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九十二 养老尊贤之礼
(2013-08-21 14:58:40)
标签:
有哪些年代自然昌明正在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生老病死冠昏丧葬是人生的大事,一辈子也遇不到几次——虽然遇到了一次有可能会历时数年。但再怎么大,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啊,人毕竟大多数时候,过得都是普通日子,有许多平常事,象什么聚会呀,访友呀,会客呀,作官呀,比赛呀,学习呀。人生大事决定着生命的走向,而平常事,则决定着生命的细节。一个人,是不是有教养,是不是有礼仪,不仅要看他人生大事的表现,也得看在平常事中,是如何做的,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所幸的是,古人对于平常事,也有非常多的礼仪训练,象什么士相见礼,燕礼,等等。不过有两个,据说对于礼乐教化非常重要,那就是乡饮酒礼和乡射礼。
这两种礼应该算是一类,毕竟它们前面都有个“乡”字。听到这个“乡”字,很多童鞋就会想,难道这是给乡下人用的?城乡区别城乡差距嘛。可如果真是给乡下人用的,怎么又会说非常重要呢?难道是因为把乡下人教化好了,国家就好了?这个理解也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这个“乡”的确在城外,而且的确也有人在城外种地,说不对呢,是因为这个“乡”和今天理解的“乡”有很大区别。区别在哪里呢?区别在今天的“乡”是政治的边缘,而那时的“乡”,却是政治的中心,象齐国就有什么士之乡,工商之乡,你能说人家是乡下人吗?要知道对于周天子,都城百里之内的郊区,才能称之为乡。
这个郊区很重要啊,去过欧美的都知道,城市的近郊,那是富人住的地方啊,那个舒适度,可比挤在城里的公寓楼要好得多了。这和亚非拉国家对比非常明显,因为欧美是那种从农耕社会缓慢过渡到工业社会的国家,城乡差距没有那么大,士绅阶层住在郊区的习惯还没有变,城市对乡村的反哺也很不错,住在乡下不仅不见得更坏,反而更好。不象后进国家,快速工业化之后出现强烈反差,城市象欧洲,农村象非洲。所以欧美经常听说什么乡村歌曲啦,什么怀乡啦,可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哪里有什么怀乡哟,都恨不得自己的乡村一夜变成大都市。至于郊区,不仅不是士绅阶层呀富人聚居地,反而是人见人厌的城乡结合部,丢掉了乡村的淳朴,又没有真正融入都市的文明。
至于古代,因为还是个原生文明,没有经历落后文明一夜之间近代化的事情,所以城乡区别并不大,城郊的吸引力还是很高的。对于贵族来说,住在城郊有三好啊,山好,水好,视野好,城里那几进几间的院子,哪里及得上郊区的庄园采邑。
结果就是近郊反倒成了很多贵族居住的地方,到春秋时期,齐国才有了士之乡的基础。
乡是近郊的主要区划,城外之郊,天子分成六乡,诸侯三乡,但规模是相似的。就是每乡有五州,二十五党,一百二十五族,五百闾,两千五百比,一万二千五百家,分成五个级别,分别由乡大夫,州长,党正,族师,闾胥,比长来领导。教育完备,乡有乡庠,州有州序,教书的称为“乡先生”,是由致仕的官员担任的哦。乡里品学兼优的青年才俊,还会被推荐到朝廷任职哦。现在明白为什么说这个“乡”,反而是政治的中心了吧,它虽然在城外,可却聚集了大量的政治人才,有退休的政府要员,还有即将从政的政治新人,还有正在读书的青年才俊,能不重要吗?所以这些人的聚会和比赛,会有特别的礼仪,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看饮酒,这可不是一堆乡人围在一起喝酒,你劝我,我劝你,喝到酩酊大醉那么简单。既然承担着礼乐教化的使命,那么第一就是不能喝醉,第二气氛还要够好,第三还要体现出意义。
不能喝醉好办,搞个司仪,看住这些人,不让他们乱喝,互相敬酒,得有个次数限制,适可而止,也就差不多了。气氛搞好也好办,喝酒的过程,搞得一波三折,小高潮若干,大高潮若干,再搞点什么音乐舞蹈的表演,自然能把气氛活跃起来,人人满面红光,满目精光。而意义嘛,就比较复杂了,涉及到仪节的设计,位置的安排,以及参与聚会者的选择。
意义据《礼记》说,有“贵贱明,隆杀辩,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就是说,要能区分高低贵贱,对贵贱者,在礼数上要体现出隆重和减杀,这要才能尊老和敬贤,要既快乐又不至于放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要不管老少,不管是谁,都能照顾到,都能尽兴,要不影响客人告辞,回家,告辞回家不会失礼,不影响第二天上朝,也不会影响夜间还要处理的事务。
够复杂吧,而最关键的,显然在“贵贱明,隆杀辩”,因为首先得区别什么是贵,什么是贱。根据职位高低吗?后世的社会的确是这样,职务高者上座,次之者次上座,甚至客人到来的先后,都是按级别高低,级别最高者最后到。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无法尊老和敬贤了,因为老者不一定级别高,贤者也不一定权势大,那就搞成尊权敬势,非但无法进行礼乐教化,反倒成了官本位的强化。所以乡饮酒礼,既然尊老和敬贤,自然要把老者或贤者排到前面。
那么到底是老者还是贤者呢,为了体现不同的意义,乡饮酒礼实际上有两种,仪式上差不太多,不同的是聚会的时间和人选。一种是养老的乡饮酒礼,由州长春秋二季在射礼之前,或党正在十二月大蜡祭时举行,按年龄之大小,来排定客人坐次,主宾一定是乡里老迈年高之人,目的是尊重前辈尊重老人,。一种是尊贤的乡饮酒礼,由乡大夫在三年大比时进行,贤嘛,则是根据德行道艺而选定,更有可能是青年后学,目的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童鞋问,根据什么还判断贤不贤呢,德行道艺如何评定呢,这还不简单,名望口碑呀。象古文经学昌明的汉末,那些“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的,不也都是根据名望口碑么。
人选定好了,仪节又有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