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盐铁往事》(一百零七) 以违法乱纪为耻
(2012-08-04 11:57:49)
标签:
违法乱纪暴力本朝政策法治犯罪文化 |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车千秋,欢迎回来。上次辩论中,反方提到了诛连制度。顾名思义,就是某人犯罪后,与罪犯关系密切的人,也要进行惩罚。我们知道,这个诛连制度在秦朝被发挥到了极致,甚至邻居之间也要进行连坐,你知道你的邻居形迹可疑,而不报官府,那就是知情不报,就要受到相同的惩罚。不过在我朝,除了谋逆大罪之外,诛连的范围并不大。现在又到观众互动时间,我们先请在坐的观众谈谈这个话题,前面的那位小姐,你来回答!”
“我认为适当的诛连还是有必要的,你想想看,如果一个官员贪腐,那么他的家人是不是都会受益呢,贪腐得来的钱,他的家人用不用呢。那这个官员被抓起来了,凭什么他的家人就只能得到好处而不用接受惩罚。而且有时候,说不定这个官员之所以贪腐,也跟他的家人贪得无厌有关呢,如果只惩罚这个官员,而家人可以继续享受,会让犯罪分子越来越没有后顾之忧。”
“这位小姐是从同甘就一定得共苦角度来说。好,我们再看下一位,右边最后一排那位先生,你来回答!”
“我反对!这是最起码的程序正义问题。人家没有犯罪,你凭什么惩罚。即使跟犯罪有关,也应该只对相关部分进行惩罚。窝藏杀人犯,那是窝藏罪,不是杀人罪。罪犯家人如果没有参与犯罪,凭什么惩罚。知情不报就一定要惩罚吗,罪犯遇到的人多了,每个人都有可能知情,都去惩罚?如果不顾程序正义,不管有没有犯罪都进行惩罚,对法律的公正本身就是一种伤害。”
“这位先生是从程序正义角度来谈。很好,我们再看下一位,右边靠近中间那位穿灰色长袍的老先生,你来回答!”
“我认为各有利弊,因时而宜。乱世用重典,这样才有威慑力,如果不是乱世,就可以从轻处理。诛连的好处是什么呢,一个人犯罪了,他可能藏在亲戚家,可能藏在邻居家,如果这些人没有任何惩罚,会极大增加执法成本。当然也有坏处,坏处就是有也可能那些人的确不知情,而不是知情不报。”
“这位老先生是从执法成本角度考虑。我们最后再看一位,左边第一排的那位先生,你来说。”
“我也反对诛连。我认为首先诛连并不能减少犯罪,在一定时候,反而会让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因为本来不想犯罪结果被逼上死路,还不如一起犯罪。高祖不就是在秦朝的时候,因为犯人逃跑而担心诛连,因而逃亡的吗。其次,诛连会让人人自危,你的邻居随时可能告发你,因为你每天回来比较晚,他担心你有不轨的事情诛连到他,当然你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告发他,这是一种恐怖统治。”
“这位先生是从结果来衡量。大家真是各抒已见哪,那我们再看正反双方有什么更精彩的见解。欢迎正方。”
“春秋时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各司其职,各安其分,人人都有名号,但罪人没有,所以都称之为盗,比如盗跖。这样的人是没有人愿意收留的,因为他是一个不容于社会的人,社会上没有他的位置,所以犯罪也是一件很羞耻的事情。这样的社会,当然不用搞诛连。可现在不一样,犯罪没关系,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好处,别人也不以为耻。春秋时代,人人都有自己的职业和责任,现在没有,人可以估任何职业,甚至是不法的职业,不靠父兄来教育规劝,谁来教育规劝?父子兄弟之间,不互相教育规劝,结果人家犯了罪,能说他们没责任?”
“知道古时候为什么以犯罪为耻吗?可不仅仅是因为名号,古时候,先进行礼乐教化,教得没效果,然后才用刑法,这个时候用刑法,百姓也不会有怨言,因为那是自找的,不吃敬酒吃罚酒。所以舜只惩罚四种犯罪,天下都服他,为什么,因为只有那种大奸大恶,无法原谅的犯罪,才进行惩罚,但世上哪有那么多大奸大恶之徒呢。知道现在为什么不以犯罪为耻吗?可不是因为没有固定职业,是因为统治者不以犯罪为耻,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你让人怎么以犯罪为耻,权贵们可以无视法令,你让人怎么以犯法为耻。古时候,一个人犯了法,就没有人收留他,现在呢,官吏犯了法,换个地方一样当官,受了宫刑的人,进了宫服侍皇帝,过几年居然成了朝中的大红人,你让老百姓还怎么犯法为耻?是统治者自己不以犯法为耻吧!”
“统治者谁不以犯法为耻了?不要信口雌黄!”
“不要对号入座哦!象那些仗着主子恩宠,驾着豪车,撞死人不偿命的,大概很久以后的事吧。还有那些仗着朝中有人,霸占名田,让别人失去产业的,大概也是很久以后的事吧。”
“不要阴阳怪气,到底是谁,请明说!”
“我用不着说是谁啊,我又不是御史,也不是廷尉,关我毛线事啊。就当我是道听途说好了,或者,就当我说的不是本朝的事好了。”
“不要血口喷人,诬蔑朝廷,给朝廷抹黑,是要付出代价的。说,到底是谁进了宫服侍皇帝,过几年居然成了朝中的大红人?”
“哦,原来你想知道的是这一件啊。哦,对不起,这件事当然也不是发生在本朝,本朝怎么会有这种事呢。一定是前朝,是以法治闻名的大秦朝,大秦朝的赵高赵丞相,不就是个犯过罪的人吗。”
“不要含沙射影,如果本官有什么不法之处,就直接说,不要借口来诬蔑朝廷!造谣是需要证据的!”
“有证据还叫造谣吗,哈哈哈。算了,不要紧张,没有就很好,我说的是秦朝。秦朝的罪犯,从上到下,还真不以犯罪为耻,赵高不以为耻,李斯矫诏杀扶苏,难道就不是犯罪了?”
“我们讨论的是本朝的政策,你拿前朝的事想说明什么?”
“说明什么?诸位大人先生不是天天说秦朝的法治政策好吗,我想说的是,为什么越法治,百姓越不以犯罪为耻呢。”
“难道礼治就能做到?”
“礼治时代,还真是以犯罪为耻。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礼治让百姓都活得有尊严,活得体面,自然就以犯罪为耻了。”
“扯吧,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都刑不上大夫了,做什么都不会有罪,当然犯罪率低了。”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没错,所以儒家就让礼下到庶人,庶人也能知书达礼,和贵族一样体面尊严,天下自然太平。而法家呢,法家让刑上到大夫,结果呢,连大夫的尊严都得不到保证。儒家让庶人也是贵族一样知耻,而法家让贵族和庶人一样不知耻。到底哪个更好,不是很明白吗?”
“少扯那些没用的。给庶人读几本书,就能消灭犯罪?笑话!我倒很想看看,儒生们带着诗书,到监狱里去教化。”
“比起诗书来说,生活在皮鞭之下,人更容易变成恶棍。”
“慈母多败儿,变成恶棍是缺少管教,而不是管教过多。”
“经常处于暴力之下,人更容易有暴力倾向。”
“必要的时候,要以暴止暴,光靠诗书是不能让恶人放下屠刀的。”
“反方,你们为什么一定要固执不化呢,你见过哪个社会只有诗书没有捕快?”
“正方,你们为什么一定要迷信暴力呢,你见过哪个依靠暴力的社会能长治久安。”
“固执不化的人哪,你真可怜!”
“迷信暴力的人哪,你真可悲!”
“可怜!”
“可悲!”
“停,不是在讨论诛连的事吗,怎么互相可怜起来了。了解的知道你们在换一种方式吵架,不了解的,还以为你们惺惺相惜呢。都给我下去,休息之后,再来辩论诛连的事。又到现场摇奖时间,这一次我们再摇出一等奖十名,奖品是——奖品是云梦十日游,神奇的楚地等着您。现在有请摇奖嘉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