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七十五   征伐的礼仪

(2013-06-22 23:58:10)
标签:

命运

年代

突厥

上城

河堤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军队大约是与礼最有缘,也最无缘的一个地方了。

 

说军队和礼有缘,是因为军队的等级非常严格,做事最讲规矩。系个鞋带,也得敬个礼,请个示,吃个饭,也得列队前进,一声号起,立马翻身下床,洗脸梳头分分钟的事,火速集合完成,没有一点睡懒觉的时间。头发的尺寸整齐,穿得衣服整齐,被子叠得整齐,连站在那里,也是整整齐齐。而且正步走,齐步走,大阅兵神马的,也真有那么点礼的意思。所以做过几年军人的,即使回到百姓中间,也是很容易认出来,人家站有站像,坐有坐像,有板有眼,笔直笔直的,不象咱们普通人,能坐着就不会站着,能躺着就不会坐着,如果有比躺更舒服的姿式,那就连躺都会懒得躺。无它,所谓“礼”,其实是一个圈养的过程,而军队,是一个最大的圈养基地。在全民放养的时代,军队的确是与“礼”最有缘的地方了。

 

但军队又和“礼”有着太多不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显见得“礼乐”是一回事,“征伐”是另一回事。“先礼后兵”,显见得“礼”是“兵”的对立面。“礼仪之邦”,“礼尚往来”,如果换成军队之邦,或军队往来,恐怕就没那么详和友好了。虽然江湖上有时也用“礼”的术语来诠释“兵”,“哟,这不是杜老五嘛,三年前拜您所赐,寄上了一个招子,一直没有机会报答,今天可要好好报答报答了”,百里孟明在郩之战被擒又被晋襄公放虎归山的时候,也是口口声声说要报答的,也算是“礼无不答”了。更何况,对军队来说,“法”比“礼”更重要,军法可是如山,“礼”违背了无非被人鄙视,靠鄙视,竖中指,戳脊梁骨,而不用军法,能带好军队?所以,在多数时候,“礼乐”和“征伐”,或“礼”和“兵”,倒象一辆车的两条车辙,相依相伴,却总是隔着那么点距离。而“军礼”,也许就是这两条车辙在某个奔突来回的地方,纠结在一起。

 

军礼应该有很多种。根据《礼记》的说法,天子御驾亲征的时候,就要行粉大粉大的“军礼”,神马“类乎上帝”啦,“宜乎社”啦,“造乎禰”啦,“祃乎所征之地”啦,“受命于祖”啦,“受成于学”啦。听上去似乎周人虽然和西洋人一样,都是信上帝的,但周人除了上帝,还信一系列的神,包括社神,四面八方的神,甚至还包括自己的祖先,所以在出征之前,要把包括上帝,社神,祖先所在的地方都要去请示一遍,请求他们的保佑,而且还要把祖先的神位——居然不是上帝的十字架——带到军中,最后才到“受成于学”,制定计谋。

 

天子御驾亲征要行礼,凯旋当然也是大事,也得行礼。告庙要行礼,献捷,献俘,受降,饮至——就是庆功宴啦,无一不要行礼。

 

小事情也有规矩,兵器,旌旗,营阵,行列,军容,校阅,进退,击刺,坐作,车战,马政,舟师,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礼仪的规定。抱怨军训的童鞋应该可以宽慰一下啦,比起古代的军礼,你们那些站军姿,正步走真的是弱爆啦,不要以为穿越回去,就能自由自在无法无天,一不小心,受到的束缚可能更多。除非你是天子,可即使是天子,也要受“礼”的约束呀,否则,“昏君”“怠政”的帽子就扣定了滴。

 

那么这些规定都有些神马内容呢,跟现代军队的规矩相比有神马不同呢?答曰,不知道。神马,不知道?这位童鞋不要急,据说有一本书,叫《司马法》,就记了当时的“军礼”——可见“军礼”的确和“法”密不可分。

 

《司马法》又是怎么讲的呢?答曰,《司马法》已经失传。神马,失传了你说个屁啊?这位童鞋不要急,我们不是还有《周礼》,伟大的《周礼》,万能的《周礼》嘛。

 

《周礼》介绍了五款,啊不对,五种军礼,而且《周礼》对这五种军礼的介绍也比较简单。少是少了点,不过窥一斑可以见全豹,窥一豹可以心神不宁。毕竟没有几个人愿意到古代去当兵,当然,当天子御驾亲征例外,而且前提还得对方是一征就灭的小麻烦,而不是匈奴突厥那样的棘手敌人。可巧,《周礼》挂一漏万的这五种军礼,都是给天子诸侯量身定制的——《周礼》毕竟是给天子准备的书嘛,很适合架空穿越人士随身携带,有备无患。

 

第一种是大师之礼。其实就是天子御驾亲征的礼仪,其特点是场面非常大。为神马场面要大,不仅是因为天子的脸大,面子大,主要是调动国民的热情,要让全京城的百姓,不,全国的百姓都奔走相告,天子要御驾亲征啰。这样一来,无疑于全民动员,誓师大会,全民同仇敌忾,将士气壮山河,用郑玄的话说,就是“用其义勇也”,敌人听到了,一定闻风丧胆,落荒而逃。神马,不逃?那就缓缓的进发,同时用用别的礼,比如“大均之礼”神马的吧。

 

第二种大均之礼,其实就是征兵的礼仪。大均之礼不仅可以按伍两卒旅师军的单位“以起军旅”,还可以按井田的编制“以令贡赋”。上古时代,想当兵,不仅要出人,还要出车,出马,出武器,盔甲,还得出粮草,总之,你想得到的都得自己出,还真是自带干粮的,不是五毛,是战士。那国家出神马呢,国家只出将领。所以能当上兵,还得家庭条件中等,政治合格,出不起粮草的穷人,根不正苗不红的“野人”,都是没资格当兵的。这是兵民合一时代,就象罗马共和国时期,想当兵保家卫国么,那得先是罗马公民,因为这个国,首先是罗马公民的国,奴隶和外乡人那是没资格的,不象后期都是雇佣兵。所以大均之礼,对于他们还是合适的,“礼”,首先是给中上等人用的,底层无涉也。

 

第三种是大田之礼。这个就比较的休闲多了,其实就是打猎的礼仪,果然天子诸侯做什么都是礼仪啊。大田之礼根据季节不同,分别称为春蒐,夏苗,秋獮,冬狩。不过后世的“英宗北狩”神马的,可不是打猎哦,那是被别人当成猎物打了,“文宗西狩”神马的,那也不是打猎,那是被猎人追着跑哩。不过这个大田之礼就象后世的木兰围场打围一样,也不仅仅就是休闲,也有煅炼队伍的目的,说是打猎,有时也跟军事演习差不多,各种兵种,各种作战方法都会用上一用的。

 

第四种是大役之礼。这个是城建的礼仪,因为上古是封建社会,算是指令经济,贵族在自己领地里,对于人员物资,那都是直接调配滴。所以那时的基础建设,都是义务劳动。想修宫殿了,直接下任务,想修道路了,直接下任务,想修河堤了,直接下任务。既然都是计划或指令经济,自然也少不得大练兵,所以大役之礼也就应运而生啦。

 

第五种大封之礼,是一个不幸中万幸的礼仪。为神马说不幸呢?因为这个礼仪如果发生,通常都意味着国家已经遭受侵略,那是相当残破了。那又为神马说万幸呢?是因为这个礼仪如果发生,那又意味着侵略者已被多国维和部队赶走,现在多国维和部队正在帮助重新确认疆界,重新聚集人民。上古是贵族世袭的封建社会,神马是封,就是把国家的四周堆上土,种上树,神马是建,就是在国家中间建上城池。这个堆土种树的礼仪,就是大封之礼。

 

这么一看,军礼还真的是“礼”,而且和封建社会结合得最紧密。不过军礼也是消失得最早的“礼”,可能是因为六国之后,军礼的土壤早已不在,封建制度已然解体。即使封建制度三大支柱之一的宗法制被汉儒部分的复活,但另两个支柱井田制和分封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和封建社会结合得越紧密,自然就死得越早。不象吉礼和凶礼,都是跟鬼神打交道的,即使没有世袭贵族,多多少少还是能玩玩的。

 

那么,宾礼和嘉礼的命运又怎么样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