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卷《神仙与佛陀》七 释尊的对手们
(2014-08-06 22:37:23)
标签:
佛学释尊耆那教佛教婆罗门教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那个时候印度有着太多的宗教,学说和流派,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不仅后此之耶回二教不可同日而语,并且时代相去不远的希腊和中国,也是颇有不及的。
所以对于佛教开山祖师来说,他的竞争对手,不是一个,也不是两个,而是几十个。这和孔子或孟子的主要对手只有一两个,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
最古老的对手,当然是婆罗门教。
婆罗门教不仅历史有千年之久,不仅有着从政治到经济的强大基础,还有着强大的文化基础,在很多年后,改头换面成了印度教之后,更成了整个印度——不仅仅是北部——的统治性宗教。
婆罗门教也不是一个固步自封的宗教,历四吠陀时代,《净行书》时代和《奥义书》时代,一变再变三变,愈演愈新,其哲学思想,甚至两千多年后还被称为人类智慧的结晶。
婆罗门教甚至也不仅仅是些经院派的正统教徒,除了正统的婆罗门外,婆罗门系统更有六大分支,数论派,瑜伽派,胜论派,正理派,弥曼差派,吠檀多派,从科学到逻辑到修炼,哪一个都是实力强劲,不可等闲视之。
对于释伽来说,如何在婆罗门教的强大气场面前,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是个问题。
最宠杂的对手,则是同为沙门阵营的六师外道九十六见之类。
这些对手几乎都是种姓制度的反对者,又几乎在东方甚至南方拥有强大的民间基础,也就是说,他们与佛教的客户群是重叠的,相似的,所以他们之间的竞争,也许比他们与婆罗门教的竞争还要更为激烈一些。
事实上也的确是这样,在佛灭之后的很多年,这些沙门系统的外道们,还是佛教的主要竞争对手。他们与佛教的竞争,就好比中国儒墨道法诸家之争,那擂台可是打了几百年,甚至直到秦汉之后,仍然争斗不已。
而且这些六师外道,也有颇与中国诸子相似者,除了少了些对世俗的关心,多了些对尘世解脱的向往之外。比如被称为“邪命外道”的末伽梨·拘舍梨,颇近老庄,而被称为“顺世外道” 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又颇近杨朱,至于散惹耶·毗罗梨子则近于公孙龙子。当然了,也正如先秦时代儒家最大的对手还是墨家一样,佛教又怎能没有一个类似于墨家的对手存在呢?对了,它就是耆那教。
所以最相似的对手,就是耆那教。
耆那教创教人和释尊一样,都是刹帝利出身,一个小国的王子,也都是一样放弃世俗的荣华,寻找生命的智慧,寻找人类摆脱烦恼,解决自身问题的真理,经过各种苦修,各种磨炼,最后中年时代在树下悟道。
他们两教的经典都叫“阿含”,他们最初都用地方语言宣教,而后才使用梵文。他们都有着相似的宗教团体,以出家修行的僧人为主,他们对那些觉悟者,都有着佛陀,耆那,大雄,如來,阿罗汉,世尊的称呼,如果有区别的话,也只是数量的多少,而非词汇的有无。
甚至他们的教义都有着相似之处,比如同样反对种姓制度和神灵崇拜,同样主张业力果报和轮回,同样持五戒,同样以寂静为解脱。但是,这一切的相似之处都只是表象,他们在更深的层面,有着极大的差异。
第一层差异,对世界的认识不同。虽然佛教有四谛,耆那教有六谛,看上去还多出两个,但佛教四谛是苦、集、灭、道,一看就是比较深刻的,能悟尽生死烦恼的那种,而耆那教六谛则是命、漏入、系缚、制御、寂静和解脱,看上去似乎就比较具体,什么漏什么系什么御的,象是在做机械运动。也就是说,同样求解脱,可看世界的眼光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
耆那教把世界分成灵魂和非灵魂,再把灵魂分成能动与不能动,能动的又分成多类,不能动的灵魂则在四大元素之中,此外还是原子论的主张者之一。结果就是认为灵魂不灭,所以烦恼,无非是有生命的灵魂被无灵魂的东西所束缚,这与佛教的说法,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连灵魂啦意志啦神马的,也不过是一种幻相,相去不可以道理计。
第二层差异是修行的法门。虽然都讲正信,都讲戒律,都主张简朴,但佛教并不主张苦行,而耆那教则要对自己狠得多。耆那教有两大派,一是南方的白衣派,这还好点,只是穿白衣服而已,一是北方的天衣派,这就比较狂狷了,直接不穿衣服。
可以这么说吧,佛教对于人要内心纯洁,主要强调从内心认知开始,而耆那教呢,则必须通过艰苦的行为来达成。甚至同样戒杀生吧,佛教最多戒杀动物,甚至连这个也不严格,原始的佛教最多是“君子远庖厨”式的,自己不杀,也不请别人杀,而耆那教呢,甚至连植物都不能杀,只能吃死去的植物,所以他们是连田都不种的,只经商。
还有更过份的行为吗?当然有,那就是绝食而死。这叫“萨莱克哈那”,是那些身患绝症的教徒,则得到高级教徒批准的情况下,允许采取的行为,算是一种最早的安乐死了。
第三层嘛,则是对历史的继承。相比之下,稍晚起一点的佛教似乎与历史关系更浅一点,没有把古人拉进自己系统。佛教认为释尊是创始人,而耆那教则认为他们的祖师爷笩駄摩那是第二十四个传人,前面还有二十三个。
或者正是这些不同,造成了佛教后日的兴盛吧,也或者正是这些不同,造成了佛教在印度本土势微之后,耆那教反而慢慢有了更大的起色吧。它们到底面向的是不同的人群啊。
除了这些之外,释尊还有对手吗?
当然有了,还有一个关系最近的对手,叫做提婆达多。
这个提婆达多说来还是释尊的堂兄弟,阿难的亲哥哥,所以也可以说吧,他其实应该算是佛教内部的对手。
据说这个人也是从小聪明异常,学识广博,又修行十二年,自以为比释尊更得道,更能统领那群僧人,最后看到释尊比自己更有人缘,因嫉生恨,甚至做出了好几次暗害释尊,杀死莲华色比丘尼的事情。
据说这个人派五百人投石头砸释尊,结果没打中,第二次再投石,伤了释尊的脚,却没有大碍,第三次放个发疯的大象在释尊回来的时候,结果大象被释尊降服,最后在指甲上放毒药,同时向释尊表示归顺,想在亲近时用指甲抓释尊的脚,结果释尊脚太硬,指甲反弄破了自己的手指,把自己毒死。
当然,这是释尊的弟子们写的话,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未必全信的。毕竟千年之后,大唐高僧玄奘来到天竺的时候,还见到不少提婆达多的信徒呢。如果真是如此不堪,恐怕难有如此影响吧。
但是也未必就不能信。因为印度那地方,教派是如此之多,不管多离奇的教义教规,都有人信,而提婆达多,无非是教规比释尊的更偏激一点罢了。比如不能正常的吃饭,要乞讨,不能正常的穿衣,要穿那些别人根本不要的衣服,比如不仅不能吃荤,连盐都不能吃。可想想连裸奔和绝食都有人信,这个也就不足为怪了。
不过说到偏激,不管佛教传入中土之后,是否被后世儒家看得偏激,但至少在当日的印度,释尊的佛教,要算得当时最不偏激也最中庸的一个宗教了。
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宗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