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八十五   沐浴和饭含

(2013-07-27 23:51:52)
标签:

地方

年代

宫哭

哭声

僵尸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还记得小时候参加过的一些丧葬礼。

 

那应该是比较简略的丧葬礼了,也有批麻戴孝,但似乎没有那么多的等级,时间当然也比较短,几天之内基本上就落葬了,然后是每七天再做一次丧事,第一天比较隆重些,其他时间都比较简略,来的亲戚也比较少。死者是放到棺材中,用茅草一类的围在山丘上,三年之后会打开,再捡到一个小瓦罐中,堆一个坟头,立一个碑,那个他们称之为“葬”,大概是斩衰三年的遗泽吧,不过期间是不用穿丧服的。

 

丧葬礼过程中也会哭,通常刚死时会哭,家里来了客人,正式仪式——中间还有道士念经——中会哭,遗体放进棺材的时候会哭,棺材抬到坟山上会哭。大约就是几次,当然不是所有时间都在哭,一来精力也有限吧,二来如果一直在哭,就既没办法招待客人,整个丧葬也进行不下去。所以根据我小时候的观察,他们的哭是有讲究有章法的,他们即不是无声的啜泣,也不是哭得说不出话来,也不是光打雷不下雨的干嚎。眼泪还是有的,虽不象那些失恋童鞋那么多,但的确是有不少眼泪,然后会在那里数死者的好处,说你怎么就这么去了啊,丢下我不管了啊,我想放在当时的情境下,应该还是会越说越伤心的吧,毕竟还都是至亲——稍远一些的亲戚似乎不怎么哭,然后眼泪就下来了。哭了一会后就会有亲戚劝阻,节哀啊,要为家里小孩着想啊,然后劝止后,就很快投入到正常的礼节和生活之中,没有显得特别伤心,直到下一次哭泣。所以我想这个哭,大约是半伪饰半当真的吧——其实大多数的礼仪都是这样,就象如果世风附庸风雅,至少也说明了有一颗希望变得风雅的心,附庸风雅,说明风雅当道,总比争当混混强吧。这个哭,即使是半伪饰半当真,至少也让童稚之心有所感染,有了生命易逝,亲情可贵之念吧。

 

好了,回到古代的士丧礼,哭当然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而且这个哭也是有讲究有章法的,比现代人更讲究一些。具体的说,有哭位,有哭相,有哭时。

 

哭位就是各有各的位置,而不是挤在一起抱头痛哭。虽然那种场面更感人,可亲戚多啊,五服之内几十人几百人,而且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胡乱抱在一起成何体统。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走有走相,而哭有哭相,所以有哭位。尸体嘛头朝南脚朝北,丧主——假设是死者的嫡长子——哭位在尸体的东面,丧主之妻哭位在尸体的西侧,两个人对着席地而坐。丧主的兄弟站在丧主后面,都朝西,妾和众子孙站在丧主之妻后面,都朝东。这是比较近的亲属,小功以下的呢,分两拨。女的在堂上,男的在堂下,都朝北站着。

 

哭相呢,就是哭的方式。最悲痛的方式,当然是情不自禁的捶打着胸口,跺着脚了。这叫“辟踊”,但“辟踊”很伤身,所以多数仪节里都规定,象这样玩三个组合,一个组合捶一次胸口,跺三次脚就可以了。

 

哭时呢,也是为了节哀嘛,要不丧主都伤心病倒了,奈丧葬礼何。当然如果为了节哀搞得家里没有了哭声,也不象个丧事了,所以有“代哭”的办法,就是亲戚轮流到殡宫哭,不至于很伤身体,也不至于没有哭声。除“代哭”外,大敛之后,也不用经常哭了,一天早晚两次就可以,称之为“朝夕哭”。当然,如果真的是非常非常的伤心,礼缘人情嘛,也不会刻意阻止你去哭的,只是亲戚们还是希望你能节哀,化悲痛为力量。

 

可见哭和奠祭一样,其实也不能完全算是士丧礼中的某个步骤,而是贯穿始终的。

 

那么按步骤来,始死奠之后是什么呢,就是报丧。

 

报丧当然很重要了,因为丧礼不能只是家里几个人玩嘛。象古代的士,死了第一还要向国君报丧,国君还会派一个士去吊唁加上馈赠——现代的国士就是治丧委员会了。剩下的是别的亲属,都要报丧。接到报丧的人家,一定要在三日之内去吊唁,如果真是路远赶不及,也一定要书信说明,否则是要绝交的。

 

报丧之后,小敛之前,还有四件事要做。哪四件事?洗澡,吃饭,穿衣,挂牌。这四件事和前面的不太一样,前面的,象招魂,奠祭,基本上都是针对死者的魂灵的,而这四件事,都是对尸体的直接处理。要知道,整个的丧葬礼,都有这两条线索,一是针对魂灵,二是针对尸体。

 

洗澡其实应该叫沐浴,其实有一整套的工作要做,毕竟是最后一次了。第一要给死者洗头——要用淘米水洗,梳头,再用巾擦干。第二要用巾加上水来洗身子,再擦干。第三要剪最后一次指甲,理顺胡子。第四要用丝带为死者扎好,插上发笄,穿上贴身衣服。

 

吃饭呢,既然是针对尸体,当然是往嘴里塞了,这叫“饭含”。尸体吃的东西比魂灵少得多,只有两种,米和贝,小小嘴儿也装不下太多的东西。仪式基本上是酱子滴,往右边放三勺米,一枚贝,再是中间三勺米一枚贝,左边三勺米一枚贝,然后用米塞满。

 

穿衣的仪式从名称看似乎很轻巧,叫做“袭”,不过看内容却很奇怪,倒更象是把死者包住。第一是蒙住头,具体的是用一种叫“掩”的从头顶一直蒙到颈部,在颈部打结,再用一种叫做“幂目”——某公这下该瞑目了吧——的布把脸盖住,在脑后打结。第二是套上鞋,不仅两只脚都穿上鞋,还要把这两只鞋子绑起来——难怪后来的僵尸只能跳着走路了,脚都分不开啊。第三是穿上三套衣,整整三套啊,还不包括贴身的深衣。第四是捆住手,就是三套衣之外,有一个带子束住,手全部插到带子里,这还不够,右上拇指还有扳指,可不是当顶针用的哦,而是把带子系到右手手腕,在这个扳指那打结,左手也不闲着,缠一块叫做“握”的布,也与这个扳指的丝带绑到一起。第五呢在五花大绑之后,再装进袋子里,就是一个叫做“冒”的尸套,分上下两个,一个从上往下,一个从下往上,套住。第六呢再用一个大被子盖住。

 

够严密吧,后世的丧葬礼如有这般严密,哪里还担心诈尸类的鬼故事哟,即使尸体能跳起来,手也被绑住了呀。还有一层层的衣服和套子。如果再加上后面小敛和大敛穿的那几十套衣服,难度只会更大。

 

不过问题来了,包装这般细致的尸体,相辨认出是谁,又比较困难了,所以还要挂牌。因为这时候还没有下葬,没有牌位嘛,所以形式要简略些了。大致就是立个木柱,柱上插棍,棍的两边各挂有象鼎的鬲,内有饭含剩下的米熬成的粥,上面再插下标名死者身份的铭旗,这叫“设重”。如果是有身份的人,这旗是生前所用,不知名人士呢,则只有黑布三尺,上书某某之柩。

 

魂灵部分的招魂和始死奠结束了,尸体部分的沐浴和饭含也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最重要的部分小敛和大敛。那么小敛和大敛又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