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上十大口水战(三十四) 医非人人可学

(2011-02-26 09:13:31)
标签:

张仲景

江南

《伤寒杂病论》

《内经》

阴阳五行

分类: 讲史(那些逝去的美好)
  汉朝出了个神医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出自张仲景之手,在那个只有手抄本的年代,几经周折,总算留下也许不完整,但灰常有意义的著作。当然滴,这本书也就和《内经》、《难经》、《本草经》一起,成了中医的四大经典。
  
  《伤寒杂病论》和《黄帝内经》的最大区别,就是《黄帝内经》主要讲理论,藏象,气血,经络,五行生克,疾病原理,建立一个灰常完整滴系统架构,而《伤寒杂病论》则关注具体的症状,其篇目也大多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之类,此外还有教人怎么看脉象的“平脉法”“辨脉法”。所以《伤寒杂病论》倒有点宋慈写的那本《洗冤集录》,宋慈是从尸体的各种表象看出死因,而张仲景则从病人的各种外部症状,脉象推断出病因,并给出治疗方法。
  
  《伤寒杂病论》除了提出“辩证论治”的方法外,还给出了两百多个方子,包括我们熟悉滴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之类,并影响着唐宋时期滴中医普及运动,所以他又被称为医圣或方书之祖。
  
  但是这本书的问世,除了造成中医向理论派和实践派两个方向发展外,还造成了其他的口水战,比如经方派与时方派之争,一方主张用古书上的方子,另一派主张自己配药,还比如伤寒派与温病学派之争,一方主张六经辨证,另一方则有卫气营血辨证。
  
  自从张仲景开创伤寒派以后,实践派阵营中又出现了两大派,一个是唐朝的千金派,一个是宋朝的局方派。
  
  千金派的开山祖师是药王孙思邈,以《千金方》开宗立派,它主要是针对人们日益增长滴健康需要和不增长滴收入之间的矛盾,针对医疗费用过高滴问题,收集整理了五千多首方论,让普通人也能按方抓药,所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孙思邈既然是实践派,自然不仅仅是整理药方,在外科手术方面也有创举,比如用葱管导尿、下胃管等。
  
  到了宋代,大众文化兴起,城市化商业化过程加快,对于医药滴需要就更多了。所以宋朝除了提高医药福利,比如建立了太医局、翰林医官院、熟药所、惠民和剂局,比如在一些国企里实行医保外,还对方剂进行了重新整理,由朝廷发起,收集了上万个方子,由很多的名医进行试验,最后留下了八百多个。这八百多个经过实践充分检验滴方剂收录在《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局方派由此开创。
  
  但是实践派阵营的一路凯歌中,也出现了问题,就是很多人根本不懂医理,只是背几百个方子就自称名医,造成了很多医疗事故,所幸西医那个时候水平更低,要不然中医只怕早就式微了。
  
  实践派的中医普及运动失败,理论派自然又东山再起,此后就出现了所谓金元四大家。哪四大家?刘完素的寒凉派,张从正的攻下派,李杲的温补派和朱震亨的滋阴派。此理论派非彼理论派,实际上已整合《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但西医诊断方法那么齐全,对于用药尚有所区别,何况是只有望闻问切的中医,又何况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那么玄妙,所以门派越来越多也就不奇怪了。寒凉派注重火热致病,主张降火益水,攻下派专攻下三路,即所谓汗,吐,下,温补派主张调养脾胃,固养元气,滋阴派综合三家,主张泻火养阴。
  
  此后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当然,多半还是在齐头踏步。这之间,在明朝出现了灰常了不起的一本书,即《本草纲目》,各种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此外还有《瘟疫论》、《外科正宗》,对传染病和外科手术也进行了总结。然后在明末清初时,又有一个门派创立,这就是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这个门派地处江南,江南潮湿,热气又大,和北方人张仲景所处大为不同,地理不同,诊断和疗治岂能一样,所以这一派针对江南的童鞋有灰常好滴效果,主张“热病及瘟疫非伤寒”。
  
  到了清代,小玄子除了把西洋滴几何藏起来自己偷偷玩之外,洋人给滴解剖学也是偷偷藏着掖着,生怕小民学会了与自己为难,所以西医已经开始的大变革,中国丝毫不知,等到两百年后,西医再一次到来之时,早已是明日黄花。清末那个稀饭用附子生姜滴的火神派虽然名头响亮,但江湖上都知道,越是名头响亮滴门派,就越没有一个真管用滴,象神马霹雳堂神龙教。
  
  这之后还有所谓滴中西医结合派,但强扭滴瓜不甜,西医除了搞辩证法那些人,恐怕没有几个知道阴阳五行是神马一回事,而搞辩证法滴那些,小巫看大巫,居然自以为高明。还有的呢,本来是西医,为了晋升方便,换了个名称就成了中医。所以效果如何也不得而知,只不过中西医尚有雷同滴部分,用西医的诊断方法,比“号脉”似乎较为容易,而西医治不了的,多半也可以让中医试上一试。
  
  但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中西医发展道路滴不同,早就注定了其不同滴命运,中医使用了阴阳五行滴先进理论,从宏观上综合滴系统滴,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滴研究问题,把人的身体以及其周围的环境看成一个整体,在初期比那重视微观重视分析用滴,方法也是孤立滴片面滴静止滴西医要更为高明,在中古时代大放异彩,但却猜中了前头,没有猜到结局。
  
  西医是给普通人学的,因为他不需要知道太多,只要知道简单的药理,病理和诊断方法,药不用自己造,诊断仪器不用自己造,甚至化验也不需要自己去做,他只要关心自己的一小块,那么几个器官,少量的化验数据,以及为数不多的一些药品。而中医是给天才学的,他要精通生理,精通病理,精通药理,精通望闻问切,他要关心人身上的每一个细节,各种细节的变化,他所处的环境,他要精通每一种疾病,精通每一种药,支持西医的整个医药产业,他都要一个人承担,而最要命的是,诊断方法那么有限,理论那么高深,流派又那么多。
  
  还是那个博学多才自学成才天生我才滴医学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医非人人可学论”中说的好,“今之学医者,皆无聊之甚,习此业以为衣食计耳。孰知医之为道,乃古圣人所以泄天地之秘,夺造化之权,以救人之死。其理精妙入神,非聪明敏哲之人不可学也。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能之人不可学也。凡病之情,传变在于顷刻,真伪一时难辨,一或执滞,生死立判,非虚怀灵变之人不可学也。病名以千计,病症以万计,脏腑经络,内服外治,方药之书,数年不能竟其说,非勤读善记之人不可学也。又《内经》以后,支分派别,人自为师,不无偏驳。更有怪僻之论,鄙俚之说,纷陈错立,淆惑百端,一或误信,终身不返,非精鉴确识之人不可学也。故为此道者,必具过人之资,能空人识,又能屏去俗事,专心数年,更得师之传授,言能与古圣人之心,潜通默契。若今之学医者,与前数端,事事相反。以通儒毕世不能工之事,乃以全无文理之人,欲顷刻而能之。宜道之所以日丧,而枉死者遍天下也”。
  
  唉,中医这种东西,从天地的眼光来看人,把天地人看作一个系统,如果不是聪明绝顶的人怎么能做到,《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这些书,文辞古奥,涉及又广,如果不是博古通今又怎么做得到,病情不是静止的,瞬息就会万变,也不是孤立的,与环境互相影响,真伪难知,一旦出错,生死就不同,如果不是有大头脑大智慧又怎么做得到,病的种类数以千计,症状数以万计,医药的书看十年也未必看得完,如果不是记忆力特别好,又怎么做得到,从黄帝内经之后,各种流派支派互不相同,再加上各种偏方奇论,一旦误信,贻误终生,如果不是有大见识又怎么能分得清。所以中医和术数一样,根本就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就是那些博学鸿儒,没有毕生的精力,也是很难学好,而那些连文言都未必读得通顺的人却都要当名医,又怎么能不庸医误人呢。
  
  或者就象范仲淹所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做良医,其实需要做好的宰相一样的天份和努力的,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调和阴阳,只不过良相调和的是国家,而良医调和的是人体。
  
  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的术数和中医,都是给最聪明的人准备的,太繁难,而那时既没有西医,也没有十二星座之类,对战国时代的那些人来说,除医卜二术之外,还有木有神马法子,可以长生保命,益寿延年呢。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源于道家,又与医卜大有关系的神仙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