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八十一   洞房花烛与共牢而食

(2013-07-13 22:33:02)
标签:

成两

礼物

年代

第三

天地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现代人提到婚礼当天,都会想到新郎去接媳妇,被为难一段时间,终于接出来,然后有一个汽车的长队,运着很多嫁妆,招摇过市。最后有婚宴,亲戚盆友来了很多桌,然后在一个司仪的安排下,象晚会一样变出许多节目,浪漫而又繁华。后面可能还有闹洞房的戏码,闹洞房的激烈程度,通常与新娘的漂亮程度成正比,同时又与新郎在小伙伴们中的年龄成正比,即新娘越漂亮,洞房闹得越厉害,而新郎如果在小伙伴们中年龄较大,结婚比伙伴们早一些,洞房也闹得越厉害。

 

如果再把时间往前推上几百年,招摇过市的就是大红花轿,花轿边是新郎,然后穿着大红婚服的新娘顶着红盖头走下轿子,与新郎拜天地。拜完天地就是送入洞房,洞房之外是热闹的婚宴,洞房之内则是一片温馨的两人世界。当然,考虑到整个过程中新郎和新娘都是饿着肚子的,洞房里往往准备有酒菜,以供新郎在掀起红盖头之后,与新娘分享。在一些狗血电视剧里,这一步通常会被省略,似乎新郎和新娘为了敦伦,是不怕饿的。

 

可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上一两千年,那个习俗又不一样。

 

时间倒是差不多的,都是傍晚,婚礼本来是写成“昏礼”的,据说与原始部落抢婚习俗有关,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是傍晚,太阳西下,暮色苍茫的时分,就对了。

 

话说傍晚时分,新郎要开始迎接新娘啦。出门前,父亲大人会专门交待一番,儿啊,你这就去按你的贤内助,延续我们的家族,你要勉励和帮助她,保持我们先妣的美德啊。儿子当然要牵萝卜须一番,恐怕我不能胜任,但我不会忘记父亲大人的教诲滴。然后就坐着油壁车前往女家,前有仆役持烛开道,后面再跟两辆副车,浩浩荡荡的进发了。

 

女方那边也没闲着。实际上一直都没闲着,最近三个月,她都在向女老师学习德言功貎的内容,学成之后还要告祭。这样等到婚礼这天,就会穿戴整齐,面朝南站在祢庙里等着未来的丈夫到来。和她一起站着的,还有姆和陪嫁。

 

等新郎到来后,不是直接闯进去,而由新娘的父亲迎接进来,大家站好位置行礼。行神马礼?对未来的岳父再拜啊。行完礼之后,在西阶下来出门。而新娘这时也要跟着新郎从西阶下堂,站在东阶上的父亲就要交待女儿过去后要敬重公婆之类,把衣服首饰送给她。再由母亲给女儿结好佩巾,庶母结好丝囊,都各自交待一番。接下来就是出门坐车,姆还要给她穿上罩衣。

 

这一系列的仪式之后,新郎还有一件事,就是驾着那辆迎亲的车,不过只要车轮转三圈,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剩下的事,由车夫负责。自己驾着油壁车先回,在家门口等待新娘。

 

迎回来之后拜天地么?错!迎回来后第一件事是洗手。

 

有童鞋就要问啦,为神马洗手?笨,连饭前洗手都不知道?新郎新娘还是饿着肚子的好不好?看看,古礼多么的体贴,多么的照顾人。

 

不过呢,考虑到这是新郎和新娘第一次一起吃饭,仪式还是有一些的。神马?你们之前也在一起吃过饭?真是成何体统,岂不闻男女授受不亲,授受可以,但不能亲热。神马?你们还在一起喝过酒?真是孺子不可教也。好好学习古礼吧。

 

话说古礼的这个吃饭仪式,有个名称,叫“共牢而食”,还有个伴随的仪式,叫“合巹而饮”。为什么这个仪式这么重要,因为上古的时候,准确的说,唐朝之前,咱们的祖先和洋鬼子一样,是分餐制的。吃饭时,每人一个席位,各有器具,食物一人一份,互不相涉。所以夫妻这样“共牢而食”意义重大,就好比合餐制时代共吃一碗饭,一个碗里吃饭了嘛,而且比那个要更为卫生更为文雅。

 

好啦,新郎和新娘相对而坐,都坐在席子上。两人之间的案上,摆着各种食物,计有稷两份,黍两份,酱两份,腌冬葵菜两份,螺酱两份,肉汤两份,鱼俎一份,豚俎一份,腊俎——其实就是风干的兔肉啦——一份。有两份的,就放在两边,每人一份,只有一份的,就放在中间,大家一起吃,这可不就是“共牢而食”了。

 

虽然是饿着肚子,也要吃有吃相,第一餐不宜吃得太多,要斯文点,争取留个好的第一印象,所以顶好的,是在赞礼者安排下用餐。先吃黍,再喝肉汤,再吃酱,这叫“一饭”,这样进行三次,就“三饭告饱”。

 

饱了之后,自然要漱口,口腔卫生要讲究啊,虽然用牙膏牙刷要到宋代才形成风气,但漱口还是必要的。当然,那时不叫漱口,叫“酳”,就是用酒漱口的意思——贵族就是阔气。一共也要漱三次,才算是完成,而且前两次用爵,最后一次用巹。巹是什么呢?就是葫芦瓢。一只葫芦两只瓢,新郎新娘各拿一片,合起来是一只完整的葫芦,分开来就是两只完美吻合的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你们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的另一半啦,从此你们的生命终于完整,你们要相亲相爱,好好对待你的另一半哦。

 

好象还少了点事情,没有拜高堂是不是?

 

不要急,古礼是很体贴人心的。拜公公婆婆——那时叫拜舅姑——不需要那么急,第二天早上就可以了,所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多么的浪漫。

 

第二天早上,仍然是在赞礼者的安排下各就各位,公公站在东阶,婆婆站在西房门前。新娘呢,先提着装了枣子栗子的竹篮从西阶上堂,去拜公公,把礼物送给公公。再提着装着干肉的竹篮去拜婆婆,把礼物送给婆婆。然后赞礼者代表公婆敬酒,表示接受。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呢,礼物就要丰厚一些了,是一只蒸乳猪,做好后,剖成两半,分别送到公公婆婆的俎上。礼尚往来,公公婆婆也要用食物款待新娘和女方的其他人,赠送礼物。完成后,公婆从西阶下堂,而新娘从东阶下堂。这说明什么?说明新娘从此就是这个家庭的主妇了,长浪后浪推前浪,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难怪那时并不认为结婚是一件大喜事了,新妇都成主妇了,而公公婆婆也就老了,老了有啥值得庆贺的。

 

如果公公婆婆不在呢,有车有房,父母双亡呢,也不见得就是好事。因为你只有到家庙里,才能去拜公婆,才能被接纳成为主妇啊。而家庙,要到祭祀的时候,最长,可能有三个月呢。也就是说,假如这三个月之内出了什么变故,比如意外身亡神马的,你也不能算是这个家庭的成员,娘家不要,夫家不收,就成了孤魂野鬼啦。所幸后世的朱熹老人家比较通人情,改三个月成三天,三天庙见,问题就不大了。

 

但不管是哪种,都与后世的“二拜高堂”大不相同,毕竟“六礼”到后世,就变成了“三礼”,只剩下提亲,下聘和婚礼三大部分。当然与后后世更不一样,后后世连奉子成婚这种事体都能搞出来,也算得上由夏变夷了。可该讲究的不讲究,不该讲究的,却又拼命讲究,上古婚礼,聘礼嫁妆不过随身携带之物,后世则夸侈斗富,上古婚礼当日,食物连主食不过一张桌子,八九份食物,后世则极尽奢华。这也可能是贵族根本不需要外在的奢华来证明身份,而平民则需要物质的炫耀来获得面子吧。

 

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的事情已然完成,那么养生送死,又有什么样的礼仪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