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卷《神仙与佛陀》 五  印度的百家争鸣

(2014-07-30 22:36:35)
标签:

佛学

大梵

哲学

数论

婆罗门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世界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大梵。大梵是万物的开始,也是万物的本质,而其他的所有,不过是大梵的幻想,如大海扬波,仿佛一刻也不肯停息,但终究是一种幻想而已。

 

我们的所有观念,欲望与生命,皆因大梵而生,也终将归于大梵。大梵就是你,大梵也是我。但这个与大梵本为一物的梵我,却被心识和肉体包围。我们以为那些观念是我,却不知道那只是些人为的观念而已。我们以为那肉体是我,却不知道那也不过只是具肉体而已。我们为了满足那些观念的满足,为了那肉体的愉悦,如追逐海市蜃楼一般,永远不得解脱。当我们醒时,呼风,吸风,介风,死风,消化风,感官和意识,一起在活动,让梵我如坐牢笼。当我们做梦时,感官停了,而意识还在。当我们睡得更深时,意识停了,而五风还在。只有当我们处于觉位时,才能得到那个无忧无喜无苦亦无乐的梵我的欢喜之地。

 

我们有情的命运,为无明所碍,总逃不过这三界五道四生的轮回,逃不过天地空,逃不过天道祖道人道兽道地狱道,逃不过胎卵湿化。唯有梵净,求得解脱,这才能回到梵我重新合一的境界。

 

这就是被极为有名的《奥义书》中最典型的观点。

 

看到这里,你恐怕不得不承认,这事实上已经完全无法称之为宗教了,这简直就是哲学嘛。如果你把另一本有名的哲学著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与之对读,你会发现有时,它们不过是同一种理论的不同表述罢了。

 

这说明了婆罗门系统这时已完全进入哲学时代,至于本来就有更多悲观意味的沙门系统,自然更不会例外。它们交相辉映,互相融合,迭相激荡,让古代印度诞生了大量的新兴哲学。

 

有多少种呢,最多的一种说法,据说外道见解就有九十六种,有的则是十六计,六十二见。反正离一百种,也差不了一点点了,看上去,比起中国百家争鸣,甚至更要“百家”一点。

 

而且与中国百家争鸣时代一样,最最出名的,也有十种左右。哪十种左右?正统六派,异宗三派,六师外道。考虑到六师外道与异宗三派重复的部分,实际上有十三种。

 

正统六派是婆罗门系统的正统派,承认《吠陀》的权威,算是改良派。哪六派?

 

第一种是数论派。

 

虽然古印度数学发达,可这个数论与数学里的那个数论可不一样哦。这个“数”倒有点象中国古代的“定数”,而更具印度的悲观主义色彩。它也和中国的“定数”一样,算是一种无神论的理论,否定生天,祭祀和祈祷的作用,把事情的发生当成一种基本规律,可与中国的理论不一样的是,它认为人生有苦无乐。

 

既然有苦无乐,而又无法求助于鬼神,还能求助什么呢?求助于思考。如果能思考出痛苦的本质,那么就解脱有望了。苦有三种,有疾病和心理带来的依内苦,有物质世界带来的依外苦,有自然规律带来的依天苦,而归根到底,还是二十五谛所带来,各种感官,意识,心理所作用。我们的任务,就是根据古代和现代的各种宗教哲学,加以思考,来认识这各种感官,意识,心理的二十五谛,并做一根本解决,从而得证道果。

 

第二种是瑜伽派。

 

如果说数论派是思考派,那么瑜伽派则是修炼派。

 

怎么修炼?有八大类的办法,叫做八支行法。哪八支?

 

一是禁制。就是要守戒律啦,就是不要偷东西,不要杀人,不要贪心,不要说假话,也不要做花心大萝卜啦。

 

二是劝制。这个要求就稍高一点,禁制是基本项,这个是提高项,反正就是各种知足,各种苦行,各种崇敬。

 

三是坐法。这个要求就更高了,不仅要敬,而且要以某种华丽的姿式坐着不动保持很久很久。坐法据说有八十四种到九十六种,什么莲花坐狮子坐之类,连手印也有许多,很神秘的。

 

四是调息。这个是控制呼吸的各种法门。

 

五是制感。这个又要高一级了,要控制感官,针扎进去明明是痛,你觉得只是挠痒痒,大冬天的明明很冷,你觉得暖和得很哪。修炼到极致时,比那冬眠的熊还要厉害,叫做龟缩大法。

 

六是执持。修炼到这里,心完全不会想东西了,所以有的一切妄念,全都不见。

 

七是静虑。心不仅不会起什么妄念,而且与宇宙浑然一体。

 

八是等持。这个最为高级,心就象一面镜子,照见万象,而又不为所动,此之谓三摩地。到这个时候,所有的神通和智慧,就得到了。

 

第三种是胜论派。

 

这个就是科学派了。认为一切的地水火风,都无非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只是地水火风的粒子不同罢了。这些极其微小的粒子一重二重三重四重结合,最终形成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总而言之,他们认为解脱之道么,就要寻找真知灼见——用科学的方式。

 

第四种是正理派。

 

这是印度因明学的宗祖,算是逻辑派。本来开派的时候,也是哲学派,不过方法与别派不同,渐渐就变成宗因喻的三支因明,或宗因喻和结的五支因明,正式成了逻辑派,与古希腊之逻辑学并峙东西。

 

第五种是弥曼差派。

 

这个名字这么怪异,全是因为它是梵语的缘故,意思是思考研究。思考研究什么呢?婆罗门教教义,吠陀思想,《净行书》哲学。认为《吠陀》经典,它就是真理,它是天启的产物,不仅语义有着极高深的思想,连念出来的梵文的声音,都拥有神秘的力量。

 

这个要算宗教派了。不过它们也带有印度文明的特点,并不主张简单的信仰,而认为要用因明学的逻辑方式证明婆罗门教的思想,所以倒象是经院派。

 

第六种是吠檀多派。

 

这是改良的经院派,仍然信仰轮回和吠陀的权威,不过,却以《奥义书》、《薄伽梵歌》和《梵经》作为三大经典。由于《奥义书》和《梵经》之类比较高深的理论加入,所以这一派比起弥曼差派的经院哲学,有更大的说服力,而最终,也成了后世印度教派的基础。

 

婆罗门系统的六大哲学都已经如此光怪陆离了,那么非婆罗门系统的哲学呢? 又该有着怎样更奇异的理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