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六十七   诗三百的用处

(2013-05-22 23:29:42)
标签:

年代

核心

第三

歌诗

古文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前汉的人提起儒家典籍,第一个想起的,恐怕是《春秋》,因为那里面有着圣人的微言大义,到后汉的时候,则是《礼》,因为那里有古代的全部名物礼仪典章制度,魏晋的时候是《易》,因为只有这个才能带给人最多的玄思和冥想,宋朝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不过在秦朝以前,儒家让人印象最深的,却是《诗》和《书》。“诗书”差不多是儒家的代名词,而秦皇焚书,也以诗书占多数。等到汉朝废除挟书律,《诗》和《书》也是最早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为什么会这样,按照今文经学的说法,六经的顺序应该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这是由易到难——古文经学的顺序是由古到今,且不去说它——循序渐近,等学到《春秋》,那就代表六经都掌握了。而“诗书”则是读得最早的,那年月还没有《幼学琼林》,没有《龙文鞭影》,没有《声律启蒙》,没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那么“诗书”,也许还有《孝经》,差不多算是蒙书了。既然是蒙书,自然是个儒生都知道了,“诗书”作为儒家的代名词,也就顺理成章啦。

 

《书》是古代的文献选编,十分难懂,对于孔子时代,也差不多都是五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的文字,有点象后世的《古文观止》。但它难的是文字,而不是内容,内容大多是些政府公文,有啥稀罕,所以对于孩纸来说,过了这个坎,后面学起《礼》来倒容易了。而在它之前的《诗》,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小孩纸背诵。更为难得的是,《诗》在古代,都是配音乐滴,根本不是念滴,是唱滴,所以《诗经》其实就是个古代的歌词本,歌词本有啥难记滴。而更更为难得的是,《诗》不仅可以吹拉弹唱,还可以手舞足蹈,所谓“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想想看,可比今天的那些学前教育有趣多了。所以“诗书”不仅是儒家的代名词,而且也是人人都记得——只要上过学的话——的东西,十几年的秦火,烧毁或烧残了其他的书籍,《诗经》却毫发无伤,也就不足为怪了——你怎么能阻止人们唱歌。

 

有童鞋就要说了,我知道了,诗三百的用处嘛,就是教人唱歌。这位孩纸哇,如果《诗》真的只是教人唱歌,为神马能千百年来,成为儒家最核心的典籍之一捏,又为神马秦皇会对区区一个歌词本恨得牙痒痒,非得除之而后快捏?

 

《诗》之所以成为儒家最核心的典籍之一,那是因为在春秋之前,它就是贵族必修的课程之一。贵族嘛,特别讲究各种礼仪,凡事都要拐弯抹角,留足面子,人人都会的《诗》,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神马作用?现在人引经据典可以增加说服力,武林中人会用招式代表友好或抗议,而贵族则会用《诗》表明立场,观点和情意。比如《嘉乐》可以表示欢迎,《蓼萧》可以表示赞颂,《缁衣》可以表示忠诚,《无衣》可以表示同仇敌忾,《辔之柔矣》可以表示劝人宽大,《将仲子》可以表示人言可畏。相同的诗,不同的段落,可能都有特别的用意,用在不同的场合,可能也不尽相同。你不懂怎么办,还不能问,毕竟你是贵族,是文化人,不是“野人”,只能猜。猜错了,可就麻烦大了。别人谈话中,会引用《诗》,你不记得,那就进行不下去。社交场合中,人家让乐工演奏某首《诗》,你听不懂,不知道别人的用意,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说,可能就有问题。比方齐国的庆封,人家赋《相鼠》他不懂,人家赋《茅鸱》他还不懂,结果什么事都办不成。这还不算最严重的,严重的,丢人事小,得罪人事大,象齐国——又是齐国——的高厚,赋错了诗,惹恼了晋国,各国都说要“同讨不庭”。

 

难怪孔子要说,“不学诗,无以言”。各何况,各种礼仪里,《诗》也是必备之物,祭、丧、婚、冠、乡、相见之礼,哪个不要用到《诗》啊,比如婚礼要用《关睢》《桃夭》吧,燕礼要用《鹿鸣》《白驹》吧。要是不懂《诗》,这些礼仪学起来,当然也很困难。

 

不过到了春秋后期,礼也坏了,乐也崩了,人们不谈礼仪只谈利益,不听音乐只听淫乐——别想歪了,指的是那种靡靡之音缺少正能量的音乐。《诗》的社交用途就没那么重要,不学诗,照样可以言,虽然有孔子整理六经,普及教育,把《诗》从贵族读物变成了平民教育的课本,虽然有孟子呼吁大家读诗书,可还是拦不住它的价值的没落,以至于荀子要“隆礼义而杀诗书”。

 

神马叫“杀诗书”,可不是高考完了,解放啦,把书放到一起,拿把大背刀,“大刀象诗经尚书上砍去”。荀子虽然有点另类,毕竟也是大儒,不会做那种事。他的意思是,虽然儒生们诗书不离嘴,可诗书救不了世,甚至未必救得了自己,一个古代公文汇编——还都是些档案馆里都找不到的老公文,一个歌词本——还都是些老掉牙的爷爷的爷爷辈都不唱的歌,济得神马事,还不如把诗书放到一边,直接学习礼,通过推广礼仪来移风易俗。荀子是相信性恶论滴,与相信性善的孟子不一样,不相信仅仅读些优美动人的诗歌,听些陶治情操的古典音乐,就能唤起人们仁慈的心,而只有社会礼仪的约束力,才能做到这一点。

 

不过,荀子也没能救得了自己,他的两个弟子,都是法家的,还互相残杀。礼仪的约束,哪里比得上法令的威慑来得迅速而又彻底呢。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种迅速而又彻底,代价却是人的工具化。

 

不过荀子也算是救了自己,经过他之手传下的几种经典,包括《诗》,终于在两百年后开花结果。是的,即使是鸟生鱼汤再世,也无法让人们不爱钱,可即使是最坏最恶的桀纣,也无法让世人的好人消失得干干净净。性恶也罢,性善也罢,动人的诗歌,无邪的心灵,美好的情感,总不会过时。经过荀子之手传下的《诗》,流传最广,也最早分出流派,其中包括今文经学的齐鲁韩三家,和古文经学的《毛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