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盐铁往事》(一百零九) 恢恢与察察
(2012-08-11 11:57:12)
标签:
李斯鲁国宋体秦朝羞恶之心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车千秋,欢迎回来。上次辩论中,正反方就对于犯法的父子究竟要不要举报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双方观点都非常的鲜明,而且似乎都有那么点道理,所以呢,我们也想再请在坐的观众谈谈话题谈谈,如果是你的儿子或者父亲犯了法,你会举报他,还是包庇他。右边的那位观众,你来回答!”
“我想这是一个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站在官府的角度,肯定希望人人举报,可站在父亲角度,把自己亲生儿子送进大牢,还真的做不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当然也一样。”
“很好,这也是人之常情,可常言说的好,王法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还说法不容情,所以如果换一个角度,也的确是另一种观点。好,我们再看下一位,我们请左边的这位菇凉回答吧。”
“我现在还没有成亲,也没有儿子,不过如果是我,我想我虽然不会自己举报,但我们劝我的儿子自首的。毕竟国法大于亲情,如果人人都想着包庇自己的亲人,法律的尊严就得不到保证。可亲自举报自己儿子,肯定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劝他自首。如果是我的父亲犯法的话,我想我会请求替父亲受刑。”
“这位菇凉的觉悟很高啊,不愧是我大汉朝的好臣民。我们再看下一位,左边靠中间的那位观众,你来回答。”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不太好,谁都不愿意亲自送自己的儿子或父亲进大牢是吧。可不愿意归不愿意,国法难容啊,杀人得偿命啊,伤人得服刑啊。就象刚才那位盆友说的,屁股决定脑袋啊,所以这个问题问得真不好。”
“所以我们没有问大家愿不愿意举报,而是问会不会举报啊。大义灭亲的人,也未必都是愿意的啊。就象为了修河堤,自己儿子生了重病都不回去看,或者象大禹三过家门不入,也未必是六亲不认啊,只是他们公而忘私啊。好的,我们再看最后一位,后面的那位先生,你来回答。”
“我想这个问题正反双方在刚才的辩论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正方认为法律大于一切,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所以应该鼓励举报,反方认为亲情是其他感情的基础,鼓励不顾亲情鼓励大义灭亲,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无情无义。我想他们都有道理。所以也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就是让这两者并不矛盾,即法律应该顺应人之常情。”
“果然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如果可以实现,的确能解决正反双方的分岐。好,那么接下来,正反双方辩论的议题,当然也与此相关。他们辩论的议题就是,他们辩论的议题就是——法律条文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现在先请正方陈题。”
“反方最大的问题,我们早就说过很多次了,就是食古不化,好象越古的东西,那就越好,却不知最古的时候,人们都在茹毛饮血,都住在山洞里,那样最好?他们不承认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所以弄出些奇怪的说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比如这个法律吧,他们总是说高祖时候的约法三章好,为什么好呢?因为简单啊,只有三条,三岁小孩都能记住。可还有更简单的,比如周朝吧,靠什么,靠盟约,大家在一起拜个把子,立个约。比如商朝吧,靠什么,靠发誓,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一定会肿么样肿么样,否则天弃我。比如夏朝,或更早的吧,也是发誓,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变心。这个可比高祖的约法三章还好,够古吧。但是靠这个,就能代替法律了?再说高祖时代为什么约法三章?因为那是非常时期,拨乱反正,事情只管大的,不要计较小节,可后来呢,萧丞相定汉律,不还是有很多吗,为什么?你见过只有三个结的网,能捕鱼吗?说起这个网,我还想起个笑话,说是一个人,用线做了一张大网,系在树林子里,来捕麻雀,结果第二天一看,果然有只鸟落在网里,他经过研究发现,原来这只鸟只是落在一个网眼中,这要是做很多个网眼,岂不能捕更多的鸟了,于是他撤掉大网,做了上百个单独的网眼,全部系在树林子里,这样可好,一只鸟也捕不到了。可我们可爱的反方啊,他们做的网眼,不是一百个,而是只有三个。你说这可笑不可笑。”
“大家听到没有?反方又在把百姓比做鱼和鸟,法律就象网一样,是用来捉百姓的。他们只想着捉百姓,捕百姓,而不想着保护百姓。网眼多也好,少也好,无非是能不能捕到鱼罢了,一网打尽又怎么样,捕不到又怎么样。如果老百姓是鱼,他们不会希望法律是一张大网,也不会希望是一张小网,而希望那是水,那是能保护他们利益的水。水是清的,他们就会安静,水是混浊的,他们就会四处游动,不安其地。法律应该带给百姓安全,而不应该带给百姓恐惧。比如在周朝的成康时代,赏罚虽然有,但是几乎没用过,法律是有,可几乎没什么会在意,除了特别罪大恶极无法原谅的,都不会去行刑,而百姓也不会犯禁,因为禁令本来就很少,除了非要赏赐不可的,都不会赏赐,而老百姓也互相仁爱,因为他们觉得幸福。因为他们是用仁爱去对待百姓,而现在的官吏,张口闭口法律,却是用刑具,用鞭子去吓唬百姓,让他们听话,可如果你用一根棍子在水里不停的搅动,你还能指望鱼能安居乐业吗。现在官府啊,就象那拙劣的骑手,马跑着跑着,他们就拉一下绳子,等马停下来,他们又用鞭子抽,还怪马不听话,可马也表示很无辜啊,他们不知道你究竟想干什么。抽得多了,马也就自暴自弃了,反正怎么样做都会挨鞭子,索性啥都不干了。老百姓也是这样,法律多如牛毛,反正怎么做都会犯法,也就不怕法律了,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法治的长处在什么地方,在于违法必究,礼治就做不到。人家就是失礼了,你能怎么样,人家就是无礼了,你又能怎么样,无法是鄙视一下罢了。法律不在于给多少人治罪,而在于没有人会去犯罪,为什么没有人犯罪?因为犯罪就一定会受刑,无法避免。就象金子放在火里烧,再武艺高强的人,也不会用手去拿,而哪怕是刀子,扔在地上,连小孩都可以拿起来,因为火会烫人的。礼治能做到吗,能做于违礼必究吗?做不到。燕王哙喜欢禅让,也真的禅让了,结果有了子之之乱,鲁国喜欢周礼,也真的礼治了,结果三家分鲁。礼治有个什么用?”
“礼治没用,法治就管用了?秦朝是法治的模范了吧,结果呢,李斯杀韩非,赵高杀李斯,李斯赵高杀公子扶苏,这些是法治?最后搞得天下没几个人不犯法,陈胜犯法,吴广犯法,高祖也犯法,这是法治?古代也有法,可那是最后迫不得已才会用的,平常用的,可都是仁爱礼义,对老百姓好一点,给老百姓做个表率,让老百姓有个好的榜样,老百姓谁不愿意学好,偏愿意学坏呢,真有那冥顽不化的,这才会用法。如果完全不搞礼义教化,只是用刑法对着他们,那不是治理百姓,那是虐待百姓。与其让百姓不敢犯法,倒不如让百姓不愿做恶,知道什么是义吗?义就是羞恶之心,做了坏事,自己良心就过不去,就觉得自己是个坏人,就会觉得羞耻,觉得内疚,所以有这个羞恶之心,就会避免做坏事,而尽量做好事。发扬这个羞恶之心,不是比用刀子恐吓他们更好吗?”
“儒生除了食古不化之外,还有个毛病,就是信口开河。他们说的话是有道理,可你要真信了他们啊,就等着天下大乱吧。每个人都想做好人,世上怎么会有那么多坏事。如果靠良心法庭就能审判一切罪恶,还要衙门做什么?”
“正方也有个毛病,就是随意夸大,我们什么时候说过完全不要法律了。只不过一个社会想要发展,想要文明,不可能只靠法律,而要靠教育,文化。就象一年四季,春夏万物生长,秋冬万物调弊,所以圣人制礼,也作刑,但是礼毕竟为主,就象先有春夏才有秋冬,万物不能生长又如何调弊呢,而调弊还是为了来年更好的生长。”
“儒生除了信口开河之外,还喜欢随意类比,比如说人性向善,就象水总是往下流,怎么不说人性向恶就象水总是往下流?这个春夏秋冬的顺序与礼治法治有没有一文钱的关系?真是能扯啊。”
“我们说的不是事实吗?逆天而行,总归是有报应的,靠暴力和刑法统治的社会,天灾不断,危机四伏,秦朝就是例子。”
“秦朝的伟大,不是你们能仰视的,你们之所以一直不忘贬低秦朝,无非是秦朝焚了你们的书。可真要在秦朝,你们连大气也不敢出。”
“亡秦余孽,现在还想用秦始皇还吓唬人吗?”
“腐儒根本不值得吓唬。”
“亡秦余孽!”
“食古腐儒!”
“余孽!”
“腐儒!”
“停,停,停,看来你们是看辩论快结束了,怕没机会吵吧。都给我停住,都来给我摇奖,这一次我们将摇出超级大奖二名,奖品是——奖品是西南一月游,夜郎国,邛都国,笮都国,滇国,白马国,那些异域的风情,那些苗蛮的女子,都在等着您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