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六十六   小统一时代

(2013-05-20 23:41:31)
标签:

经学家

年代

看法

郑玄比

长处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圣贤总是相似的,而不圣贤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圣贤。

 

后汉的时候,人们喜欢用各种俗语来称呼那些他们认为很圣贤的人,比如喝毒酒而死的名臣杨震就叫“关西孔子杨伯起”。如果按这个算起来,郑玄也许更应该叫北海孔子神马的了,因为他和孔子有着更多的相似之处。

 

他们一样的有着不错的祖先,而且一样的很早就家道败落,从小过得非常清苦,他们一样的自幼聪颖好学,一直学到“不知老之将至”。他们一样的在仕途上非常不顺利——不同的是孔子还有心救世而郑玄根本无意仕途,他们一样的晚年时在教育上有意外的成就,弟子门生满天下,孔子弟子三千,郑玄前后不下万人,他们一样受到弟子的拥戴,孔子的话被整理成《论语》,郑玄人话则被整理成《郑志》。他们一样的梦见了先贤,孔子梦见了周公,而郑玄梦见了孔子,所不同的是,孔子是年轻时经常梦见周公晚年时反倒不梦见——这个郭沫若解释说是因为晚年孔子的思想已经超越了周公,年轻时乱做梦反倒是身体不好的象征——而郑玄则是七十三岁时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传说圣贤在龙年或蛇年是有劫数的。而且他们还一样的在古籍整理上有着惊人的成就,尤其是古代礼仪文明,典章制度,他们还一样的在晚年,对《周易》情有独钟,传说孔子晚年把《周易》竹册的绳子都用坏了三次,而郑玄在临终前,还在给《周易》作注。

 

如果按照古文经学的看法,他们应该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按古文经学的看法,孔子是一个历史学家,他并没有为后世立法,他所做的,是把古代的文明成就整理并流传下来,“叙而不作”,而郑玄所做的,也是这些事情。所不同的是,郑玄的“叙而不作”,前后达六十部,上百万字,可以说,包罗万有。

 

那么,都有哪些呢?

 

第一,校雠学。其实就是把古书里各种版本,各种说法,放到一起比较,把错误的地方进行订正和说明,对这些文字的不同进行来源的辩析,弄清真正的意思,对存疑的地方进行收录,反正就是特别特别有学问的人才能做的事,因为那该要读多少书啊。

 

根据后人的说法,郑玄在校雠学方面做了十二件事。哪十二件?一是辨章六艺,这是弄清楚六经是做神马用的,通经致用通经致用,得知道怎么用;二是注述旧典,理查群书,这是查阅各种书籍,对古籍进行注释;三是条理礼书,这是把本来很杂乱的书弄得条理非常清晰;四是叙次篇目,这其实就是编图书目录;五是广罗异本,这是把各种不常见的版本都进行搜罗和比较;六是择善而从,这是说他根本无视当时的神马家法,也无视今古文之争,哪个对就听哪个;七是博综众说,这是说他最终综合了各家各派的长处;八是求同存异,这是说他对存疑的地方进行保留,然后给出自己的看法;九是考辨遗编,这是对那些逸书逸文进行考证;十是校正错简,这就是对错误进行订正;十一是补脱订伪,这是对有些缺失的地方进行补全;十二是审音定字,这是对文字的写法和读音进行审定。

 

第二,音韵、文字和训诂学。这个在古代被称为“小学”,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那个“大学”相对,意思是读书做学问之前必备的功课。有了这个功课,才能读懂古书,才能被称为“识字”,否则嘛就是“不识字”。不过话虽这样说,对大多数人,这个要求还是非常高滴,也未必比学习古希伯莱文或梵文容易多少,涉及到的学问,可比现在的大学还要厉害。

 

郑玄在古音韵方面的成就呢,除了把很多字的古代读音都给弄清之外,还把古代的字音分成声类和音类,大约相当于现在拼音里的声母和韵母。这个就非常了不起了,因为之前都是说什么字读成什么字,有了这个分类之后,后人就能用反切来注音了。

 

古文字学方面在许慎的基础上做了更多的事情,他把文字的各种用法和含义都进行了研究。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文字的来源和本义,而郑玄则解释了字的假借义和引申义。

 

训诂学方面就更丰富了,解释词,解释句子,解释语源,说通假字,说修辞,说典章制度,解释各种名物,解释地方方言,分析语法,算是训诂学的开山祖师。

 

第三,教育学。郑玄不仅自己是个出色的老师,和孔子一样弟子满天下,和孔子一样,经常和弟子谈文艺,谈读书,谈人生,谈理想,而且也留下了很多教育方面的思想。比如说教师要言传身教,自己行得正,才好教学生。比如说教师必须自己精通学业,自己真正理解了才能教人,照本宣科是不行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因为根本经不起别人细问。比如说因材施教,问难式,启发式,不能搞填鸭式教育。比如说,教师应该不断深造,终身学习,自己就要做到学无止境。

 

第四,是赢了和何休的一场笔仗,这是后汉时代最后一场今古文之争——其实都是《左传》《公羊》之争。

 

何休写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论据十分充分,而郑玄偏偏在这几本书里,找出问题,然后用同样的手法,写成了《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意思就是你说《公羊》象墨子守城一样坚固,我就证明你并不坚固,你说《左传》病入膏肓,我就把它治好,你说《谷梁》成了半瘫,我就让他健步如飞。似乎也不是非得《左传》一家独大,而是证明大家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同时都有价值。无疑这个出发点就更高一些,虽然把春秋三传摆在同样的位置上,《左传》有天然的优势,毕竟大家都宁愿听声情并茂的讲故事,谁愿意听天书一样的微言大义啊,而何休本来也是为了这个为《公羊》打抱不平,可人家把三家摆到一样的位置,何休还能怎么说。而且手法还用得是何休的手法,可谓“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弄得何休很吃惊的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当然是遍注群经啦。

 

所谓遍注群经,就是把所有的经书都注了个遍,不仅《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这些传统的经典注释,而且还有象《中候》、《乾象历》这样的旁门左道,简直就是当日儒家的搜索引擎,维基百科,只要你想到的,都能找到答案,保证你能学到要的东西,而且保证你看读懂。

 

有了酱子滴贴心服务,大伙还用得着读其他的书么。正如有了维基百科,还用得着拼着老命挤公车去图书馆,在无数的卡片中大海捞针一样寻找资料么。而且郑玄比维基百科给的还要多,他比当日今古文各家各派的说法都看上去更有学问,也更正确,更完美一些。

 

最后的结果,当然就是郑学兴起,经学陨落。再也没有人去学今文经学或古文经学了,他们学的,只有郑学,此之谓“小统一时代”。以至于许多年后,一些人就怪郑玄,你这么做,是方便了那几个读书人,可你让古文和今文的家法从此失传,也让很多珍贵资料从此丧失,你究竟是有功呢还是有罪呢?

 

但不管怎么说,该来的终归是要来的,两汉的经学打了那么久的战争,石渠阁,白虎观,讨论了那么久,还不就是为了找一个标准答案,还不就是为了实现经义的统一嘛,现在郑学来了,经学统一了,不是很好吗?更何况,即使没有郑玄,该走的也毕竟是要走的,因为马上,一个叫做玄学——不是郑玄的玄,而是《道德经》里面的“玄”——的道家新流派就要兴起了。

 

当然,即使有了玄学的兴起以及其对《周易》及整个经学的道家化改造,郑玄对群经的注释,仍然流传到很多年以后,特别是《毛诗》和《三礼》。

 

是时候对《毛诗》和《三礼》进行了解了,毕竟通经致用,通经致用,不讲微言大义,不画政治蓝图,只搞古籍整理的考据狂古文经学家们,到底是怎么通经致用的,《毛诗》和《三礼》里,有着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