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七十六 待人接物之礼
(2013-06-26 22:36:16)
标签:
大夫年代得力是非名字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如果说吉礼是跟鬼神打交道,求得保佑,凶礼是与不幸滴人打交道,寄托哀思或提供帮助,军礼是跟战场和敌人打交道,练兵打仗,那么宾礼,就是待人接物的礼仪。
提起待人接物,有童鞋就说啦,我知道我知道,就是不卑不亢,会说话,识大体,有修养,有教养嘛。可是,你知道在不同的场合,可是有不同的说话方式,也是有不同的“大体”的么?商务场合和外交场合是不一样滴,家庭聚会和社交聚会也是不一样滴,上下级之间不一样,亲戚间不一样,合作伙伴间又不一样,初次见面和老熟人又不一样。常听人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可是,自来熟,甚至油嘴滑舌就叫会说话了么?不卑不亢,岂是容易的事。又常听人说,保持适当的距离,可神马样的距离才是适当的,同学,亲人,盆友,熟人,那距离岂能一样。所以待人接物真的是需要很多经历,有足够经验,才能做好的,所谓“人情练达”。看曾国藩家书,细致到某家某事,该准备多少礼金,某事又该如何对待,就知道这些看似小事,却大有讲究。
所以古人又说,“洒扫,应对,进退,未尝不谓之小学”,就是说,在小孩纸启蒙读书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如何待人接物,如何迎来送往。可以这么说吧,待人接物的礼仪,是一种非常日常的礼仪,不象吉凶二礼,毕竟是次数的,也不象军礼,一般人接触得也很少。知书达礼,知书达礼,更多的时候并不体现在丧葬或祭祀的时候多懂规矩,而是平常待人接物,分寸把握得好,让人如沐春风,又不至于显得太亲昵,没了尊重。
不过还好,古代贵族,是要学宾礼的。虽然靠宾礼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日常待人接物,但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那些庶人家的孩纸,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的起点。
那么宾礼有些神马内容呢?
宾礼的内容其实很多,远不止现代人所认识的普通社交礼仪,它包括社交礼仪,也包括商务礼仪,甚至包括国家外交礼仪,用《周礼》的话说,就是“以宾礼亲邦国”。《周礼》是给天子读的书,器局比较得大,待人接物么,首先得从天子开始。所以这宾礼,其实包括天子与诸侯交往的礼仪,包括诸侯之间交往的礼仪,包括诸侯与大夫交往的礼仪,包括大夫之间交往的礼仪,包括大夫与士交往的礼仪,包括士与士交往的礼仪,甚至包括士与庶人交往的礼仪。实际上还不止这些,因为庶人也可以见诸侯啊,大夫也可以见天子啊,可以初次见面,也可以是多次见面哪,也可以是陪吃饭哪,也可以就是聊聊天哪,也可以是非常正式的场合,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场合啊。都不一样滴。不过大体上分一下,大概有四种。
第一种是朝觐之礼。神马是朝觐之礼,听名字大家大概知道,应该就是天子和诸侯之间的那些事情。具体的说,春天叫朝,秋天叫觐,夏天叫宗,冬天叫遇,然后就是五门三朝之类的讲究,衣冠配饰站位的讲究,出入,揖让,登降,听朝的礼仪。可能是因为春秋两季温度适宜,适合出远门,也可能是上古只有春秋两季,所以统称朝觐吧。不过诸侯亲疏远近不一样,其实还是会轮流朝觐的,这样天子也不至于太忙,也不至于太闲,不会有时候一个人都不来,有时候一下子来很多。
本来这事在周朝八百诸侯时期粉热闹的,虽然也有楚国这样的刺头不按时朝拜,但总体上还是粉热闹的。可到秦朝,诸侯都没了,成了郡县,就不那么热闹了。好在后世,还有蕃王来朝,可以弥补些许遗憾。比如明朝,蕃王来朝后,到达现在南京的龙江那一带,龙江驿令先报到应天府,然后再传到中书省和礼部,应天知府要亲自到龙江迎接。到城内安住之后,先是设宴接风,然后再到现在明故宫那一带去朝见天子,到东宫见皇太子,完了天子再赐宴。然后皇太子,省府台神马的再分别请客,蕃王回去的时候,也要先后向皇帝和太子辞行,然后由官员慰劳送出境。粉象那么回事吧。相比之下,普通地方官员进见朝见天子,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无非是京城提供住处而已,比起古代诸侯还有汤沐邑神马的,差得太远啦。
第二种是会同之礼。听名字也能感觉出来,象是开大会。而事实上也是如此,朝觐是大家轮流着来,会同则是大家一起来,开联合国大会神马的,具体的说,就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前者是临时性的,可能是要号召大家出兵进行维和啦,后者则是周期性的,天子如果十二年没有巡守,一般就要这么“同”一次。
因为来的国家和人员都粉多,所以开销不会少,还会大搞基建,比如在国门外建祭坛,建宫室,因为有粉多的人要住,要举行典礼啊。典礼也很风光,祭祀宗庙,社稷,山川,日月,四渎,还要进行盟誓,搞点联合国宣言啥的。
第三种是聘礼。你没听错,真的是聘礼,不过不是你所以为的那种聘礼,和婚姻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它实际上是诸侯聘于天子之礼,具体的说,就是诸侯觉得自己太累了,不能去亲自给天子汇报了,或是觉得自己不值得亲自跑一趟,就派个得力的大夫去见天子,这就不是朝觐,而是聘礼了。还有一种,同是诸侯之间,不能亲自见面,至少不能老是亲自见面,又要派大夫往来,也是聘礼。
因为是派大夫,又不用自己花精力,所以可以比较的频繁一点,“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考虑到上古交通不便,几乎就经常有人在京师或来往京师的路上了。这个很象现在的互派大使,而功能上,也的确很象,很多大夫除联络感情外,也承担了外交任务。
第四种是相见礼。包括士相见礼,士见大夫礼,大夫相见礼,大夫庶人见于君,燕见于君,言视之法,侍坐于君子,士大夫侍食于君,等等。这个实际上更接近于现代的“宾礼”,就是各种日常接人待物的礼仪。
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礼仪呢,比如古人如何结婚,如何聚餐,如何贺岁,等等。当然有,那就是五礼中的最后一种,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