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六十四   名师高徒

(2013-05-12 01:14:36)
标签:

不好

名师

入室弟子

年代

高徒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传说,一千年后,关中长安南郊的终南山下,有一位中年男子带着一个少年从东方不远来到这里,那位早已青出于蓝成名于江湖的中年男子,将在这里把那个少年交给终南山上他当年的师父。

 

而据史书说,一千年前,长安西边,终南山西侧山脚下的扶风县,也有一位青年男子带着一个已过而立的儒生,也是不远千里从东方来到这里,在这里,他要把那位已闻名东方的儒生介绍给他的老师。

 

在传说中一千年后的那位中年男子,就是当时江湖顶尖高手之一的大侠郭靖,而那位少年,就是杨过。而一千年前的那位青年男子,是后来非常出名,成为刘备老师的卢植,那位儒生,则是郑玄。

 

所不同的是,生性倔强的杨过,并没有在终南山的那些师傅那里学到什么本领,反倒因为那些人被大侠打败,而饱受欺凌,幸运的是,他终于在后山的古墓里,遇见了一生里最重要的人。而郑玄,则用前后十年的时间,让自己完成了从儒林高手向一代宗师的转变。

 

相同的则是,如同杨过根本没有得到全真七子的亲授一样,郑玄在扶风的前几年,也根本没有得到那位大神的亲授,甚至连面也未曾见两回。

 

这也是很显然的,以郭大侠的面子,杨过尚且不能得到亲授,那么以一个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卢植的身份——仅仅是马融亲传弟子之一——又怎么能让马融亲收郑玄做弟子呢。虽然郑玄当时的确了得,在东方名头很响,可马融忙得很。

 

马融当时有上千弟子,其中有四百多个都是多年跟随,而他比较得意的,有五十多个,虽然不及孔子七十咸人,可也非常可观。要知道那时还没有学会搞应试教育,一个老师带五十多个学生,水平,偏好,进度,都不一样,得一个个亲授,哪有精力随便接收插班生。而马融本身是经学家,不是教育家,还要从事学术研究,涉猎非常广泛,还要著书立说,所以其他的那成百上千的弟子,都是由他的高材生们再去教,也就再正常不过了。那么卢植,一个二十一岁学生的面子,还没有大到让马融让郑玄当入室弟子,也就并不奇怪了。郑玄在东方的名头是响,可毕竟是新成名的高手,比起马融这个儒林名宿泰斗宗师,还是差了很多的。

 

于是郑玄就只能一边听那些马融的高材生们上课,一边自学钻研,就这样过了三年,据说连马融的面都再没见到。但还是那句话,是金子总会放光,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三年后的某一天,马融这个博学的经学家,和一众高材生们演算浑天的时候卡了壳。神马叫“浑天”?这可不是骂人话,可不是浑账的老天的意思哦。这是一种天文学的学说,就是说宇宙是个球——这也不是骂人话哦,宇宙其实象鸡蛋一样——和现代的宇宙蛋学说很象哦,而大地也是个球,这个地球在天球里面,而外面则有各种天体,以一定规律运行着。浑天仪见过吧,后汉的张衡就造过这玩意,其他人当然也对这个充满兴趣,没事就拿来演算一番。所以他们演算浑天嘛,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演算天体的运行。这种高难度的智力游戏,现在那些高校生——如果不是天文学天体物理学专业的话——恐怕都未必能轻松拿下。马融和他的那一众高材生们当然也出现了困难,而神奇的张衡,这时候早已作古,这时就有个高材生——不知道是不是卢植——提到了郑玄,他说我知道这里个叫郑玄的学生,非常了不起,他天文学和算学都很厉害,说不定他能搞定。而马融就说,那你就喊他过来吧。

 

郑玄过来之后,当然很轻松的就解决了问题。马融当然是又惊又奇,又喜又恨,惊的是,这么难的问题,他居然这么快就解决了,奇的是,天下居然还有这么聪明绝顶的人物,喜的是,这么聪明绝顶的人居然是我的弟子,恨的是,我居然把这么聪明绝顶的弟子错过了三年。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很高兴的对郑玄说,你这个年轻人很了不起哇,他又对卢植说,你和我,都比不上他啊。他说的也许只是天文学和算学,而不是经学,但也可见是内心的欣赏。于是郑玄当然也就成了马融的高材生之一,得以耳提面命。于是郑玄终于也能把他多年里,在经学方面遇到的那些高深的问题,进行请教。

 

这样又过了七年,郑玄也不知是觉得自己已经学到了马融的知识,还是父母的确身体不好,还是兼而有之,总之他辞别马融,要回到东方了。马融这时也知道这位学生,将是他所有学生里最了不起的,也将是唯一能真正全面超过自己的人,他对其他弟子说,郑玄走了,我的学问已经去了东方了。

 

不过根据《世说新语》那本书的记载,这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就是马融虽然知道郑玄是自己的学生,但对于这个将全面超过自己,取代自己成为儒宗第一人的弟子,还是心生忌恨的。特别是这个弟子将要离开自己去东方,无疑于放虎归山,驱鱼入海,所以打算派人去追杀。而郑玄看到老师在自己辞别时那奇怪的样子,也料到他们可能会追杀,于是就坐到桥下,脚上穿着木屐踩在水面上。而马融在用转式之法占卜郑玄行踪时,发现郑玄现在在土的下面,在水的上面,而且还踩着木头,这是黄泉之上,黄土之下,棺木之中啊,必死无疑的征兆啊。一个必死的人,还用得着追么。不过马融没想到的是,郑玄的确必死,不过是在多年以后。

 

这个故事有点心寒,透着魏晋时代那些士人身陷政治漩涡朝不保夕的不安感,而且魏晋之时,伪书并出,《世说新语》本来就是一个半小说的东西,这个故事未必可信。他们不知道在后汉的时候,儒林还是一片祥和之气的,儒生们以名节相标,以忠孝廉正自期,否则也不会有清流党人了。所以后来有人说,马融一代儒宗,怎么会做这种下作的事。当时的读书人,小心眼的肯定有,但一代大儒能下作到这种程度的,应该见不到。

 

但不管怎么说,郑玄都是学成归来了,在他面前的,将是怎么样的道路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