧呢,从字面意思也能看出,是跟那些和尚搞好关系。不过这里指的不是普通的和尚,而是依佛法修行的圣贤僧,就是所谓得道高僧。要向他们学习,象他们一样修行,直到解脱生死,证得涅槃。

 

所以佛,法,僧,又叫三宝。苦海无边,这三宝就是三条船,可以渡你上岸的。不过也要注意的是,皈依三宝,并不是天天向他们磕头,而是要听闻正法,以三宝为榜样,时时提醒自己解脱的。

 

三皈之后,就是五戒。这个戒非常要紧,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戒了那些不当做的事情,至少有六件好处。哪六件?第一内心安稳,问心无愧,死的时候都会起善心,将来也能投个好胎。第二积德,就是攒人品啦。第三远离祸患灾难,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嘛。第四鬼神都会帮你的忙。第五容易禅定,因为贪嗔痴慢疑神马的,通过戒,就戒得差不多了。第六能证悟果位,就是有个好的修行结果啦。

 

那还等什么呢?开始五戒吧。

 

首先是第一戒,不杀生。反过来说,如果杀生了呢,算不算破戒呢?要看情况。

 

破戒或犯戒有五个因素。第一,是众生,就是说,是有生命的活物。第二,作众生想,就是说,你知道它是一个生命,如果无意中踩死一只虫子,根本想都没想到的,那就是没作众生想。第三,有杀心,就是有想对方死的心。第四,兴方便,就是说无论是自己杀,教唆人杀,派人杀,引诱人杀,都是跟自己杀一样。第五,命断,就是说,要看杀没杀死。

 

如果这五个因素都具备,而且杀的还是人,而且还杀死了,那对不起,你是破戒,这是上品罪,没得救了,忏悔都没有用的。如果没杀死,或者杀死的是动物呢,那么是中品罪。如果连动物都没有杀死呢,那是下品罪。中品罪和下品罪不叫破戒,叫犯戒,犯戒是可以通过忏悔,通过念诵和说罪得到清净的。

 

再看第二戒,不偷盗。

 

破这个戒有六个因素。第一,是他物,就是东西是别人的。第二,作他物想,就是说,如果你只是拿错别人的东西,是不算的。第三,有盗心,就是说,有占别人便宜的念头。第四,兴方便,就是不管是自己拿,教别人拿,派别人拿,引诱别人拿,都算自己拿。第五,值五钱,这个就与当时印度摩揭陀国的法律有关了,反正就是比较贵重的东西。第六,离本处,就是带离原来的位置,哪怕你偷着收到自己裤袋里,别人不知道,以为丢了,也算是离本处。

 

满足这六个条件的,是重罪,是破戒,不可忏悔。如果少于五钱,不贵重呢,就是犯戒,可以忏悔。

 

前两戒相信大多数都不会破,至于犯不犯就不知道,如果犯了,记得忏悔哦。那么后面的三戒又是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