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八  快乐王子的烦恼

(2014-08-08 20:32:30)
标签:

佛学

悉达多

净饭王

快乐王子

为什么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如果悉达多没有在二十九岁那年的二月十八日深夜逃出宫门,也许这世上就少了一个著名的宗教,而多了一个快乐的王子了。

 

事实上,少年时代的悉达多,也的确是被当成一个快乐王子来教养的。

 

原因之一嘛,当然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王子,而且是国王五十多岁,王妃四十五岁的时候才生下的,老来得子,宠爱异常。从“悉达多”这个名字就能看出来,什么都要有,什么都要多多的有。

 

原因之二,则是因为他出生之时,有个山里的智者过来祝贺,然后说了一个预言——但凡这等空前绝后的人物总会伴随着一些奇怪的预言的。什么预言呢?预言说王子殿下样样都好,如果二十九岁时还没有出家的话,会成为转轮圣王,如果出家了嘛,则会广济天下,普渡众生,不过根据老夫的估计,王子必定会出家学道。

 

这可就把他的老豆净饭王急坏了。净饭王可是把这个孩子当成接班人来培养的。于是净饭王做出两手准备。

 

一是物质上的准备。在物质上尽可能的满足,吃穿用度,声色犬马,应有尽有。

 

一是精神上的准备。他延请名师,让小王子从小就沉浸在各种学习之中。从七岁开始学习,到十五岁立为储君时,光语言就学了六十四种之多,光武艺就学了二十九种,百步穿杨,一只手能抓起大象,其余天文,地理,典籍,祭祀,书数,文章,图画,乐舞,也是无一不精,无一不晓。

 

尽管做了这么多的准备,少年悉达多还是不可避免地向学道的方向发展了,因为悉达多看到了人间疾苦。

 

悉达多看到了印度诸国之间时常发生战争,生灵涂炭。悉达多看见了种姓制度下辗转反侧,生不如死的贱民。悉达多看见了农夫在烈日下辛苦劳作,背上的汗水都把衣衫浸透了。悉达多看见了耕牛被鞭子一下下地抽打着,背上条条血痕,在吃力地耕着地。悉达多看见了被犁翻开的泥土里,各种虫蚁大祸临头,纷纷出逃,最后沦为飞鸟的食物。

 

悉达多在想,这所有的所有,到底是为什么?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生命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他们为什么生,又为什么死?这所有的烦恼和痛苦,何时才是尽头?

 

悉达多的终日苦想让净饭王忧心如焚,净饭王担心他的儿子有一天终会出家学道。所以净饭王在悉达多十七岁的时候,为他迎娶了两位王妃,其中一位还是当时的第一美人。净饭王又为儿子建了三座宫殿,春夏秋——印度没有冬天——一个季节一个,让悉达多在每一个季节,都是适宜的住处。净饭王还请来学问渊博,能言善辩的人作为儿子的随从,随时给悉达多解闷。

 

但是这所有的所有,美丽的妃嫔,豪华的宫殿,奢侈的享受,聪明的随从,都无法再让悉达多快乐起来。在另一次出游的时候,悉达多在四个城门边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这无常的生命,究竟有没有主宰。如果有主宰,那么是谁来主宰,它在哪里,它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他的目的又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让这世间有这种种悲惨景象?如果没有主宰,那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如果生命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那又为什么要生,为什么要老,为什么要病,为什么要死呢?

 

悉达多出家学道的意愿更加强烈了。

 

净饭王除了限制悉达多出行之外,只能做出妥协,就是悉达多必须和那美丽的妃嫔同房,生出子嗣,才能谈得上其他。据说悉达多是个神奇的人,只把手按在妃子的腹上,妃子就有了身孕。

 

不管这事可不可信,总之在净饭王和悉达多这对父子冤家纠缠了二十九年之后。某个深夜,悉达多趁着妃嫔和侍卫熟睡之际,离宫出逃。他对备马的车夫说要出城饮甘泉之水,而车夫根据王子一贯的行为,知道他是要走了,拼命拉住马尾。但悉达多是连大象也能举起的人,当然不是车夫能拉得住的,直接骑着马,在宫门都没打开的情况下跃过城墙,出城而去。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快乐王子,而多了一个如来教主。

 

后面的事情,基本上就比较清楚了。

 

他先去的跋伽仙人和门人修行的地方,那是一个穿树皮,吃花果,而且几天吃一顿的苦修派。他们跟悉达多的解释是,通过苦修能得到升天后的福报。悉达多认为不可取,以苦求乐,乐享尽了还是苦,苦和乐到底哪个多哪个少,还真不一定,这哪里是解脱哟。不行不行,我还是走吧。

 

他又去学习当时的著名禅定“无想定”。听这个名字就知道,就是打坐,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问。悉达多学着学着又觉得,这哪里是道哟,就是内心强制让自己什么都不要想,那么内心为什么要做这种强制呢?不知道。

 

接下来他又向阿罗暹仙人学习“非想非非想定”。这个看名字也知道,就是谈不上想,也谈不上不想,反正就是不要妄想妄念吧。悉达多学习之后,又觉得这个“非想非非想定”的状态,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如果无我,为什么要“非想非非想”,如果有我,又谈何解脱。而且虽然妄念没有,但极细微的烦恼尚在,又谈何得道。

 

再接下来,他又和侨陈如等五人到雪山下的苦行林里苦修,开始一天吃一粒米,后来七天才吃一粒米,直到把自己折腾得人不人鬼不鬼,没有谁还能认出这是当年净饭国的王子,只当是个最潦倒的叫花子,他也没有找到世界的真相。也就在这时,他忽然醒悟,自己苦修求道,和那些人苦修求福,又有什么不同,可笑啊可笑。苦和乐,本来就是相对的,如果能通过苦求道,为什么不能通过乐求道,说起来,还是以苦求福的路子嘛,真是糊涂啊糊涂。

 

于是他放弃了这种苦修,与侨陈如那几个不理解他的人分道扬镳,接收乳糜供养。等到体力完全恢复,坐到毕波罗树下,历四十八天,终于证道,其时三十五岁。

 

那么悉达多所证得的道是什么,所求得的宇宙人生的真相,又是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