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八十六 服装大批发
(2013-07-31 22:46:45)
标签:
年代做什么身份衣服事事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小敛和大敛之所有是士丧礼上最重要的部分,原因之一是因为正是在大敛中死者被装进棺材的,原因之二就是在这个仪节里,国君可能会亲临现场哦。国君不仅会亲临现场,还会哭上一哭哦,不仅会哭上一哭,还会用手摸上一摸哦。
当然,考虑到尸体已经被穿上——或者不如说被裹上——了太多的衣服,其实国君就是摸一下衣服,但也难能可贵了。不过,国君只是可能会来,如果你是大夫及其以上的身份,国君会亲临小敛和大敛,如果只是士,国君会亲临大敛,如果只是个庶民,就没这福气了,想想也知道,如果每个草民去世,国君都要亲临大敛,恐怕只忙这一件事情,国君就供不应求了。
当然,这只是在古代,到了后世,国君也就亲临一下国家重臣,也就是所谓股肱之臣的大敛,毕竟家大业大,光国家公务员就得以十万计,亲临每个士大夫的大敛,实在也是供不应求的,这个不是古代那些千乘之国百里之邦可比的。而且到了南宋,事情就一下子变得恶化了,除了秦桧那个杀千刀的死期到了,赵构那个生理无能者去参加了大敛外,其他皇帝就根本不参加大臣的丧礼,以至于朱熹那个保守派非常不高兴,说什么“今日之事,至于死生之际,恝然不相关,不啻于路人”,认为君臣之义已经淡薄到可怕的地步,这是国家危亡的象征啊。话说朱熹也真是个保守派,一向主张君臣之间要有恩爱的,最好是能举案齐眉的,对宋初那些小家子气的君臣把皇帝地位抬高,把大臣上朝时坐的位子都给拿掉,三公坐而论道从此废除,大臣只能拿着折子上朝非常不满,认为根本没办法与皇帝进行充分的交流讨论,其实他也不想想,那些生长深宫之中的年轻皇帝,与饱读经史又有阅历的三公平起平坐的论道,要是掉了面子,显得无知怎么办。不过不管怎么说,朱老夫子既然有这样在后世皇帝看起来大不敬的念头,他对皇帝不参加大臣丧礼愤愤不平也就可想而知了,说什么“看古礼,君于大夫,小敛往也,大敛往也,于士,既殡往焉,何其诚爱之至”,“古之君臣所以事事做得成,缘是亲爱一体”,皇帝都不参加大臣的丧礼,这是没有爱啊,皇帝不爱大臣,怎么能让大臣爱皇帝呢,这个国家还怎么搞得好呢。难怪朱学当时会被当成伪学,禁学了,只有多年以后,人都作了古,学术都被阉得差不多了,才适合供到庙堂之上。还是清朝皇帝说得好啊,乃们这些做奴才做臣工的,就不要异想天开的想着什么“以天下为已任”了,那都是大逆不道的念头,要抄家灭门的,告诉乃们,天下只能是我们爱新觉罗家的,关乃们毛线事,乃们只要听朕的话,尽好奴才的本份,朕叫乃们做什么,乃们就做什么就好啦。要是朱老夫子知道多年以后,大臣非但不能坐着,且不能站着,而要跪着,不知该作何感想。
世风不古啊,也难怪儒家自古就喜欢以古非今了。还是先回到古代的丧礼吧。
小敛是死者去世的第二天进行的,说起来重要,其实只有三件事。一件是给死者穿衣服,一件是哭,一件是把尸体从正寝抬到堂上。
有童鞋就要问了,还穿衣啊?是的,还要穿衣,而且不止一件,也不止两件,也不止十件,整整十九套,十九套,套啊亲。为什么要十九套呢,因为九是天数,十是地数,十九套就是天地之数。
有童鞋又要问了,不是前面才装好尸袋吗,怎么穿?这位童鞋回答得好,的确没法穿,而且十九套一一穿起来,也非常人所能做到。所以这里的十九套,其实就是把死者生前的衣服凑满十九套,凑不满就现做,反正这十九套衣服放在尸袋的上下,用布带捆好,“横三缩一”,横向捆三道,纵向捆一道,当然还要再加一床被子。
捆好之后就是哭,哭之后就是抬尸体,抬完尸体再哭。由于这是第二天,丧服还没有完全装备好,所以会有简易的措施,比如把帽子拿掉,用麻或布束发,或把左臂露出来。
刚才谈到十九套衣服时有童鞋问了,还能再多一些吗?告诉你,真的可以再多一些,那就是大敛。
大敛还得穿衣,穿多少套呢?根据身份不同,套数也不尽相同。如果是士这个阶层,也就现代所谓小资白领们,是多少套呢,是三十套。由于里面已经有二十套以上的衣服,外面再加上三十套,就是五十多套,所以捆起来就更费事一点,横向要捆五道,纵向三道,叫“横五缩三”,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大家可以自行脑补。还要提醒一点的是,由于这个士丧礼,太费衣服,请大家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决定是否死亡,丧礼太费钱,死亡须谨慎。
大敛除了穿衣之外,还要把尸体——也许已经不能叫尸体而要叫服装大批发——装进棺材,这个棺材,也就成了服装集装箱。不过可以想见,这个棺材一定是极大的,而且,棺材之外将来出殡时还要套上椁,天子要套上四层,可想而知最后该有多大了,抬出去那架式,刚刚的。
棺材里面还会放些黍和稷之类的粮食,据说是为了给虫子吃,以免咬坏尸体,但我更怀疑这玩意会把虫子招来,然后吃完后生下小虫子,可以更方便的咬尸体——如果那么多套的衣服都无法阻挡虫子的话,反正吾乡是放石灰的。
大敛在正式装进棺材之前,还有个遗体告别仪式,分成四等。哪四等?一等是“冯尸”,就是抱着尸体的心口——如果那还能称为尸体的话。二等叫“拘尸”,是紧紧抓着尸体的衣服。三等叫“执尸”,是抓着尸体胸口的衣服。四等叫“抚尸”,是用手轻按一下尸体的心口。国君么,当然当仁不让的选择了最后一等“抚尸”,如果是父母对儿子呢,就是“执尸”,如果是妻子对丈夫呢,就是“拘尸”,儿子对父母当然是最高的,必须得“冯尸”。
大敛之后,就等着落葬了,大敛和落葬之间,就叫“殡”,所以落葬现在也称为出殡嘛。这中间的时间,根据身份的不同,也有区别。据说天子是“七日而殡,七月而葬”的,诸侯就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其他的,从大夫到庶人,都是“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就是说,去世第三天大敛,然后再等上三个月落葬。有点意思,幸好衣服包得多,有隔热作用,估计能延缓腐坏吧。
不过大敛和落葬之间,还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以及一件不长不短的事。到底是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