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 六十 经学统一运动
(2013-04-25 23:31:51)
标签:
年代阵容多个贾逵也说是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随着后汉的历史从光武时代向汉章帝时代迈进,今古文的交锋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这第二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有些明显的不同。
第一个不同,是谶纬不再是今古文的分野。之前古文经学家是绝不谈谶纬的,甚至因为反对谶纬而被皇帝冷落、斥责甚至获罪,而今文经学家却是几乎都会谈谶纬灾异的。而到了这第二个阶段,则连古文经学家也开始谈谶纬起来,比较典型的,就是这时期古文经学的主将贾逵,居然说《左传》也是讲谶纬的,不仅讲,而且比《公羊传》还要灵验,理由有一二三。
之所以如此,大约是眼见得朝野上下都是这个风气,如果继续不识时务,哪怕学问再高,也难免冷落,不仅皇帝不喜欢,连臣民也不待见,象当年陈元那么厉害,皇帝也颇有好感,争取来的博士席位也是得而复失,原因就是朝野意见很大。就好比人手一本《推背图》的时代,你却在不停的泼冷水,说将来是没法预测的,能被待见才怪。
而且大概也的确真是这样,因为贾逵说《左传》不仅比《公羊》更符合图谶,而且更主张君臣大义,理由有三十条。贾逵是想让皇帝知道,《左传》才是他想要的啊。
贾逵这么做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皇帝不仅给《左传》立了学官,而且让学习《公羊传》严、颜二家的二十个高才生,转去学习《左传》。
事实是什么样的呢?也许只有贾逵自己知道。毕竟贾逵这种古文经学家,象之前的扬雄,刘歆,之后的许慎,王充一样,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人,可以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会不会真相信谶纬,只有天知道。比如贾逵吧,除经传训诂外,诗、颂、沫、书、连珠、酒令,无一不精,著作百余万言,而且还是著名的天文学家,对天文学贡献非常大。如果之前的古文经学家象桓谭、郑兴都拼命反对谶纬,不惜获罪,而贾逵似乎也不见得就突然相信起谶纬起来了,也许真的是被逼的,要给古文经学一点生存空间吧。
不过不管是贾逵,还是其之后的古文经学家,虽然有时也谈谶纬,似乎都没有今文经学家那么热烈了。
还有第二个不同,那就是家法流派分岐日多之后,出现了统一的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嘛,先秦诸子分家立派,最后吕不韦统一一次,淮南王刘安统一一次,到董仲舒最后完成一统。董仲舒之后,越分越多,十四博士之后,又有无数的家法章句,更加上古文经学与之分庭抗礼,也不知道该听哪个。然后到了章帝时代,又有统一的行动。
这个统一的行动,表现出来就是白虎观会议。
汉朝人是喜欢开会搞大讨论的,有学术分岐,没关系,官方的和民间的意见不一致,没关系,都坐到一起来,公开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嘛,一天不够两天,两天不够十天,直到有个结论为止。所以前汉有盐铁大辩论,有石渠阁大辩论,后汉除了小打小闹的今古文之争外,还有个规模甚大的白虎观会议。
白虎观会议的议题有哪些呢,有礼制,有官制,有军制,有族制,有刑法,有历法,有五行灾异,有春秋大义,有占卜方法,有天地日月四时,有性情寿命姓氏,有各种嫁娶衣饰,有形而上的探讨,甚至还有古代贵族的性教育问题,反正就是六经七纬中涉及的问题,存在异义的,都一一加以讨论。根据班固后来的记载,议题有三百多种,时间持续了好几个月。
参加的人员有哪些呢?
古文经学的贾逵当然是参加了,但他并没有成为男一号或男二号。古文经学的班固也参加了,不过他当时是史臣,只是做记录的。要知道今文经学十四博士的力量,不可轻觑,何况还有那“通经致用”,德学兼备的四员主将杨终,李育,魏应,鲁恭。杨终是谁?精通《春秋》,博学多闻,经常上书直谏,提出召开经学大辩论,结果辩论期间差点下狱,连班固,贾逵也替他求情,最后参加会议。李育是谁?今文经学大师,不仅通今文各家经学,而且还旁览古文,白虎观会议时,与贾逵对阵的主力,号称“通儒”。魏应是谁?自少年起好学苦读,通经,有德行,门下弟子数千人,白虎观会议的主持人。鲁恭是谁?一个真正的“通经致用”者,为边吏时,以经学德行教化子民,不任刑罚,境内大治,无论遇到盗贼,水旱,虫患,只要他过去,都能很快让地方平安,而且他也经常上书,向朝廷提以儒术治国的建议,都是薄刑缓赋那些。对了,还有博士赵博,《欧阳尚书》的专家丁鸿,桓郁,《严氏春秋》的专家楼望,宗室出身的广平王刘羡,哪个不是厉害角色。
所以看这阵容,就知道了,这次会议一定是今文经学唱主力。而事实上也是这样,最后由班固整理的会议纪录,也就是三百多个议题的结论里,采用的几乎都是今文经学的主张,而古文经学的,没有一点点。
有童鞋就说了,早知道这样,还要搞神马辩论嘛,直接让今文经学做权威不就得了。这位童鞋有所不知,今文经学内部,也是不统一滴。五种经书,有十四博士,每种还有各家法章句,这个也是要统一滴,而且这个当时争论得也是非常热烈滴。所以白虎观会议,与其说是今古文的争论,倒不如说是今文经学内部的争论。虽然贾逵李育之争,的确算是其中比较精彩的插曲。
经过白虎观会议这次今文经学的统一运动,短期内似乎解决了一些问题,让许多不同的意见得以统一,可一方面十四博士还在,另一方面,各家各派的粉丝群体也还在,谁也不服谁,结果没过多久,还是书生气重,门户见深,京师三万太学生,天天为了些学术问题,面红耳赤。而今文经学,也因为这种破碎支离,而元气渐伤,日见衰落,虽然后汉末年,也有何休的回到董仲舒运动,都无益于解决这种衰落。反倒是古文经学,日渐兴起,很多年以后,一场由古文经学为主导的经学统一运动,终于大获成功,在统一了两汉经学的同时,也给两汉经学划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