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
标签:
杂谈生产经营容情成一种问题 |
分类: 媒体报道 |
|
日本之行带来的转变 李坤1995年刚从天津船舶工业公司调到中钢海洋工程服务有限公司时,公司以前几乎只经营过对外贸易,虽然也为日本做过一些船用舾装件的生产加工,不过很不成规模。当时他们组建起来的CTN工厂,厂房、设备还是向其他地方租赁的,全厂一共才十几个人,只投资了50万元人民币。不过他们始终相信自己的市场定位是准确的,就怀着坚定的信心一步步从无到有、从小做大。1999年时,他们又成立了天津豪钢工程有限公司。到现在CTN的规模已经过亿,在滨海新区拥有多处分厂,成为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极具竞争实力的钢制品加工企业。 实现这样的跨越式发展,其中的艰辛与拼搏并不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清楚的。李坤自己谈起来更是轻描淡写,不过这其中倒是有些事情让他记忆深刻。他认为CTN发展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次经历就是在1997年初,公司派他到日本合资方的三重县津事业所去学习管理。当时CTN工厂已经有所发展,但生产的产品质量经常无法让日方满意。李坤也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因为他自己也认为他和同事们做得够好、够投入了,可为什么日方总不满意呢?是他们故意挑剔?还是自己这边真的达不到对方的要求?李坤就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带着要搞清楚中国发展与日本存在差距的根源所在的目标,踏上了他的日本之旅。就这样,虽然那次他只在日本呆了短短的一个半月,不过他在学习管理之余,细心观察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放过每一次进行思考、得到启示的机会。他发现,日本的发达是源于对人素质的提高,对人行为的管理。他举了生活中一个简单的例子:日本的盲人,在路上行走时和正常人几乎是没有区别的,有时甚至比正常人还顺畅。这是因为日本道路上的盲道建设得很齐全,而且人们都很自觉的不会占用盲道,盲人可以自己顺着盲道上车或走到各种地方。在过马路时,盲人看不到红绿灯,不过红绿灯的灯柱上有一个按钮,盲人要通过时只要按一下,他前进的方向就会亮起绿灯,所有的汽车也会停下来等盲人通过。李坤明白了,在这时体现出的一方面是日本人的公共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是日本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一个社会也好,一个大企业也好,都好像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既要保证每一个零件的完整正常,还要有一个合理的运转模式,才能确保机器以最高的效率运转起来。此时,李坤明白了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自身生产经营观念的转变,加强对人的管理和培养。 在日本的学习给李坤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启示 人力就是资源 李坤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回国后,他与领导班子进行了沟通,最终做出了一个重大的调整——改向包工队提供生产项目为吸纳农民工为正式职工,把企业员工固定下来。这样一来,工人们的心稳定了下来,不用再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不用再分心到处找活干,有了企业上的各种保险,生产的积极性也大为提升。此外,这也是李坤他们要进行员工管理及培养的前提基础,只有保证了企业人员的长期稳定,才能真正实现对生产态度的转变、生产效率的提高。 其实这样的道理不难理解,但当时同行业里像CTN这样做的企业很少。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使用正式职工意味着成本的提高,各种保险的交纳对企业来讲是个不小的负担,而且要冒着承担生产事故的责任风险。但李坤他们并不是这样看问题的:“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就是要面临着各式各样的风险,这是非常正常的。风险不会因为你怕就不来,也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开的。而且,我们不认为使用正式员工是一种风险。不能把人看成成本,而要把他们看成资源。”李坤的观点就是事在人为,担心事故的风险,就加强安全管理杜绝事故,风险也就无从谈起了。将负担看成一种投资,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在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上就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就在CTN做出这样调整短短半年时间后,他们的产品质量就实现了飞跃,完全达到了日方的各项技术要求,经营观念转变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 CTN对人才资源的开发,当然不只是吸纳农民工进厂这么简单,他们同样重视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现在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是整个滨海新区乃至全国发展所面临的课题。对优秀人才的争夺,在滨海新区更显得尤为激烈,李坤也经常面对手下提出辞职跳槽的情况。这时,他不会急于驳回对方的要求,而是会和对方用心交流,告诉他这样做的得失利害,让对方看到无形的机会成本的损失。往往在这种沟通之后,手下会发现长远的利益,也就收回自己的想法,安心地继续在CTN工作了。当然,也有的人已经想得很清楚了,还是选择离开。李坤也会很爽快地放行,他知道,人才如果能够到一个新的环境中体现更大的价值,对整个社会是一种财富。 重视人才,打造一个过硬的团队 定制管理 刚柔并济 CTN是以加工生产钢制品为主的企业,李坤也就理所当然地一天到晚和钢铁打交道了。钢,给一般人的感觉是鲜明而单调的:坚硬、冰冷、无情。记者很好奇李坤这样的人对钢铁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认识,谁知比起他生产的钢铁,他似乎还是更关心他领导的人:“钢铁自然就是生硬冰凉的,不过生产钢铁制品的人却是有血有肉的。我们对待钢铁可以以硬碰硬,按照我们的意愿锤打、锻造它们;可对生产钢铁制品的人,我们就得选择更适宜的方式了,有时,就得以柔克刚。” 想要提高员工的素质,转变生产管理的观念,固定生产队伍还只是第一步。李坤明白,更重要的是要在企业中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各项制度,让生产者有所遵循,让管理者有所借助。制度制定的关键就四个字——以人为本,但做起来却并不简单。李坤知道中国人和日本人不同,从日本学来的管理经验不能照搬到中国的企业中来,要根据中国工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合理的体制。李坤告诉记者,一个好的体制不是从制定者的自身需求出发,要求别人都变成符合体制要求的模样;而是应该从被管理方的人性出发,真正符合他们的性格特点,能够让他们信服并乐于执行。而有了这样的制度,它就要像真正的钢铁一样牢不可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有序运转。 谈到管理,李坤认为刚与柔缺一不可。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订制度的时候,我宁愿把人想得坏一点,把制度订得严一点。但到了执行的时候,我又是个心软的人。”他告诉记者,制定严格的制度是为了约束大家不要犯错误,但如果有人不小心犯了错误,又要学会法外容情,不能生硬地处理,影响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以人性的柔来管理钢铁的团队 事业与个人 责任与牺牲 和许许多多事业有成的人一样,李坤的工作非常忙。除了春节,他几乎没有假日。他也想过等什么时候公司的发展比较稳定了,他就找机会好好休息一下。不过责任心太强的人,眼中永远有做不完的事,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为李坤带来欣喜的同时,也带走了他的休息时间。好在他烟酒不沾,身体健康有一定的保障。烟他是从来没抽过,酒是十几年前戒掉的。谈起戒酒的原因,对健康的保护自然是一个因素,不过更主要的是李坤知道自己的应酬太多,如果喝酒就总是没有好的状态,无法全力投入工作了。 李坤的家乡在辽宁,他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对待工人们总是“心太软”,因为他长大的环境让他深知人生存的艰辛。李坤每两年春节才带妻子孩子回家一次,看望父母兄弟。他也曾试着把父母接到滨海来居住,老人们第一次“试住”一个月,回去了。第二次住了三个月,又回去了——两位淳朴的东北老人,没有农活可做的城市生活,他们适应不了。李坤也只好顺从老人的意思,待下一个春节再回去看望他们了。 最擅长的运动:武术
|

加载中…