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八十二   养生送死之礼

(2013-07-17 23:17:57)
标签:

是什么

堂叔

极致

小姨

年代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如果说冠昏礼是人生礼仪的开始,那么丧葬礼则为人生礼仪的结束。虽然在冠礼之前,也会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但那都是学习阶段,学得好或者不好,都不必深究。虽然在丧葬之后,还会经常被人供起来,但人都死了,“死去元知万事空”,“未知生,焉知死”,死后的事谁知道呢。所以冠昏礼和丧葬礼,当然,也就是人生礼仪里最重要的了。冠礼为诸礼之首,而丧礼则为诸礼之重。

 

冠礼为诸礼之首好解释,毕竟成人礼是人生礼仪的开始嘛,从此后就被当做成年人,意味着必须对礼仪有着清楚的了解和掌握,否则就是失礼,不文明。那为什么丧礼则为诸礼之重,“礼莫重于丧”呢?因为别的礼仪时间都比较短,几个时辰,一天,就结束了,昏礼长一点,但六礼加起来,也不过几天,但丧葬礼呢,前后长达三年,内容极为复杂。因为冠昏礼既为礼的开始,那么也就不必反反复复的折腾,冠礼之后,大家可以在其他的社交场合中见识他的谈吐修养,昏礼之后,更有几十年的人生要相伴相随。而丧葬礼则意味着再也没有机会,再也没有机会敬养亲人,以奉天年了。年轻人失个恋都要痛苦几个月或几年才能好,何况是朝夕相处的亲人呢,怎么也得要个三年,才能不再伤悲吧。礼缘人情,这个丧葬礼搞得这么长,实在也是符合人心的。

 

丧葬礼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去世到遗体的收敛,这个叫士丧礼。第二个阶段是从遗体的收敛到遗体的安葬,叫既夕礼。第三个阶段是从安葬之后,到逝者的祭祀,叫士虞礼。而贯穿始终的,则是复杂的丧服制度。

 

为什么说复杂的丧服制度呢?因为丧服制度等级繁多,说是五服,实际上有十一类。涉及到的内容也非常多,有丧期的长短,丧服的类型和粗精,帽子,缨带,鞋的样式,丧杖的使用,等等。而这些个繁多的等级,则又服丧者与逝者的关系而定,简言之,与逝者的关系越近,则丧期越长,丧服越粗恶,反之则丧期越短,丧服越接近常服,而关系远到一定程度,则根本不用服丧,即使参加葬礼,也只用根白布带子系在头上拉倒。

 

这也是礼缘人情的一种吧,关系越近,与逝者的感情越深,那么哀思就越难以摆脱,丧期就越长,也是很合理的。当年孔子那个名字很晦气的弟子叫宰我的,就对三年之丧表示异议,认为一年就够了,孔子反问他,父母死了才一年,你就象其他陌生人那样吃好的穿好的,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哪,孔子说,既然你觉得心安,就那么办吧。其实这个三年之丧,孔子还有另一个解释,就是小孩纸要长到三岁,才不要父母抱,三年之丧也算是一种感恩。不管是哪种吧,为父母守孝三年,而为其他亲戚就只有较短的时间,感情的亲疏都是根本的决定因素。

 

那么想要搞清丧服制度的分类,则首先要把人的关系远近分类。这一点咱们中国人是最最擅长的,光看亲属的名称,就非常不了得了。西洋人,凡跟父亲同辈的,不管关系远近,通通是一个称呼,而咱们有多少种吧,伯父,叔父,舅舅,姑父,姨父,表叔,表姑父,世伯,等等,如果再加上数字,大伯二伯三舅小姨父,则不知凡几。西洋人对于这一堆的亲戚,有时还会搞混,只能用名字来区别,但名字哪里能区分远近哟。咱们中国人不仅能把这些个亲戚区分开,而且能准确的弄清楚他们之间亲疏的细微区别,仿佛进行过基因的比较和感情深浅的计算一样,比如通常而言,舅舅就比姑父更近,而姑父又大于姨父。遇上宴会,能准确的把几十号或几百号人,安排到每一个合理的位置,而能让所有人心安理得。

 

不过对于丧服制度,倒没必要搞得那么细,把几百号人全部排出座次,只消由亲至疏分成几个大类就可以了。而分类的原则,则以血缘关系的代数为依据,比如父亲和儿子,是一代,祖父和孙子,则是两代,如果是同一个祖父的堂兄弟呢,当然也是两代。而之所以有“五服”的说法,就是因为隔了五代以上,就远到不必服丧,比如同族的亲戚有一个相同的高祖父,这是五代,但如果要到高祖父的父亲那里才能找到共同祖先,就远得不能再远,不必服丧了。

 

不仅不必服丧,而且一旦犯事,也不会受牵连。“诛连九族”是哪九族?就是从自己往上数五代,到高祖父为止,往下数五代,到玄孙为止,这九代人包括他们的兄弟,都被诛连。很厉害吧,难怪“诛连九族”是谋逆大罪才会用的惩罚,其严重程度,仅次于朱棣的“诛十族”——加上门生,或秦律的“夷三族”——加上母族和妻族。

 

现在明白了吧?还是不明白?那就学韩国人,用尺子量一量。

 

话说当年有韩国人学习华夏礼仪,看到丧服制度的复杂精妙,他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所以发明了一种长度计算法。简而言之,就是用寸为单位,来计算亲属的关系远近。父子之间为一寸,每增加一代加一寸,夫妻或同胞兄弟则无距离,旁系加两寸,依此类推。所以母子也为一寸,从自己的高祖到自己玄孙,最长为八寸,堂兄弟两寸,从兄弟四寸,再从兄弟六寸,叔叔三寸,堂叔五寸,从叔七寸,所以你会听到韩国人说,“他是我的五寸叔父呀”。

 

明白了这个远近关系,剩下的丧服制度就细弱容易弄清楚了。简而言之,就是五寸以内,括弧,含五寸的亲属,才需要服丧。

 

不过长度计算法也有概括不全的地方。其一,虽然父子之间都是一寸,但父亲显然要重于儿子,子为父丧肯定比父为子丧要重。其二,虽然夫妻一体,但丈夫的份量显然也大于妻子,所有妻为夫丧也要大于妻为夫丧,同样的,同胞兄弟虽然也没有距离,但他们之间的丧服等级,也低于父子。其三,同样的距离,也会因身份而不同,如嫡长子就比庶子份量重,父亲为嫡长子服丧,和子为父丧是一样的,而父亲如果死了,母亲的地位也就上升,丧服等级也就水涨船高。其四,未成年人的份量较轻,如果死者未成年,级别会降低,年纪越小,级别越低。其五,长度计算法没有考虑岳父岳母,舅舅姑姑之类的外亲,虽然同样受父权影响,他们的丧服等级并不高。其六,还有一种臣为君服丧的情况。

 

总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中国人,把这句话发挥到了极致,比方这个小小的丧服制度,就有辣么多的讲究。那么,丧服制度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