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六十三   一代宗师的诞生

(2013-05-09 00:06:56)
标签:

第三

高密

行万里路

诗词曲

师父

文化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那时候,有一个少年,从小家境贫寒,但天赋异禀,又勤学苦练,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声传一方。那时候,少年变成了青年,那个青年拜某派著名高手为师,尽得所学,又拜另一派高手为师,又尽得所学,十年之后,在东方,已没有人能做他的师父。那时候,青年又变成了壮年,他去西方继续学艺,拜在天下第一高手的门下,但高手门下弟子数以千计,三年都见不到高手本人,只能得到高手的弟子相授,但他仍用自己的勤奋和才华得到了机会,七年后学成下山,一代宗师诞生。

 

这不是武侠剧,也不是励志剧,这是一代经学大师郑玄的生平。

 

他和孔子一样,都曾经有很好的家世,但早已败落。他的远祖曾经是孔子三千弟子中的一个,他的八世祖曾经是前汉后期,哀帝时候的一个贤臣,哀帝也很信任他,只可惜太贤了一点,以至于与哀帝的好基友董贤以及其他的好盆友不对付,最后死在了牢里。结果就是他出生的时候,家道败落得不能再败落,他的阿公和老豆,都是种地的庄稼人。庄稼人是没有什么收入的,所幸那时是平民教育的一个小高潮,京城的太学生就有三万,教育很普及,而且初等教育成本比较低,所以就读了书。

 

他读书不是一般的好,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算学啦。算学是很重要的一门学问,不比现在的数学差,因为要学天文,历法,术数,都要先学算学,都不会算,怎么能弄清日食月食,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怎么能弄懂阴阳五行九宫八卦的运行规律。到十二三岁时,天文历法术数也都灰常熟悉,神马“占候”啊,神马“风角”啊,神马“隐术”啊,都不在话下。不过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经学,这时候,他已熟读五经。是的,十二三岁,就是普通人小学毕业的时候。

 

更为难得的是,和别的小学生相比,他更耐得住,更拿得起,更放得下,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他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因为家境贫寒,所以穿得就不怎么样,有一次,也就是十一二岁的时候吧,和母亲去外公家,外公家客人很多,个个衣着光鲜,夸夸其谈,一个个表现得有家世,有学问。他母亲坐不住了,就想让他出头表现一下才华,可他却毫无兴趣,说这些不是我想要的。是的,他们欣赏又如何,不欣赏又如何,与我何干。那时候,他是一个神童,他没有上神马天天向上的节目,没有走一般神童会走的道路。

 

但并不是不出风头,才华就会被埋没的,是金子总会放光。他十六岁那年,县里出了两件祥瑞,在当时那个到处谈灾异的年代,自然少不得要写点公文颂辞报喜,可县里官吏实在干不了这个,结果就让郑玄这个骚年捉刀啦。文章自然是精彩非凡,连郡守也夸得不得了,后来亲自为他举行冠礼,祝贺他长大成人。如果在明代,他显然是一个才子,然后琴棋书画诗词曲赋的样样精通,再留下点风流韵事,不过他也没有走才子的道路。

 

当然,还有精通的天文历法术数,能掐会算,曾以预测过火灾,被视为异人,但他也没有走术士之路。

 

到他十八岁的时候,一方面家里实在太穷,没办法继续求学,一方面官府也在向他招手,就在乡里做了个办事员,没多久因为办事能力强,成绩突出又提拔成了副乡长。对于他的家庭来说,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毕竟吃上皇粮了。

 

可他仍然没有走公务员之路,他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余继续求学,甚至到很远的地方访师求教。虽然他的这种不务正业,不花时间专心与上司同僚打成一片,反而求那些没用的学问,让他的老豆和哥哥非常不满。要知道郑玄除了有才华,写得一手好文章,酒量也是极大,据说能喝三百杯都不醉,既是县里出了名的一枝笔,又是县里出了名的好酒量,还有谁比他更适合混仕途呢。

 

机会终于来了。当时清流党核心人物之一的杜密,做了北海相,到郑玄所在的高密县视察的时候,相中了他,把他调到郡里去做事,让他有进一步读书求学的机会,郡里机会毕竟要多,杜密还是天下闻名的人物。而且,也算是摆脱了老豆和哥哥的影响——他们老是想让他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公务员。再过了不久,又辞官——算是完全的放弃了仕途——去太学读书,这一读,就是十年。

 

这十年里,他先是师从今文经学的大师第五元先。第五这个姓现在看起来有点奇怪,不过在那时却是一个不奇怪的姓,汉朝就有第五伦,唐朝还有第五琦,现在那些姓伍的,说不定祖上就是姓第五呢。不过虽不奇怪,却很别致,元先的名字,也很别致,元者岁之始也,先者人之始也,很有春秋隐公元年的味道,所以郑玄在他这里学了《公羊春秋》。

 

而第五元先也不是一个死守家法的人,学问也很大,历法算法都精通。所以郑玄又学了京氏易,然后还有古文经学家刘歆创建的三统历,还有著名的《九章算术》。

 

接下来就是拜到古文经学的大师张恭祖门下。恭祖恭祖,对祖上的东东很恭敬,恭者礼也,祖者古人也,放到一起,就是很重视古代礼制,看上去就象个搞古文经学的。郑玄从他这里学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不过没有学《毛诗》,学的却是《韩诗》,可见当时今古文经学的确越来越趋于合流了。

 

然后还在幽州,并州,兖州,豫州方圆几千里的地方,到处旅行,寻访名师名儒,进行求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然以今古文各家各派的经学为主,可天文历法算学什么的都学,还有跟陈球学法律,算是一种真正的博雅教育了。果然博雅教育出人才啊,到三十来岁的时候,在东方已经没有人能比得过他。

 

他放弃了那么多条道路,只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越行越远,也一天天的向一代宗师的道路前进。到他三十三岁的时候,他的前面还有两座高峰,一座是当时已天下闻名的马融,一座比他还要小两岁,他日将会成为他对手的何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