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七十二   礼学笔记

(2013-06-10 23:50:27)
标签:

部分

年代

多人

流派

疑点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礼记》最早就叫做“记”。神马是“记”呢?就是一些记录性文字。它和“经”不一样,“经”都是那种必须读的,一个时代只有一两本的东东,而“记”则是读 “经”之余的闲笔。它也和“传”不同,“传”是用来传播经的,是讲义,所以通常都是一段经,对应一段传,而“记”就比较的随意,可能是一篇经一篇记,也可能是一本经读完了,再写上几篇记。就是说,“传”是正规的教辅,而“记”就是些私人的笔记和心得。

 

比如这个关于礼的“记”吧,就有两种。一种是夹在《仪礼》每篇后面的,比较散,就是对《仪礼》难懂的地方做点解释,有点象我们上学时,记的听课笔记。还有一种就是一篇一篇的,内容也不一定都是礼学的东西,有可能是讲音乐的,也可能是讲制度的,还有可能就象《孔子家语》一样记录孔子事迹的,单独成册,而且也不是一个人写的,孔子哪个后人都有可能是作者,倒象是论文汇编。

 

这前一种,到汉朝多半流传了下来,而后一种就被烧得数量不多。到河间王刘德的时候,才求来一批用古文写的,多少篇不知道,都献给了刘野猪那个坏小孩。而刘野猪虽然号称尊儒,其实是希望儒来尊自己,当然不可能象河间王刘德那么热心学术,这些书自然都束之高阁。当然即使是真尊儒,也未必会重视,因为连“经”都算不上,不过是战国时代一些私人笔记日记,参考资料而已。

 

一直到刘歆,整理国家图书馆时,才又找到这批书,据说有关于“礼”的“记”一百三十篇,另有“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一共是二百一十四篇。不过因为只是参考资料,当然也不存在为它来争立博士的问题了,只是把这些篇目分了类别,制了目录。后汉的班固写《汉书》时,说有一百三十一篇,不知道是根据什么,还是他看见的就是这么多,这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不重视归不重视,类似的“记”——应该是今文的而并非刘德找的那些——还是有人会看的,毕竟《仪礼》太难懂,所以就有了大戴礼和小戴礼。这大小戴礼也是叔侄二人,和大小毛公一样,但毕竟是搞今文经学的,所以就热衷于分家,结果反倒发展出两大流派,内容甚至篇目都不一样。大戴礼有的,小戴礼不一定有,小戴礼有的,大戴礼也不一定有。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比刘歆或班固所说的,要少得多,小戴礼四十九篇,大戴礼在最高的时候,据说有八十五篇。

 

为了把这一堆数字圆上,后人传叙了很多个版本的故事。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一开始的确有两百多篇的,后来被大戴删成了八十五篇,后来又被小戴删成了四十九篇。还有一个说法有点区别,就是小戴后来只有四十六篇,被后汉的马融卢植那些人,加了明堂记乐记和月令的三篇,又变成了四十九篇。这些说法疑点都很多,因为无法解释大小戴礼为神马既有大量重复的内容,又有大量不重复的内容。

 

其实他们没必要那么纠结的,因为经过秦火之后,又有哪个经不是变得扑朔迷离呢,今文和古文的两大系统,不也是多半拜其所赐吗。篇目的不同,也许只是流传的必然现象而已。比如号称八十五篇,比小戴高出一大截的大戴礼,因为郑玄那个偏心眼的注的是小戴礼,小戴礼四十九篇到现在还在,而大戴礼到唐朝就只剩下三十九篇了,变成了小小戴礼,你说气人不气人。

 

所以这事纠结不得,上千年的历史,能传下几篇就不错了,也用不着为着刘歆或班固的数字而困惑,毕竟人家是古文经学家。古文经学有一个规律,任何经典如有篇目差异,古文经学的篇目通常都比今文经学的多出一倍还不止,毕竟人家是秦火之前的东西嘛。

 

但也不能怪郑玄偏心眼,因为没有郑玄的注释,大戴礼也未必就一定能传下更多,反倒是小戴礼非常可能失去更多。毕竟郑玄之后,北宋开始大力发展学术出版——唐朝主要印佛经——事业之前,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中间还有五胡南北朝,其对书籍的毁灭性其实是在秦火之上的。这一点,只消看看《汉书艺文志》中的那些书,到唐朝还剩几本就知道了。

 

而且那些书还都是独立的,而《礼记》,或者说“记”,在郑玄之前,根本是个附庸,即使有独立成册的,也只是些资料选辑。前汉很多人都有自己的资料选辑,大小戴,很可能也只是资料选辑的两种,而不是什么删古礼。今人考古,战国古墓里挖出来的,也多半是其中的若干篇。本来就是些参考资料,又哪里谈得上篇目的永远完整呢。郑玄至少让它脱离了附庸的地位,一跃成为“三礼”之一,这才有后来宋代的风光无限。

 

那么这个四十九篇的《礼记》,又有哪些内容呢?

 

按后人的分类,一共有九种。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通论,就是孔子言行啦,政治,哲学,伦理之类,象著名的《礼运》,《中庸》,《大学》,都是属于通论。其他差不多都是关于制度和礼义的,象什么《曲礼》,《王制》,《丧服四制》之类,还有象昏礼的意义是什么,冠礼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还有少数其他内容,明堂阴阳两篇,世子法一篇,子法一篇,乐记一篇,除了乐记,其他其实还是讲古代制度的。

 

可见《礼记》其实有三种。第一种是修身养性,乃至安身立命的大道理。第二种是古人是怎么通过礼来完成修身养性,乃至安身立命的。第三种是如果还不知道怎么做,我来教你。

 

清楚了这一点,也就清楚为什么平民出身的宋朝知识分子,会更喜欢《礼记》而不是《仪礼》了。因为实在是考虑周到,通俗易懂,老少咸宜,童叟无欺,实在不想学,甚至可以只学第一部分,明白大道理就行了。道理明白了,自然就学会了“礼义”。

 

不过他们没有明白,古代贵族——可能还有西方贵族——之所以从小进行那些礼仪的训练,并不是真的闲着没事干,而是这些训练,非常符合心理学的原理,即“一致性”。正如经过训练的士兵在遇到危险会不由自主冲到前面,而普通人则会不知所措或拔腿就跑一样,经过大量礼仪训练的人,多半也会在各种事情上,不自觉的按照这些礼仪的原则去做事,或思考。他们会克制,会尊重他人,会面带微笑,会替别人着想,会不卑不亢,会保持分寸和适当的距离。而这些,都不是简单的读几本理论书,就能解决的,非得有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不可。

 

对于宋人来说,多半都是平民出身,“朝为田舍郎”的那种,当然在小时候很少会有机会接受这种潜移默化。所幸的是,还是有少数比较明白的宋人,能够改造古礼以为今用,致力于乡村士绅社会建设,希望能由少数诗礼传家的士绅阶层,通过为人仰慕的社会地位,来对其他族人移风易俗,至少是部分的潜移默化。

 

不过,这都是后话了。眼前要了解的,仍然是古礼究竟有什么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