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还是定风波
还是定风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740
  • 关注人气:15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六十九   孔子的见解

(2013-05-29 21:58:07)
标签:

年代

第三

目的

读物

鸟兽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其实按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诗经》最大的用处,还是因为它是一部很好的文学作品,其成色不亚于数量相当的——全唐诗那种级别的就不比了——其他诗歌选集,经得起读,经得起背,经得起反复的吟哦,也经得起岁月的检验。无论是学做古诗,还是仅仅是审美欣赏,都是不错的选择。数以十计的修辞方法,重章叠章,音律的运用,意境的营造,用闻一多的话来说,有建筑的结构美,有绘画的意境美,还有音乐的节奏美,如果要想做四言诗的话,还有比这更好的教材么。

 

不过在古代,这却是个问题,因为后世哪怕是那些诗写得很好的人——比如杜甫——他们的志向也并不在诗上,他们总是要以天下为已任的。所以他们总不肯象画家或别的什么家一样,能为艺术而艺术,能承认诗歌其实就是诗歌。他们总希望诗歌能有一些其他的意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神马的,虽然他们真的能在诗歌中找到乐趣,“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陶渊明也许有些例外,贾岛那些人也许也有些例外,不过,他们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他们放弃了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济世理想,诗言志,诗言志,他们志在田园,志在诗趣,自然,也反映在他们的作品里。

 

如果按建安诗坛领袖曹丕的想法来看,《诗经》可能另有一个用处,就是让自己的作品流传下来,哪怕自己死了,而诗还活着。因为他说了,人世无常,人的生命是极其短暂的,唯有写诗写文,那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算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开创者。曹丕这么说的一个原因就是,当时建安七子中的四个,居然一下子就死了, “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现在就那么死了,早知这样,还不如及时行乐,“先据要路津”,然后,还一定要,一定要留下不朽的诗文,而且在想写的时候一定就要写出来,有什么便说什么,不要顾忌什么礼乐教化,此之谓“通脱”。张爱玲说得好啊,“成名要趁早”,因为她身处战争孤岛之中,也与当年魏晋或晚唐的那些读书人一样朝不保夕,在心境上,或许一致。不过同为建安诗坛瓢把子的他的弟弟曹植就不这么看,曹植说,“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尽管曹植的诗文写的可一点也不比他哥哥差。也许是因为曹丕政治上该有的已经有了,而且也知道这些有一天也会失去,所以希望能在文艺上能够“不朽”,但曹植却在政治上非常失意,求之而不可得吧。

 

如果换成孔子之前的人,诗歌的作用当然没有什么疑问。因为那时候,只有贵族才会学这些诗,是个贵族都会学,别的贵族都会去学,这也是博雅教育的一部分。不是贵族,当然就不会去学,也没有机会去学。有童鞋就要说啦,不是听说《诗经》是民歌集吗?这位童鞋啊,孔子用于普及教育的教材,原本都是贵族读物啊,你觉得经过那么多代贵族的润色,还是原来那个民歌吗。《诗经》中的确也有个别劳动号子,可那都是被加工过的劳动号子,正如很多年以后人们唱的一些伪民歌——你见过几个纤夫光着膀子拉着女盆友在江上对歌的?

 

假如换成庄子呢,当然也没有问题,我读诗,是因为我喜欢,我喜欢那种美,喜欢那种意境,喜欢那种诗带来的快乐。

 

比较难办的,就是孔子之后的那些人,《诗经》对于他们的意义,始终在摇摆,政教,还是审美,这是个问题。其根源,当然还是在孔子,因为孔子有时候把《诗经》的作用说得很高,神马“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学诗是礼乐的开始啊,有时候,说得又很一般,无非是陶治情操,提高修养,“温柔敦厚,《诗》教也”。不过好在孔子的好学生们真的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什么话都记下了,这才让人知道孔子对《诗经》比较完整的看法。孔子怎么说的呢,孔子说啊,“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其实有六个目的,分别是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如何是兴?这个兴在诗经的各种解释里,出现了无数次,而且据说也是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中的一个。根据后来人的解释,就是见景生情,因景移情的意思,比如看见江上沙鸥漠漠的飞过,水边芦苇无际无涯得绿着,遂想起自己那逝去的青葱岁月,那不知穿了谁的嫁衣的菇凉。所以孔子说“可以兴”,大约也是如此吧,学诗读诗歌诗乐诗,可以慰籍心灵,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吧。如果能写诗,自然会更好一些,不过那年月,写诗的很少——可能是因为那时候的诗都带着乐谱所以写诗还得作曲吧,直到两百年后,一个叫做屈平的人,开始真的借写诗来慰籍心灵。

 

如何是观?据郑玄说这是为了“观风俗之盛衰”,说白了,就是那时候的风土人情,世道人心,当然,还有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怎么治国,怎么齐家,怎么劳动,怎么恋爱,怎么结婚,怎么怀念家乡,怎么出门远行,也许还有,怎么做一个好人,一个正直的人。正如我们可以通过唐诗知道唐朝人的浪漫田园和壮丽边塞,通过宋词知道宋朝人的繁荣市井和精致享受一样,我们也能通过诗经读到从西周到春秋的很多生活,真实的生活。

 

如何是群?这个其实就是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因为可以用诗来跟别人交流,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有些话,只可意会的,用几句诗,别人就懂了。有些话,可以直说的,但总归不雅,还是含蓄点好,用几句诗,别人也明白了。

 

如何是怨?当然,一看这个字就知道不是什么正能量主旋律,不就是编顺口溜,说怪话么。所以这个功能后世很多人也不太喜欢,称之为“变风”,“变雅”,不是“正经”,但也有些人认为是必要的,把它当成了谏书。但不管怎么说,按孔子的意思,诗还可以用于劝谏和批评的。

 

如何是“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当然就是你通过诗,能学很多知识,也能学很多道理,你可以帮助家庭和睦,国家兴盛。

 

如何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当然更好理解了,诗经里有辣么多的动植物,神马芄兰啦蒹葭啦女萝啦,要是都能认识,一定是一件非常快乐而有趣的事。孔子是这样想的,后代很多人也是这样想的,比如古代的东洋人冈元凤,就写了个《毛诗品物图考》,把诗经里的各种东东画成了图,分成草木鸟兽虫鱼,教其他东洋人认识鸟兽草木。前几年也有人写了《诗经植物图鉴》,因为都是照片,比冈元凤或其他古人手画的,要精彩些,不过只有植物。

 

但不管怎么说,孔子的见解,还是不错的,仅从这些见解,我们也能知道,《诗经》的确是很有用的一本书,而且还是很有趣的一本书。用它来做古代孩纸们的蒙书,肯定是合适的。

 

那么诗书读完了,后面“立于礼,成于乐”,又该怎么玩呢?“礼”这个被荀子和古文经学推崇得无以复加的东东,又都有些神马内容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