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门第战争》十二 经学的终结者
(2013-10-12 10:49:23)
标签:
战争古书第四卷门第地方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王肃是什么人?是两汉经学最后的终结者,是郑学的取代者,也是经学与玄学的过渡人物。这么说可能很多童鞋还是不太明白,不过我一说起他的老豆,童鞋们就比较清楚了。王肃的老豆不是别人,正是王朗,对,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个。
虽然王朗因为在三国演义中因出演老年反派而出名,但正如同样在三国演义中出演少年反派而出名的周郎一样,在真实的历史中,他并没有那么反派。相反,在政治上倒算得上是个德才兼备的人物,保境安民治狱也都是不错的,在学问上,博通经史,以治《易》闻世,也算是个经学家的,虽然在军事上,被孙策抓过,可你也不能要求人家什么都擅长啊。而且人家被孙策抓了也没有为孙策效命啊,而且孙策还比较敬重他,也没有杀他啊。虽然诸葛亮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的确是比较失计,可其他人,象曹丕曹植陈寿张华,对他的评价都是比较高滴,“高才博雅”,“恭俭节约”,“文博富赡”,“一时之俊伟”什么的。
不过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更为出名的儿子,那就是王肃。
术业有专攻嘛,王肃可没有在政治上或军事上分心太多,虽然也有点什么中领军,散骑黄门侍郎,还有什么散骑常侍之类的官职,可你一听这个“散”字就知道这是个闲官了。所以他的主要精力,还在学问上。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个散骑黄门侍郎,和当年刘歆做过,并以此结识王莽的位置,何其相似。而且更更为重要的是,做散骑常侍的时候,他还领了个秘书监,一领就是十年,这个官归太常寺管,就是“典司图籍”的,又是个图书馆长,这又和当年刘歆借以发现——也有人说是制造——古文经书的位置,何其相似。
可经学,无论是今文还是古文,经过两汉,基本上很难再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今文你能强过董仲舒,古文你能强过郑玄?而且即使你在刘歆的位置,又岂能在古文经书之后,再“发现”一套古古文经书不成?不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王肃硬是在郑学之后,搞了个王学。
有童鞋就要问了,难道他还能比郑玄更有学问不成?要知道,当年连何休那种了不起的人物,都没有办法取代郑学啊。是不是比郑玄更有学问我不知道,是不是比何休更有办法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剑走偏锋,的确是做了些郑学之外的事情。
哪些事情?主要有三件。
第一件就是重新遍注群经。
虽然他也与郑玄一样的博通今古文,可重新遍注群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可问题是,遍注群经的,也不是郑玄一个人哪,郑玄之前的马融,贾逵就做过,只不过做得没那么彻底就是了。于是王肃一脚把郑学踢开,直接师承马融,贾逵,再一次遍注群经,而且有趣的是,凡郑玄用古文的地方,他基本上用今文,而郑玄用今文的地方,他基本上用古文。好不好我不知道,只知道,如果大家都在学一种教科书,而且也没有什么考试必须要用这种教科书,多一种不同的教科书,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第二件就是从其他书籍里吸取营养。
据说十八岁的时候,他就向宋忠学习《太玄经》。听这个名字,童鞋们也懂得,这很难说是一个完全的经学读物。这是扬雄模仿周易,又融合了儒道阴阳的一部奇书,它给了王肃很大的启发。
所以他的第二个思路就是融合儒道,本来就是一个诸子之学重光的年代嘛,这个年代,大家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经学那片天地了,儒道名法阴阳,都对他们充满着吸引力。所以在他的学说里,充满着贵德弘道,无为而治的声音。这些,在当时道家思想已经开始兴盛的时代,显然比郑玄的那些更有吸引力一些。
第三件,则是“发现”古书。
有童鞋就要说了,难道他真的在刘歆之后,又“发现”了一些古文经书?这个倒真的没有,即使有了,估计也不会有一个人相信——哪里又有一个孔子壁用来藏又一批经书呢。但是他却“发现”了一些其他的古书,象什么《孔丛子》,《孔子家语》,《圣证论》神马的,据说都是些孔子后人编的东西,纪录圣人及其后人言行的。《论语》《礼记》神马的虽然也记录,可孔子那么多言行,又岂是《论语》《礼记》能容纳得下,必定有些“集外集”神马的,庄子还有内篇外篇杂篇呢。这些当然不是六经,可虽然不是六经,里面也有些孔子的言语不是?孔子说过的话,不比郑玄说的管用?
不过古书虽然给力,对郑学的打击,却未必有想像的大,因为怀疑的人也很多啊。刘歆那次,还只是有一点点造假的嫌疑,已经吵成那个样子,何况这一回嫌疑不是一般的大。发现古书这种事情,一之为甚,其可再乎,搞多了就没人信了。所以在这一回,信这些古书的人,就远远没有上回那么多了,宋朝开始大批量怀疑,到清代造假几乎成了定论。只是到很久之后才有人有不同的意见,认为这些书至少不能算是王肃造的,比如《孔子家语》可能是出自孔安国之手。但这也正如后世认为《周官》虽不出于周公之手,却也至少是战国时代的作品而非刘歆造的一样,价值是有的,但纯度至少不够吧。
当然,这是后话。在当时,与郑学争胜的年代,王肃的这些“发现”——不管是真是假——还是帮了他很大的忙的。
对于仍相信经学的,有马融,贾逵,对于在儒道之间首鼠两端的,有儒道合一,再加上个古书中的孔子现身说法,三个组合拳,这个就比当年的何休更为给力了。当然,还有最后一招,就是他的好女婿是司马昭,这个就象刘歆有好哥们王莽,上层路线啊,这次王学成为官学,还用得着废话么。
不知道王肃一定要用王学取代郑学的动机是什么,也许是他真的认为这个才是解决当时问题的办法吧,如果仅从他的学说本身,也真的算是治世良言。只是,儒学大宗已然堕落,士族阶级已经形成,不管是郑学还是王学,都不可能再改变分毫了,郑学王学之争,无非是给本已衰弱的经学以最后一击罢了。而王学本身,很快也将在玄学兴起的过程中消亡,经学的终结者,也终于终结了自己。
礼教已被糟蹋得不成样子,王学也不过是昙花一现,那么那些心中仍然有理想的士人,又在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