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通经致用的年代》二十七 为人处世之道
(2012-12-09 13:25:47)
标签:
为人处世年代之道第三神马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于丹阿姨在电视上大谈《论语》的时候,听说是掀起一个儒学的小高潮的。但也只是小高潮而已,因为本以为她——或者别人也行——接下来会讲《孟子》,然后是《中庸》《大学》,然后会有六经,《春秋》神马的。但是没有,其他人也没有。
甚至这个《论语》也只是小半截子,只是些快乐与贫富无关之类的心灵老鸭汤,但是她没有讲孔子之所以时运不济而不改其乐是因为他有理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对一个理想主义者来说,世俗的得夫,都不再那么重要。怎么说呢,就象孟子说的,有产者才有恒心,无产者无恒心,让人家贫贱,同时你又要求人家道德纯良,安贫乐道,那是扯淡。孟子还说啦,只有一种人哪怕贫贱,也能坚持自己的操守,那就是“士”,因为士有自己的理想。士是神马,士是四民之首,他们是靠知识生存的,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自己知识和抱负为社会理想而努力,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公知。
而孔子之所以没有富贵,是因为“邦无道,富且贵,耻也”,但如果是“邦有道”,就会变成“贫且贱,耻也”了,贫贱而不以为耻的话,那也是因为国家无道,所谓“不使人间造孽钱”,你于阿姨鼓吹大家不要以贫贱为耻,到底是神马意思呢。
而且真要让人快乐,讲《论语》也不如讲《庄子》。因为《论语》的快乐,是因为有理想,有操守,有坚持,有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而《庄子》的快乐,是看得透彻,是超脱,是逍遥,是自由,是真正的尘土功名。
再说《论语》最根本的,还是仁爱。所以说连《论语》都是小半截子,更不消说《孟子》那种舍生取义,民贵君轻,也更不消说《中庸》《大学》的进退出处的道路,家国天下的情怀了。
不过只讲小半本《论语》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本书所以被汉朝人归为小学生读物,但那是因为汉朝人还有对社会彻底改造的理想,要寻找社会的出路。而要讲顶层设计,无疑,《春秋》或《周礼》都更为适合。相比之下,更重视个体修养,更需要寻找个人出路的宋代,更重《论语》也就不足为怪了。也就是说,于丹阿姨如果要讲春秋大义吧,无论是公羊学,谷梁学还是左氏学,说实在的,听的人多半寥寥,而讲《论语》,哪怕是小半截子,也会兴趣大增。
不过,人们可能没有想到,春秋大义里也不全是家国天下,它也有很多很多善身处世的内容。
比如说仁义礼智的关系。礼先不说它,留给古文经学的人去解释。
仁和义的关系是神马呢。
董先生说了,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是感情,义是责任,就是说,把感情送给别人,把责任留给自己。仁是爱人的,义是责人的,就是说,对别人要多爱一点,对自己不妨责怪一点。
象《春秋》里,“宋灾”两个字,其实写的是一场大火,为什么一场大火要写成“灾”,就是因为自责要严,要把大火当成灾难。如果反过来了,把仁留给了自己,把义给了别人,发生大火,反而变成了表彰大会,而别人还没讲几句过头的话,大帽子就压下来了,这就是不仁不义,所谓“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予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
从字面也能看出来,仁者二人,两个人才能叫仁,一个人只能叫大,义应该写成義,读成宜,下面有个我,就是我适宜做的事,把我除掉了,那就从義变成了义,变成了一个叉叉上面一个小黑点,从我适宜做的事事,变成了革他妈妈的命。
《春秋》当然也有很多正反的例子。仁一定是要爱人,替别人考虑,而不是做做样子,有灾难了再去救,就不会太褒扬,避免灾难的发生,那才是“仁”。义呢也不是给别人做雷锋,楚灵王讨伐陈蔡两国的乱党,齐桓公抓陈国的辕涛涂,或是阖闾救楚蔡之难,《春秋》都不算做“义”,因为只是正人,而其身不正,相反,潞国国君没有给别国做雷锋,但是在自己国家做得很好,仍然称之为“义”。
仁和智的关系呢?
董先生说了,莫近于仁,莫急于智。
一个是近,一个是急。
近是近神马?近于圣贤啊。
要有仁慈的心,有了仁慈的心,妖就不再是妖,而是仁妖。连妖都变成仁妖,人还不变成仁人?仁者二人,再加一人,就是三人,一个人变能拥有一人天地,两人世界,三口之家的全部快乐。
再说得具体一点呢,仁,就是要有爱,要爱别人,不攀比,不争强好胜,不羡慕忌妒恨,不抱怨,不搞阴谋诡计,所以最终能心平气和,坦坦荡荡,看上去好象不容易,其实真要做到了,就觉得很自然,很真实,看上去好象会吃亏,但真要做到了,就会发现真的是福。
仁慈的心是培养出来的,一个人最少会爱他的亲人吧,从这个爱,推而广之,再去爱身边的人,更远的人。哪怕,即使爱亲人也很少,至少会爱自己吧,这样也能推已及人,你能感受到的痛苦,别一个样能感受到,你能感受到的快乐,别人也一样能感受到。
急是急神马?应急用险居家旅行必备之物啊。
要有智慧的头脑。要说适当的话,要做适当的事,如果不知道一句话该不该说,那就不要说,如果不知道一件事该不该做,那就不要做。
再说得具体一点呢,智,就是知道利害,知道祸福,知道进退,知道世道人心,知道凡事兴一利必生一弊,就是不仅猜得到开头,也能算到结局,就是前后如一,有始有终。一个智者的话通常是很少的,但是足够,一个智者的话通常是简单的,但是很通透,一个智者的话通常是含蓄的,但是经得起回味,一个智者的话通常是节省的,但是很具体。
智慧的头脑是修炼出来的。读书,旅行,经历,思考,要多看,要多听,要多想。
总而言之,仁和智,缺一不可。缺心眼的仁,就象一个迷路的人,你让他骑最好的马,那也找不到方向。缺德的智,就象一个精神病拿着把刀子,谁知道会伤到哪个。
仁和义的关系是为人的道理,仁和智的关系是处世的道理,那么做事或用人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