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七十三   礼的法则

(2013-06-16 00:52:10)
标签:

常见

年代

肩膀

一食

神态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很多人大约都学过现代商务礼仪或社交礼仪,这些礼仪的好处,是让别人感受到尊重,而且走出国门,也能传递出善意,不至于让别人误会。

 

中国的古礼也有这个用处,而且远超过这些用处,实际上,差不多是一切人生活动的法则。在那里,可以知道如何处世,如何做人,如何安身,如何立命,如何追求事业,如何和睦家庭,如何培育身心。

 

那么礼有哪些法则呢?

 

第一,自卑而尊人。这个“自卑”不是我们今天心理学意义上的“自卑”,也不是自我轻贱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说,也许是“自谦”,就是要谦虚,眼睛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西方人善于赞美别人,有相通之处。不过比起西方人来说,古礼更注重自谦,所以看古代人谈话,很少能听到现代人那种自我吹嘘。

 

“尊人”也不是现代人拍肩膀,套近乎,拉家常,那是“怩人”,不是“尊人”。不是吹拍捧抬,那是“佞人”,也不是“尊人”。尊是尊重,尊敬的意思,是传递出足够的善意,表达出你的欣赏,你的肯定,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重要。

 

第二,礼缘人情。就是说,礼是要符合人性的。

 

礼本身在设计上就要注意到符合人的心理,是人能够做到的,同时又是劝善的作用。比如根据亲疏远近来决定礼的轻重,这是比较合理的,血缘关系比较近的,自然就更愿意付出一些。

 

礼还有一个符合人性的地方,就是礼的人道主义情怀。

 

比如反对殉葬,文明人是不殉葬的,只有野蛮人才那么做。话说齐国大夫陈子车死在卫国,他的妻子和家宰准备用活人殉葬,他的弟弟陈子亢到卫国奔丧时,就制止了这种行为,说“以殉葬,非礼也”。另一个叫陈乾昔的,在他死时,他的儿子也说“以殉葬,非礼也”。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固然也算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一定关系的人之间,这么做就不太厚道了,哪怕是君对臣。象晋国大夫去世还未安葬,国君晋平公就饮酒做乐,就受到了批评,说他无礼,晋平公当然也就只好认错,说自己一时糊涂,下不为例。

 

战争中死几个人很正常,但也不能太过份,不能滥杀无辜。比如不能砍伐神社的树木,因为那跑刨祖坟近似。也不能杀害病人,不能俘虏老人,因为那样太残忍了。

 

第三,礼尚往来。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

 

假如某天有人通过阍者向你递了个名片,慕名来访,你首先当然要客气的说,让你大老远跑过来,怎么好意思,不如这样吧,你先回去,我随后就到府上拜访,然后这么客套一番后,请进来宾主尽兴一番。那么随后的几天,你一定也要登门回访,回访是必须的,否则就是失礼。

 

礼尚往来还有个意思,就是礼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比如在酒席上,主人给客人下堂洗杯敬酒,客人也一定也要下堂洗杯回敬,反正就是这种程序要再走一遍。再比如皇帝崩了,大臣固然要出席,而朝中重臣卒了,哪怕是致仕之后死在家里,皇帝也不能托大不去,南宋就有皇帝不参加大臣的葬礼,被儒生认为是亡国之举。

 

礼尚往来还有个意思,就是礼无不答。别人给你下堂洗杯,你不能坐在上面不动,你也要下堂劝阻,说勿要这么客气。哪怕你是国君,也不能例外,你赐给大臣东西,大臣还礼,要上堂拜你,你也不能托大,就很高兴的让他上来拜你,你得让小臣下堂劝阻。象清宫戏里那些高高在上,坦然接受别人跪拜的,要么是戏拍错了,要么就是蛮夷不懂教化。总而言之,人家尊重你,你也得尊重人家,即使做不到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至少也不能比一尺少吧。

 

第四,礼乐并举。

 

就是说,礼是离不开音乐的。当然反过来,乐也是离不开礼的。因为礼是作用于人的内心的,而音乐一样可以熏陶人的心灵。现在流行一句话,叫做“爱音乐的孩纸不会变坏”,多少有那么点道理。所以古人在行礼时,必伴以音乐,就象西洋人在做礼拜时,必伴以管风琴和赞美诗一样,那都是能让愚夫落泪,顽石点头的东西。

 

当然,这里面的音乐,主要指的是古典音乐,象郑卫新出的流行音乐,是没有这样的作用的。因为古典音乐舒缓庄重,是呼唤人心里最善良最美好的东西,而郑卫之声,则是用快节奏和高分贝激荡人的感官。这非但不能呼唤真善美,反倒“五音使人耳聋”。

 

第五,内容与形式统一。

 

礼的内容就不说了,反正就是培养各种美好的品行和节操。如果人有了美好的品行和节操,一般来说,多半就比较的合礼,比如说他丧母的时候,怎么可能还有心思喝酒吼歌呢,比如他对别人,怎么可能不尊重,怎么可能托大呢,比如他在听到别人的不幸时,怎么可能不面有戚容呢。

 

不过形式也能反过来作用于内容。象一个孩纸,从小进行的礼的培育,自然会影响他的内心。反过来也一样,从小各种不规矩,自然内心的节操也不会怎么样,所谓“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诈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慢易之心入之矣”。

 

这些形式除了各种仪式,规矩,还有辞令,什么场合和什么人该说什么话,那都不是乱来的。称呼也一样,不同的人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称呼,有的是尊称,有的是谦称,不能乱用,用反了就是无礼。象现在有的人,称“拙荆”为“我夫人”,就是一种托大的表现。

 

还有神态,神态固然是内心的流露,所以神态的培养,也是对内心的一种改变,习惯成自然嘛。孔子就做得很好,看“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到“没阶趋,翼如也,复其位,椒措如也”那一段,或愉悦,或恭敬,或勃如,或变色,神态,动作随场景变换,可谓礼容的最高境界了。

 

第六,礼是秩序。

 

礼固然互相尊重,但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却存在差别。

 

这一点,很多现代人很不满,觉得不平等。可想想就知道了,自然法则就不可能完全平等,因为人有差别,象父子,兄弟,上下,本来就不一样,更何况还有贫富,强弱,君臣的差异,强行的进行平均,反倒会平生攘夺之心。比起平等,公平更为重要。公平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承认这些差别,而让差别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双方都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所以礼是有等差的,但这种等差并非无限制,甚至也不是一边倒。比如“礼有以多为贵者”, “礼有以高为贵者”,“礼有以大为贵者”,“礼有以文为贵者”,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搞舞会,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但还有另一种情况。比如“礼有以小为贵者”,地位越高酒器越小,“礼有以素为贵者”,天子祭祀的玉器不加雕琢,祭天的木车没有装饰,“礼有以少为贵者”,食礼天子一食告饱,诸侯再食,大夫三食。

 

礼的法则其实也是礼的意义。那么具体到各种常见的人生礼仪,这些法则或意义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